徐乃帥

網飛版《三體》海報
2015年8月,當第73屆“雨果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桂冠頒給劉慈欣的《三體》時,世界科幻協會(WSFS)毫不吝嗇對它的贊美:“構思奇麗、想象豐富,無疑是中國科幻的里程碑之作,將亞洲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實際上,這不僅是中國人首次獲獎,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
以此為伊始,被譽為世界最高科幻小說獎項的“雨果獎”,才漸漸收起了過往的自矜,去關注從神秘東方大地上孵生的科幻故事。
近日,2024年雨果獎的最終入圍名單公布,多位中國科幻作家、編輯、自媒體和相關作品獲得了11個提名,入圍了9個重要獎項,數量為歷史最多的一屆。中國科幻界“四大天王”中的王晉康、何夕、韓松均有作品入圍。
其中,來自B站的UP主“科幻Fans布瑪”入圍了“最佳粉絲演播”這一獎項。該自媒體由一個三人團隊組成,成員中的布瑪接受了《看世界》采訪,一起探討了相關話題。

科幻作家王晉康
2017年至今,“科幻Fans布瑪”這個賬號,發布了接近1700條科幻解說類視頻,平均2—3天就會更新一次,可謂是十分“高產”。目前,該賬號有199萬粉絲,是該平臺內科幻類別中粉絲量最多的賬號,視頻基本上都有幾十萬的播放量,部分則超過百萬。
布瑪告訴《看世界》,她最開始決定做視頻的時候,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配音、剪輯等都是從零開始學習,漸漸地熟能生巧。再到后來,有了其他兩位成員的加入,為她分擔了不少工作內容。
在談及入圍雨果獎感受時,布瑪表示自己“受寵若驚”。這7年來,團隊已經拿到不少優秀自媒體的獎牌,但入圍“雨果獎”對她來說依然意義非凡:“這不僅僅是規模和知名度的區別,更是因為,這是科幻迷粉絲對我的認可與鼓勵,這種鼓勵就是對我最大的獎賞?!?/p>
“雨果獎”中的“最佳粉絲演播”這一獎項,是為了鼓勵為傳播科幻作品作出貢獻的非專業粉絲團隊。從影響力來說,布瑪的團隊此次的入圍實至名歸,有相當多的科幻正是因為她的推廣,才喜歡上了科幻。
“科幻Fans布瑪”發布視頻的選題涵蓋科幻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其中有不少國產科幻,但絕大多數依然還是國外的科幻作品。對此,布瑪認為,國外科幻影視作品的生產模式更加“成熟”,產量也更加豐富,而國內在這方面依然處于“開荒”階段。很顯然,相較于已經有畫面的影視作品,要將小說編輯成視頻的難度更大一些。
而在中國科幻小說方面,盡管不乏優秀作品,但酒香還是怕巷子深。因此,在談論本屆“雨果獎”的時候,繞不開《科幻世界》雜志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屆“雨果獎”的入圍名單中,提名“最佳短篇作品編輯”“最佳長篇作品編輯”的劉佳維、楊楓、姚海軍,均是出自《科幻世界》雜志;獲得提名的王晉康、何夕等科幻作家,其絕大多數作品都最早發布于《科幻世界》;該雜志主辦的“銀河獎”,是當下中國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
《科幻世界》創刊于1979年,目前發行量約為10萬份,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或許正是得益于該雜志奠定的基礎,才使得科幻的受眾在短視頻時代迎來了顯著增長。
和絕大多數科幻迷一樣,《科幻世界》對布瑪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雜志編輯的邀請下,布瑪還參加了去年的“世界科幻大會”。
由于《科幻世界》雜志的編輯部位于中國成都,與其合作的世界科幻協會(WSFS)便理所應當地將2023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以及“雨果獎”的頒獎典禮定在了成都,這是“世界科幻大會”歷史上第二次來到亞洲。而在此前的十幾年時間里,“世界科幻大會”都在英語國家舉辦。
去年的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為中文科幻走向國際舞臺鋪下了基礎。
“或許是去年的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為中文科幻走向國際舞臺鋪下了基礎,才使得許多經典作品隨著譯本的發布獲得入圍。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是讓世界科幻迷了解中國科幻的好機會?!辈棘敱硎尽?p>
《科幻世界》雜志
在布瑪于2022年5月發布的一期視頻中,對王晉康的中篇小說《水星播種》進行了編譯式的解說,獲得了137萬的播放量—而該作正是本屆“雨果獎”中“最佳長中篇小說”的入圍作品。
《水星播種》最早發表于2002年,講述人類創造出了能適應于水星環境的生命構造體,將其“播種”到水星上,任其演化發展,直至誕生文明。王晉康曾經獲得過18次銀河獎,是國內世紀之交時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
《水星播種》有著他一貫的特征,文風情節較為樸實易讀,但其探討的話題、展示的思想碰撞又顯得相當深刻。
同樣在“最佳長中篇小說”這一賽道上的,還有何夕的《人生不相見》。
在中國科幻界,一直以來都有著“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分。擅長描寫技術細節的劉慈欣,被認為是“硬科幻”的代表,而何夕則是“軟科幻”的代表。他的作品較多關注個體的生存境遇,強調人類的感性內涵。
《人生不相見》是何夕作品中相對較“硬”的一篇,探討的是人類星際移民過程中人類自身的“異化”命題,并借用杜甫的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為作品賦予了詩性的意象。
“四大天王”中的最后一位,則是以“詭譎”為標簽的韓松。此次他的《沒有答案的航程》入圍了“最佳短篇小說”,該作品在文字層面上就進行了精巧布置,展示人類在極端情況下,如何蛻變為一個失去人性的“生物”。
此外,由顧適寫作、金雪妮翻譯的《〈2181序曲〉再版導言》入圍了“最佳短中篇小說”。該作品采用一種獨特的視角,構建出某種“若即若離”的敘事意象,探究發展成熟的冬眠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寶樹的《美食三品》也入圍了“最佳短篇小說”。該短篇以頗具幽默的文風,探討了腦電波技術應用于美食領域時發生的故事,立意別致,敘事層層遞進,兼具娛樂性與諷刺性。作為新生代科幻作家,寶樹可謂是劉慈欣的忠實粉絲,其成名作《三體X:觀想之宙》,便是“三體系列”的同人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雨果獎入選的所有作品,和長于人類命運的宏觀敘事、角色情節較為“本土化”的劉慈欣的“三體系列”,都有著顯著的不同,并未展現過多“中國元素”,更多是在進行普世價值的討論,這顯然有助于英語世界的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這或許是一種有意的“篩選”。
當然,單一作品無法完全代表作家的風格,這些科幻作家都還有其他絕不遜色的佳作,比如何夕引喻了佛家思想的《六道眾生》,韓松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科幻小說的《火星照耀美國》等。
今年的“井噴”,便意味著中國科幻正式向英語世界發起了“進軍”。

