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陳世耀: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臨床技能培訓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副主任,內鏡中心副主任,兼任閔行分院消化科主任。先后擔任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食管胃靜脈曲張治療分會主任委員,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致力于慢性肝病的篩查和管理、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患者的內鏡處理與綜合診療,提出并推廣多項肝病評價和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治療新技術。連續20年承辦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師資培訓班/臨床科研方法與質量促進學習班,連續13年承辦上海醫學會食管胃靜脈曲張學術會議,連續9年主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靜脈曲張內鏡治療國家級繼續教育手把手學習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86篇,總影響因子超過350分,核心期刊論文168篇,其中,中華系列論文92篇。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承擔科技部、市科委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會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0余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
陳教授從醫執教35年,每一天,都在治病救人與教書育人中奔跑,肩負臨床醫療救死扶傷、不斷創新的責任,更肩負培養有扎實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醫學生、具備治病救人過硬本領的臨床醫生的責任。他與中山醫院共同成長,在臨床實踐中遵循循證醫學的理念,傳承視人如己的高尚醫德。他甘于奉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云南到新疆,陳教授為當地醫院帶去最新的技術和理念,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的消化病學科和內鏡中心診療技術平臺,使其成為西部示范中心,并架起了“一帶一路”的橋梁。他致力于門靜脈高壓的研究,創新內鏡治療技術,減少食管胃靜脈曲張再出血風險,為門靜脈高壓病人提供全方位評估和個體化治療決策,大大提高了門靜脈高壓病人的生存時間和質量。
1 慎思篤行,關愛病人
陳教授將循證醫學和科研方法貫穿在臨床實踐的每個案例中。臨床中的每一次決策,需要遵循臨床指南建議,評價指南的質量和證據級別,他一直強調要閱讀原始研究文獻,用科學研究評價結果。他關注每個病人的需求,個體化制定診療決策,關注病人的訴求和生命質量評價,強調病人后續隨訪的重要性,總結針對不同病人的診療經驗。他細致入微,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用批判性思維去考慮每一個臨床問題,去評價每一項研究。他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況,全面考慮病人的主要矛盾和治療需求,通過案例對比為學生分析,包括進行治療的選擇和方案調整,培養學生質疑與綜合判斷能力。
2 從臨床中發現問題提高療效
慢性肝病可發展為肝硬化,出現門靜脈高壓及其相關并發癥,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門靜脈高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胃靜脈曲張組織膠注射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預防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方法。陳教授長期致力于降低門靜脈高壓病人的出血風險。他基于內鏡治療食管胃靜脈曲張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多項研究探索和新技術革新。他倡導對門靜脈高壓病人進行系統評估,通過術前CT影像、門靜脈血管和肝臟超聲、結合實驗室等檢查結果全面評估,對不同風險的病人進行分層處理,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基于內鏡治療中存在的出血、注射不精準等治療難點,他創新改良多項內鏡治療技術。他提出并推廣包括組織膠三明治注射法、透明帽輔助治療、超聲內鏡輔助治療等多項治療技術,提高內鏡治療療效和安全性,并開展臨床研究評價工作,降低再出血風險,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3 在教學和科普中服務更多病人
陳教授在臨床工作的同時,還擔任了多門課程負責教學工作,他授課內容涉及面向高中生的周末學堂和本科與研究生的課程;包括走進科學、走進臨床、診斷學、內科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等內容。他基于循證醫學的臨床教學,從卓越臨床醫師崗位勝任力出發,強化實踐教學,深化能力培養,著力提升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臨床思維和科研素養。立足于國內外最新診療臨床研究結果,在證據基礎上學習基于案例的診療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對臨床工作的興趣和醫學研究的投入。在臨床一線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年輕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經常開展科普講座,撰寫科普論文,通過科普造福更多人群,讓更多百姓關注疾病預防和早期診斷,提高大家對慢性肝病、門靜脈高壓、胃腸早癌等疾病的認識。他倡導通過早診早篩早治,發現門靜脈高壓并及時干預,規律隨訪和復查,減少再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