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前幾天電視上重播了老電影《猛鷹突擊隊》,是一部70年代拍攝的英國戰爭片,故事說的是二戰后期,一支德軍傘兵小分隊潛入英國,意圖綁架在鄉村度假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這部電影我很久以前看過,覺得還不錯,把雙方士兵拍得像“紳士武士”似的,不過印象最深的是這些德國傘兵在自己的軍裝上套上波蘭傘兵制服,假扮為駐扎在附近的波蘭傘兵到村莊里來訓練演習。記得我當時有一個巨大的疑問:為什么英國鄉村有波蘭軍隊?
后來對二戰歷史漸漸有了更多了解,才知道二戰爆發,遭到德國入侵后,波蘭很快淪陷,但是有大批軍人及時撤出了波蘭,有些繼續在法國作戰。法國淪陷后,大部分殘存的波蘭軍隊隨同波蘭流亡政府一起撤到了英國,并且保留了自己的建制,駐扎在英國各地,波蘭空軍中許多飛行員隨后很快參加了不列顛空戰,陸軍則在英國各地訓練,其中有不少就駐扎在蘇格蘭,包括愛丁堡以北的法夫(Fife)地區。
在愛丁堡北邊約45分鐘車程的地方,有一個叫福克蘭的小鎮,地方雖小,但是因為有一座曾是蘇格蘭王室行宮的宮殿而出名。上次去福克蘭宮參觀時,在宮內的皇家禮拜堂里看到一座金光閃閃的圣母像,本來這也很平常,但是看到桌上的一份介紹才知道這座圣母像的來歷很不尋常。原來二戰期間波蘭傘兵旅第三營就駐扎在附近,與當地居民關系融洽。到1944年,第三營已有3000名訓練有素的傘兵,所以《猛鷹突擊隊》中身穿波蘭傘兵制服的軍人成群出現在英國鄉村的景象并不離奇。諾曼底登陸后,波蘭傘兵開赴歐洲戰場,在離開蘇格蘭之前,部隊中的藝術家用廢棄的子彈殼炮彈殼等材料,模仿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黎明門教堂內供奉的一座著名的圣母像制作了這座圣母像,送給皇家禮拜堂,以表達對當地居民的感激之意。
二戰結束后,許多波蘭軍人不愿意回到鐵幕后的祖國,于是重返英國。英國政府當時已經不承認原來的波蘭流亡政府,但是在輿論壓力下,同意這些波蘭軍人可以在英國居留,涉及超過20萬人。后來他們有些移民到北美,但是很多留在了英國,其中包括贈送圣母像的波蘭傘兵第三營的指揮官。但是為圣母像主持奉獻儀式的隨軍牧師,卻在參加盟軍“花園市場”空降行動時,在荷蘭前線陣亡了。
在愛丁堡市中心的王子大街花園里,有一座“戰熊”雕像,紀念二戰期間波蘭第二軍第22炮兵運輸連的一只有列兵軍銜的黑熊,“戰熊”隨軍轉戰意大利,不僅是士兵們的寵物,還會幫忙運送炮彈。二戰之后,“戰熊”和運輸連的士兵一起到了蘇格蘭并且留了下來,后來在愛丁堡動物園善終。這座雕像紀念的不僅是“戰熊”,也是波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友誼。
蘇格蘭還有另外一座為紀念兩地友誼而建的地標,那是一座2000平方米大的微縮蘇格蘭立體地圖,由一名二戰后留在蘇格蘭的波蘭老兵發起,由波蘭亞捷隆大學的一名地質學教授設計,在1970年代建成。這座蘇格蘭立體地圖在蘇格蘭南部的一座莊園里,離愛丁堡不遠,以后一定要找機會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