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飛 劉遠彬 張加超
摘 要: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國民糧食安全的保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隨著近些年小麥農業種植技術不斷完善和發展,小麥產量和品質大大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在小麥實際種植過程中,部分地區種植技術落后,難以保證小麥高產,對于小麥病蟲害也無法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對小麥品質造成影響。為了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本文對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進行闡述,加強病蟲害防治綠色技術研究。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小麥高產栽培效果依賴于田間管理、栽種技術、選種浸種等多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關乎小麥生長質量。想要促進小麥高產豐收,需要完善栽培技術,明確各階段操作內容,使用先進的栽培技術,控制好小麥生長過程,營造適合小麥生長的環境。結合當地墑情與氣候,做好小麥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預防處理。避免化學藥劑對小麥造成污染,開展綠色防控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
1 小麥的特性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農作物之一,有著產量高、品質優良的特點。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不盡相同,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想要提高小麥產量,需要對病蟲害進行控制,才能促進小麥茁壯成長。市面上的小麥品種繁多,小麥在實際生長過程中受到種植地區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生長發育周期存在差異。需要種植人員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好小麥種植時間,做好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防控,從而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礎。為了保障小麥產量,需要加強對不同品種小麥的了解,充分把握小麥生長習性,落實好水肥、病害管理工作。小麥種植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可以根據地區常見的病害類型,選擇栽種時間,降低小麥生長關鍵期病害對其產生的影響。春小麥的適宜種植溫度在0~3℃之間,同時發育時間在23~25d,冬小麥的適宜種植溫度在0~12℃之間,生長發育時間需要5~15d。根據不同的播種時間和小麥品種,把握好小麥生長管理,實現全周期管理,做好各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2 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選種和處理
2.1.1小麥種子的選擇
小麥作為國內常見的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人們對糧食品質有更高要求后,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種植過程中,農業開始朝向高品質小麥發展。在種植過程中,注意選擇優良的品種,助力小麥高產目標的實現。優質小麥品種有著適應性強、抗逆性好、高產等特點。不同地域所適合種植的小麥品種不同。為了實現高產目標,要盡可能選擇高產、抗病性強的品種。在種植前,還需要對小麥品種進行測試,驗證其是否具備相關能力。對種子是否屬于雜交品種等進行研究,結合當地氣候選擇適宜品種,確定好播種時間,保證小麥生長質量。
2.1.2種子的處理
播種前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初步篩選,將個頭不均勻的種子篩除出去,選擇飽滿、均勻的種子,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和純度。嚴格控制種子發芽時間,控制好含水量。避免使用藥劑來提高種子抗性,可以對種子進行烘烤,經過陽光照曬后,間隔4~6h翻動一次,保證種子被充分烘干。之后篩除劣質的種子,將其干燥2d以上,使用磷酸二氫鉀浸泡,并在12h內烘干,促進種子的萌發和分化[1]。
2.2整地
要想獲得優質小麥,需要改變傳統的耕地模式。采取深耕的方式,完成對土壤的處理,提高整地效果。深耕深度至少達到25cm以上,通常以30cm為標準。營造良好的土壤層結構有助于小麥的生長。采用三犁三耙的方式,對耕層較厚的土壤進行處理,為農作物根系生長奠定基礎。
