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

制作/本刊記者 郭嘉亮/Midjourney
今年3月底,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布,將試行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根據“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等4種成分的含量,評定從高至低的ABCD四級標識,推薦程度亦逐級遞減。
據悉,上海將對市場上每類包裝飲料的4類成分含量分別評定等級,再取其“短板”最低等級,作為最終的總體級別。例如,某飲料非乳源性糖等級為C級,飽和脂肪等級為B級,反式脂肪酸等級為A級,不添加非糖甜味劑亦判為A級,那么最終該飲料的總體評級只能是C級—這類似“木桶理論”的思路意味著,健康飲品的準入門檻正在迅速拉高。
還值得注意的是,現制飲料也被納入了評級之列。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樂檸檬、杭州樂源,這4家參與首批試點的奶茶飲料品牌企業,已經陸續在飲料包裝、點單程序、菜單等地方,標注A、B、C、D“營養選擇”分級標識。
根據分級標準進行評估,有幸進入A級的主要是礦泉水、蘇打水和無糖純茶飲品。一瓶常規可樂將被分在C等級,而奶茶也大多在B/C級逡巡??磥?,痛飲“肥宅快樂水”、歡度“奶茶放肆日”,需要三思而行。
一目了然、淺顯易懂,或是飲料營養分級的最大實用意義。
誠然,獲悉一瓶飲料制作構成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包裝上印著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就是它的“身份證”。但問題在于,了解的知識門檻委實不易跨越:沒有營養學專業知識背景的絕大多數人,缺乏一雙“火眼金睛”,難以鑒別不健康成分的“替身”和“馬甲”。
譬如,配料表里除了人盡皆知的白砂糖和蔗糖,還有果葡糖漿等大眾不熟悉的“隱形糖”。再如,取巧的商家會選擇標注反式脂肪的別名,像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人造黃油、植物黃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奶精、植脂末、代可可脂等,而這些都是奶茶和奶咖中的常見成分。

上海已實行飲料營養分級

痛飲“肥宅快樂水”、歡度“奶茶放肆日”,需要三思而行。
更為難消費者的是,選購商品時并不具備進行復雜計算的可能,往往只能“靠印象”“憑口感”—如養樂多、水溶C,顧名思義似乎挺養生;酸梅湯、柚子茶、雪梨汁等口味偏酸,可能糖分并不多。
事實是,對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額外攝入的添加糖最好不超過25克”的建議,這些飲料的含糖量正是網絡戲言中的“致死級”:一口就沒的養樂多,一小瓶就有15.7克糖;一瓶445毫升的水溶C100,則有42克糖;一瓶500毫升的雪梨汁,添加糖分更高達60克。
配料表不夠明確的現制飲品,更是“重災區”。一杯奶蓋茶的飽和脂肪含量,就達到人體一天建議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摸排122款現制奶茶產品,進行了營養分析。結果發現,僅含糖量一項,93%以上標稱“額外不加糖”的奶茶,只能被評為B級以上;將近一半“標稱三分糖”的奶茶,只能被評為C級以上。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人均攝糖量為每日21克,在全球排行中處于很靠后的“未超標”位置。但健康的平均面下,亦潛藏著隱憂。
一方面,是“糖危害”的擴散性。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2019年中國因過量攝入含糖飲料而死亡的人數達到了4.66萬,與1990年相比顯著增加了95%。
另一方面,是“糖危害”的年輕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苗青指出,門診中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常見誘因之一,就是以高糖高脂的飲料代替飲水。
“低糖”“低卡”“低脂肪”,普及健康飲食觀念勢在必行。目前,調查顯示,中國成人含糖飲料消費率為50.1%,同期上海成年人含糖飲料消費率更達67%。而面對琳瑯滿目的誘人商品,打標簽正是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打法,簡潔高效地讓消費者做到了心里有譜。

