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霞
摘 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從傳統套種技術中研發出來的高產栽培模式。利用玉米的邊行優勢,促進大豆與玉米共同生長,發揮穩糧增豆的作用。促進農機與農藝結合,基于當前糧食產能需求,以及生長地區實際情況,促進大豆與玉米健康生長。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國內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農作物產量。本文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進行探究,掌握技術應用要點的同時,加強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從而提出技術推廣政策,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技術推廣;邊行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不斷發展,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成為新的農業高產種植方法。采用套種創新的方式,縮短玉米與大豆植株間距,實現套作方法創新。在保障玉米生長的同時,實現大豆產量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提高糧食產能的同時,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并積極推廣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改善土地質量,發揮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作用,解決糧食主產區困擾,達到一季雙收的模式,為大豆玉米種植開辟新天地。
1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相關概述
1.1概述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基于傳統種植技術的創新,對套種模式改良升級。該技術的原理是將玉米和大豆技能型間隔帶狀種植,從而增加玉米植株間距,使得玉米邊行數量增加,通過縮短玉米植株種植距離,達到玉米單產增加的效果,穩定大豆生長水平,為大豆預留更多的種植面積,實現大豆增產的目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利用大豆和玉米植株高度不同,實現高低交錯種植,使得植株得到陽光充分照射,保證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光合作用。大豆根系所具備的固氮能力減少了栽培過程中的施肥量,還能夠改善土壤,達到增產效果。在輪作過程中,有助于減少其他農作物的病害,是保證農業生態和諧的種植方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推廣,能夠在玉米產量不變的基礎上,額外收獲大量大豆,對于提升國家糧食大豆產能有重要意義[1]。
1.2技術主要特點
1.2.1技術理論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基于多項理論,保證玉米和大豆生長效果。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利用玉米的高位,幫助大豆遮陰,促進高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光環境的同時,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分配,保障大豆與玉米共同生長。還能夠基于雙向互補原則,通過帶狀復合種植,降低土壤中的有害氣體排放,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元素,大豆根系能夠釋放氮元素,為玉米提供充足的氮元素,促進玉米生長活力得以提升。低位作物在遮陰情況下,植物葉片吸收光照能力下降,對于耐陰的大豆而言,這樣還能夠減少赤霉素含量,保障植物生長需要的碳源,增強大豆莖稈生長強度,實現高產;而玉米作為高植株作物,其在生長過程中與低植株大豆配合,能夠實現一地雙收的目標。這樣能夠促進玉米單株產量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利用邊行優勢,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實現玉米不減產、白撿一季豆的目的。
1.2.2技術特點
傳統的玉米、大豆種植過程中,土地資源有限,存在利用率較低的現象,這導致大豆和玉米生長效率不高。需要按照輪茬輪作的方式,固定種植。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改善傳統種植模式,對有限資源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大豆和玉米共同生長,提高農作物產量,有著節本增效的技術特點。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推廣,在較多地區的試驗種植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保墑能力,還能充分利用水資源,促進作物產量得到提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包含了綠色環保技術,能夠基于秸稈還田等技術,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降低農藥和肥料用量,降低農業生產生本,保障農業經濟效益。
1.3技術優勢
1.3.1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
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積極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獲得較好的生態效益。集中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降低化肥用量,保證田間的生態環境穩定,促進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能夠緩解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問題,提高生產效益,集高效輪作、種養結合為一體,經過試驗驗證,其種植效益明顯。