英文版《三體》;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
假如說,去年《時空畫師》在雨果獎的大放異彩,只是一次嘗試,那么今年的“井噴”,便意味著中國科幻正式向英語世界發起了“進軍”。
在討論獲獎概率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雨果獎的評選機制。
雨果獎被稱為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面對全球所有語種的作品開放。但實際上,只有在評選周期內,以英文出版的小說才有資格獲得提名。誠然,被翻譯成英語之后,作品才能被世界范圍內的科幻愛好者所閱讀,但對于任何一部非英語作品來說,翻譯都是一個不小的“門檻”。
原因在于,優秀的譯者,可能比優秀的作品還要難求。
此前獲得雨果獎的《三體》和《北京折疊》,都是由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成英文的。劉宇昆曾兩次榮獲“雨果獎”,被英語世界的讀者所熟知,因此在作品推廣過程中,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樣產出了不少科幻作品的日本,也許是因為缺少像是劉宇昆這樣優秀的譯者,多次與雨果獎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雨果獎的評選并不像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美國另一個科幻大獎“星云獎”那樣設有專家評審,而是采用會員“一人一票”制度。而成為會員只需要繳納“年費”即可,并無其他任何條件—這一方面使得雨果獎的評選更難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也使其在評選的專業性上,受到了不少質疑。
能夠獲得雨果獎的作品,大多數都是熱度最高、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作品,但很難說獲獎作品就一定能代表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水準。
此前,被國內讀者寄予厚望的“三體系列”的2、3兩部,《三體II:黑暗森林》和《三體III:死神永生》都未能獲獎,曾引起不少討論。但從雨果獎的評選機制來看,出現這個結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在殷切希望國產科幻“為國爭光”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科幻本就是西方幻想文學的第一大類,在總體水準和粉絲熱情方面,中國現階段還是難以和出現了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等科幻大師,有著成熟科幻產業鏈的英語世界相匹敵。
至少正在發生的是,中國科幻已經開始走出國門。換句話說,英語世界已經開始正視、接納中國科幻。今年由網飛改編的《三體》電視劇,便是一次重大的嘗試,盡管其過程可能免不了“價值觀”的碰撞,其結果也可能不那么理想,但想要讓西方觀眾真正理解、接納具有中國本土內涵的科幻作品,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談及網飛版《三體》時,布瑪頗有“怨念”地表示,排除掉粗暴處理人物關系等“暴力摩擦粉絲底線”的改編,網飛編劇對于總體敘事節奏的把控,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科幻概念的取舍等方面,依然是值得借鑒的。
布瑪認為,中國科幻要獲得更好的發展,或許更重要的是,在和西方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一條良性的IP改編路徑,最終讓成熟的影視工業能夠更好地反哺科幻創作者,激勵創作者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形成正向循環。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