范圍論闡明,即使是科學定律,也只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正確的。同理,一項標準的推出,自然也不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誠然,我們要充分肯定,作為“一把打開公民食品營養意識大門的鑰匙”,試行飲料營養分級具有值得贊賞的積極意義。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其存在著“誤傷”和“誤導”的可能。
與上海試行飲料營養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新加坡Nutri-Grade飲料限制條規概要,號稱有史以來最嚴格—不僅聚焦在每100毫升飲品的含糖量,還關注飽和脂肪含量,及是否使用了非糖替代品。
雖然基于糖和飽和脂肪的百分比來分類,做到了更全面地關心飲食,但一些明明足夠健康的飲品,卻無辜成了這個標簽下的受害者。
巴氏殺菌乳因既含乳糖也有飽和脂肪,且二者的含量都不算低,在新加坡只能被“委屈”地歸入C級甚至D級。同樣,各種能補充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也都因為含糖量高而無法評上A級。
即使是不含糖的外星人電解質水,也因添加了赤蘚糖醇、三氯蔗糖等甜味劑,無法夠到評A的門檻。然而眾所周知,在運動大量出汗之后,適量補充葡萄糖、鉀、鈉等物質,是符合身體所需的。
可見,將所有的飲品納入同一評判體系,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對此,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Tassos Kyriakides在接受采訪時作出批評:“以橄欖油為例,植物油專用標簽可以幫助消費者在油類產品中進行選擇。但若使用統一食品分級,將之與飲料一同進行比較,那必然會導致不了解橄欖油的消費者,誤認為蘇打飲料會比橄欖油更健康?!?blockquote>
取巧的商家會選擇標注反式脂肪的別名,像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
正因如此,不少更早實施食品分級的歐洲國家,開始考慮改弦易張。意大利和羅馬尼亞等國一直站在反對歐洲推行食品分級的最前線,主張以全面考慮營養物質好壞的“正負分機制”機制,代替新加坡和上海版本只關注不利健康成分的“純扣分”機制。
去年,瑞士國務委員會也批準了科學、教育和文化委員會的動議,重新考慮食品分級的必要性和負面結果。
然而更需要警惕的,是消費者被新概念帶偏的潛在傾向。有網友擁躉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飲料營養標準“反向閱讀指南”:“C好喝,D少喝,A/B真難喝?!贝穗m戲言,但也提醒我們,若標準被錯誤解讀,就有可能帶來消極影響。
第一個認識誤區是,C級既然大概率指向“比較好喝”,那么想當然耳,B級自然代表“相對健康”。但是事實上,B級作為代糖飲料聚集區,并不可以宣稱萬事大吉。
2005-2022年間,共有6項研究評估顯示,非糖甜味劑與癌癥風險之間存在關聯,相較于不攝入非糖甜味劑的人群,攝入非糖甜味劑人群的患癌風險高出0.12—2.36倍。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項非糖甜味劑新指南也證明,過量攝入代糖反而會增加76%的肥胖風險;其他潛在不良影響還包括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以及全因死亡率增加10%。
所以,在高糖高脂無處可逃之后,我們仍要清醒地意識到,健康飲料并不代表可以無節制痛飲。正如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李艷艷博士所強調的那樣,非必需品的飲料,能少喝就少喝,能不喝就不喝。
目前已有不少實例證明,食品健康分級確會重塑市場邏輯。
新加坡保健局局長徐永剛曾公開分享政府設置健康優選標識的初衷,就是“要協助人們改變口味,接受健康食品,進而影響食品制造商”。作為全球首個禁止高糖飲料做廣告的國家,新加坡甚至禁止D級飲品出現在任何媒體平臺上。
重典之下,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新加坡《海峽時報》調查顯示,在消費者購買的飲料中,糖分及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比例,從2017年的37%升至2021年的71%;能夠評為A級和B級的產品比例,也從2017年的僅1/3,升為2021年的超2/3。
在政府法規引導施加壓力之外,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也形成了正反饋,構建起推動市場改變的閉環。杜克大學的一項測試發現,分級制度能夠有效影響消費者,平均每份飲料消費的含糖量減少了1.51克。
多國實踐成果,也傳出了足以印證此研究的利好消息。于2013年實施含糖飲料“紅綠燈”標識的厄瓜多爾,跟蹤調查發現,居民高糖碳酸飲料的購買量出現明顯下降,而低糖、無糖飲料的銷售額上升。
智利也宣布警示標識行之有效,在2016年實施6個月后,當地居民含糖飲料的攝入量下降了22.8毫升。
可以推測,在高糖飲品面臨紅牌警告的同時,聞風而動、順勢而為的飲料品牌,則確有健康紅利可吃。
在國外,新加坡健康促進局認證的健康優選標識,成為了元氣森林的出海利器,讓該國消費者很快就接受了這種新飲品。在國內,3個月前,書亦燒仙草就打出了“全系0奶精、好料更健康”的全新宣傳語,試圖先行擠上健康奶茶的賽道。
而當運動網紅帕梅拉穿著健身服,舉起一杯多肉葡萄時,喜茶也正式打上了健康標簽。
上海市疾控中心營養健康科主任臧嘉捷透露,在首批參與試點健康分級的飲料品牌之外,目前還有包括星巴克等知名品牌陸續進入洽談隊列。
根據市場咨詢機構博圣軒,2022年中國飲料行業市場規模達1.25萬億元人民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茶飲委員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全國新茶飲市場規模預計達1498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
當健康可以被瓶裝販賣,萬億市場是否將由此迎來改頭換面的大洗牌,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