1.3.2有效改善土壤結構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在種植過程中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中的有機質和腐殖酸,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提升土壤透氣性和透水性。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實現集中種植。對農作物合理搭配,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使農作物生長環境得到改善,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資源,保證大豆與玉米相互汲取營養,相互供應各自需要的養分。另外,還能減少施肥量,增加有機質含量,利用生物多樣性,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1.3.3有效改善田間氣候
從試驗研究中能夠看出,利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改善田間環境,促進農業生產效益得到提升。大豆與玉米套種能夠增加田間濕度,使得田間水分蒸發。玉米與大豆促進了植物光合作用,充分利用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促進大豆與玉米生長,保障大豆高產和玉米健康生長。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改善田間氣候,有助于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發展[2]。
2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作為農業生產中套種技術的創新發展,是實現作物同步生長的一種重要方法,能夠在相同時間內達到雙作物生長和增產的效果。經過大量的試驗推廣,該種植技術有著良好的效果。在保證玉米產量不變的基礎上,提高大豆產量,符合新時代鄉村農業發展的要求,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1選種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屬于復合型種植技術,是增加農戶收成的關鍵。想要最大程度發揮該技術的種植效果,需要結合種植各個環節,為玉米和大豆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種植人員在種植前應充分了解該技術,經過專業培訓,形成一定的種植知識體系,能夠科學選種、選地,保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實踐證明高密度種植過程中優質品種能夠不受密植影響,實現高產目標。種植人員應優選耐密植、抗病害能力較強的玉米、大豆品種。在種植前,對外表干癟、不飽滿的種子進行篩除。做好曬種、浸種等一系列處理,提高種子發芽率,使其滿足高產種植標準。
2.2種植與播種
2.2.1復合種植
播種工作需要保證土壤符合要求,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對土壤進行深耕工作,通過多次翻耕,降低土壤黏性,便于后期施肥,確保土壤肥料滿足大豆和玉米生長需求。播種前需要關注當地的氣候和降水量情況,保證土壤含水量在65%以上。部分地區會受到環境和氣候影響,無法保證土壤水分,需要在種植前做好墑情處理。保證土壤墑情符合大豆玉米種植需求。種植前,種植人員需要采取澆灌的方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采用滴灌或澆灌的方式,確認土壤墑情滿足大豆玉米水分需求后才可進行種植。避免灌溉水量過大,進而導致田間積水。播種時,根據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主要特征,制訂合理種植方案。應用先進的播種設備,實現種肥共播。大豆和玉米存在一定差異,需要結合二者特征,實現高效播種。實踐證明,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需要對大豆和玉米的播種深度進行控制,實現種肥共播。種植過程中,合理設置玉米和大豆之間的距離,控制好株距和行距,保證每畝地的作物生長效果。保證農作物出苗整齊,結合大豆和玉米生長情況,提供充足的養分。播種前,在土壤中施加有機肥,防止病蟲害侵蝕農作物,保證農作物的生長質量。
2.2.2適期播種
結合大豆和玉米品種,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播種,通常玉米在4月份播種,大豆在6月份播種。控制好不同作物的栽種深度,保證高密度播種。將行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是通過在大豆和玉米之間設置一條寬窄行來實現帶狀復合種植,種植人員要對玉米和大豆的種植距離進行控制。采用套作的方式,將植株間距控制在40cm以內,確保玉米和大豆都能有較高的光照強度,確保玉米和大豆營養充足,提高光合作用。種植密度需要結合氣候、土壤情況進行合理設置,根據玉米和大豆的種子數量、種植面積,每公頃種植株數分別控制在60000株、45000株。
2.3田間管理
大豆和玉米在不同生長時期所需的養分不同。綜合大豆和玉米生長情況,為其補充水分和養分。玉米處于喇叭口期時,可以綜合土壤墑情對大豆、玉米追肥。按照每畝地50~65kg的用量標準,施加控釋肥或復合肥。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在葉期追肥,根據農作物長勢做好計算,避免肥料用量過多而導致植株長勢過旺,保證農作物在健康的環境下生長[3]。
雜草對大豆和玉米的生長造成影響,雜草會吸收其養分,影響其栽培質量。需要對田間雜草進行綜合治理,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地膜覆蓋、翻耕等方式,減少雜草的生長量。同時,控制好藥物用量,使用符合標準的藥物對雜草進行控制,從根源上杜絕雜草生長。
