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熱導系?簡單來說,就是為溫帶玉米“植入”熱帶“芯”。因熱帶種質與溫帶種質遺傳差異大,具有溫帶種質不具備的優良特性,能很好彌補北方玉米種質抗病性差的致命缺點,是改良、擴增溫帶玉米種質的優異資源。
近40年來,我國玉米品種的每次迭代,均與熱帶玉米種質資源的應用有關。熱帶玉米種質資源具有耐澇耐旱、耐高溫和抗病能力強等優點,隨著熱導系玉米品種的推廣種植,黃淮海玉米大面積提單產將指日可待。
2021年7月,受臺風“煙花”影響,黃淮海夏播區玉米銹病大暴發。當年,抗銹病品種比不抗病品種產量至少高了20%。銹病是南方病害,以前有種說法叫“銹病不過黃河”。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夏玉米主產區,播種面積約2.3億畝,占全國玉米面積的35%以上,在我國秋糧生產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環境越來越多變、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發。我國玉米平均單產和總產的增長率都呈下降趨勢,每年因病害損失玉米1000多萬噸。尤其是黃淮海玉米夏播區,因雨光熱同步、生長期短、高溫干旱及病害頻發,把熱源種質導入溫帶種質迫在眉睫。但由于熱帶種質資源在北方區域表現出熟期晚,植株高大,北方制種產量低等缺點,廣泛應用受到一定限制。推進熱帶優勢種質資源向黃淮海地區、西北、東北等溫帶玉米主產區的利用,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亟需的突破性品種,實現種業振興,有效促進我國玉米品種的產量提高、品種改良和抗性增強。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玉米播種面積長期在6億畝以上,約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5%,在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的現實約束下,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增產已幾乎沒有潛力。長期以來,玉米合理密植都是公認的增產途徑。
2023年秋收時節,在河南、山東、湖北襄陽地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等黃淮海7省夏玉米生態區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民試種的“隴頂728”,每畝種植密度從4500-6000株,畝產量也都在1500斤左右。除了耐密,根系發達抗倒伏,脫水也很快。隴頂728讓農民青睞有加,因為這是個“傻瓜品種”,好種好收。
熱導系玉米品種選育道阻且艱。講好玉米“芯”故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在玉米種質資源創新、玉米育種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經驗交流,深化種質資源交換、育種、科技轉化等領域的合作。(繆翼 楊夢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