2.4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保障大豆和玉米的生長質量。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會侵蝕作物莖葉,導致作物減產。對農作物常見病蟲害進行分析,做好針對性處理。在田間管理期間,做好雜草處理。選擇定向除草劑,避免藥劑對農作物品質造成影響。除草劑用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得多次使用。對于應用后依舊存在雜草的區域,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進行處理。種植人員在日常監管過程中,根據玉米、大豆的常見病害,使用相應的藥物處理,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還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根據防治效果,選擇是否更換其他手段。不同生長時期的玉米和大豆的病蟲害類型不同,表現也存在差異。需要對螟蟲、蚜蟲、黑粉病等常見病害做好預防工作,盡可能消滅病蟲害。
2.5作物收獲
待大豆、玉米成熟后,需要按照順序進行機械化收割。保證收獲效果,降低土壤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對大豆進行脫粒處理,并將剩余的秸稈還田,為下一輪農作物種植奠定基礎。
3 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發展與推廣
3.1技術推廣現狀
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現階段的應用情況來看,還需要加大該技術在各地農業中的推廣,確保農戶能夠明確高產栽培種植技術對于農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從而在專業指導和培訓下,強化該技術的應用成果。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明確技術推廣的內涵,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改善種植水平。通過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業產出率。農業發展現代化背景下,需要不斷采取新技術,對傳統種植技術革新,配合新的農機,形成農藝+農機的發展模式,改善農戶生產方式,緩解國家對大豆的產能需求[4]。
3.2技術未來推廣與發展格局
3.2.1發展思想與目標
總體上,需要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擴大宣傳力度,通過加強農戶對該技術的了解,提高該技術的實際應用水平,從而提高產能,為農業生產效益提升提供助力。推動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加快技術集成。帶動種植技術大規模應用,在鄉村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根據當地發展經濟實力,制定發展目標,力爭將播種面積擴大到原有基礎的30%以上,選擇不同的復合種植技術,以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為重點,根據土壤墑情,選擇適宜的技術,保證農業生產效果。
3.2.2發展策略
新時期背景下,加大政策扶持,為農戶應用新技術提供補貼和保障。構建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保證農民對新技術敢用敢嘗試。為農民購買保險,通過完善政策,降低農民種植風險,帶動農民對新技術的應用認可度。還應加強組織領導,做好技術示范帶頭工作。由政府出面,加強技術在鄉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落實,使種植面積、組織生產等都有明確保障。做好鄉村發展統籌布局,基于農業生產目標,做好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保障體系,為農民提供精準扶持。市縣鄉各級各部門目標明確,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推動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存在技術推廣難度大、操作難度大等問題,普通農民無法承擔技術應用成本,需要加大對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培養,推動鄉村多元化發展,以合作經營的方式,共同建設,完善利益機制,促進農民經濟收益得到提升[5]。
3.2.3推廣措施
對于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可以聯合當地種植大戶,建立農業示范基地。推行不同行距和種植比例的示范,通過對藥劑、品種等充分篩選對比,做好關鍵數據記錄,獲得對比效果。開展綠色綜合防控、機械化研究等,集成當地高效的技術和設備,開展成熟的示范基地,總結典型模式,提高技術應用效果,帶動零散農戶認可技術,提升全村的種植效果。開展試驗示范,創建核心樣板,攻克大面積種植高產難關,力爭在優勢區域通過典型效應帶動整體發展,因地制宜地培植大豆和玉米。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農業種植大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經過研究和技術推廣,能夠為農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需要加大對該技術的研究力度,強化該技術的應用效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促使該技術在鄉村農業中廣泛應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難題,加深農民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技術的認可程度。
參考文獻:
[1]崔慧霞.長治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及推廣成效[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11):178-179.
[2]張秋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21):132-134.
[3]趙秀蘭.大豆玉米帶狀機械化復合種植技術體系的推廣及效益探討[J].農機市場,2023(10):41-43.
[4]本刊綜合.湖南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高效技術[J].湖南農業,2023(10):21.
[5]王延玲,孫翔.滕州市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通訊,2023(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