2.3科學播種
想要實現小麥高產增收,需要科學播種。在掌握地區墑情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播種時間。播種是保證小麥順利生長的關鍵,在播種前,需要做好全面調查,綜合各項要素,確定土地條件,保證土壤養分和小麥之間的適應程度。在小麥種子發芽后進行催芽,之后才能進行播種。播種時需要控制種植密度,避免小麥生長期間相互搶奪養分,從而導致小麥減產。小麥密植過程中,需要計算整體的種植面積,根據小麥數量確定小麥的栽種密度。綜合考慮溫度、墑情等要素,確定小麥是冬季播種還是春季播種,合理控制小麥播種量和深度。
2.4田間管理
小麥栽種工作完成后,田間管理對小麥生長有直接影響。需要做好田間管理,在小麥幼苗期、拔節期、揚花期等不同時期做好管理工作,保證小麥苗茁壯成長。還需要加強除草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控。小麥幼苗期的管理工作比較重要,需要做好除草工作,避免雜草與小麥苗搶奪養分。拔節期和孕穗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為了促進小麥高產,需要在這一環節開展精細化管理,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的影響。確定綜合防治措施的落實,采用化學藥劑噴灑、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促進小麥發育。此外,還需要根據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做好灌溉處理。保證小麥吃飽水分,在雨水天氣時做好排水工作,否則小麥在潮濕環境中容易滋生病蟲害。根據小麥在不同生長期的水分需求量,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灌溉后使用覆蓋物遮蓋,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水分利用率[2]。
2.5合理施肥
小麥種植過程中,除了雜草和水分灌溉外,還需要加強肥力。通過施底肥和追肥的方式,保障小麥茁壯生長。通常在深耕過程中將基肥施入到土壤中。后期根據小麥的生長需求情況進行追肥,施肥采用溝渠施肥的方式。小麥施肥以氮肥為主,結合種植區域進行施肥。施肥前,需要當地農業部門對田地中的養分進行測試,結合測試參數,判斷土壤中缺少哪一種養分,有針對性地施肥。小麥播種前,需要綜合肥料養分含量,對于肥力較低的地塊,可以減少氮、磷、鉀的配比。根據小麥實際生長情況,對肥料科學配比,保證小麥高產。肥料選擇方面,可以選擇腐熟的農家肥或有機肥,配合尿素、硼肥等,按照種植范圍施肥,為小麥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為了更合理地根據小麥長勢控肥,可以在首次施肥時添加60%的底肥,根據小麥后期長勢追加剩余的肥料,保證小麥對肥料的吸收率。
2.6收割保存
小麥適合收獲的時期并不是全熟期,而是在臘熟階段,此時的小麥水分充足,麥穗和葉片金黃,穗粒飽滿。此時進行收割,能夠保證收割后的小麥得到良好貯存。拔節期后開始根據天氣,選擇無雨水、晴朗的天氣,使用專業的收割設備進行收割,能夠避免漏割,減少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割速度和質量。對于收獲后的小麥,要進行干燥處理,將水分控制在13%以下,防治小麥在貯存過程中變質。完成收割后,根據小麥種類將其分別存放,選擇干燥、通風的倉庫,保證小麥處于干燥狀態。
3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3.1季節性防控
小麥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與小麥生長發育和季節有密切關系。采取季節性防控,能夠在小麥病蟲害發生的高發階段,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小麥分為春冬兩季播種,想要保障小麥健康成長,需要為小麥提供充足的營養。因此,適當的光照能夠促進小麥進行光合作用,為其后續生長提供養分。利用土壤中的成分,為小麥提供養分。小麥所需要的生長素不能通過過量施肥來實現。夏天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需要控制好麥田溫度和水分,保證土壤的透氣性,為小麥補充水分。還需要針對小麥病害做好病害防控,實現對小麥的科學、綠色防控。
3.2生物防控
利用生物防控技術能夠實現綠色防控,降低防控成本。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小麥常見的害蟲有蚜蟲、紅蜘蛛等。而在生物領域,蚜蟲有較多的天敵,如瓢蟲、食蚜蠅等,可以有效抑制蚜蟲對小麥的侵襲。生物防治是可持續的病害防治方法,能夠利用生物資源和微生物對害蟲進行防治,減少害蟲的繁殖和傳播。引入害蟲的天敵能夠形成平衡的生態圈,減少害蟲數量。或者利用病原菌微生物,如真菌消滅病菌。蚜蟲的天敵瓢蟲可以在農田中按照比例進行釋放,能夠對大范圍的蟲害進行有效的控制,并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生物防治可以在小麥蟲害發生時,根據蚜蟲的數量,按照每畝地5000~1000只的數量來釋放瓢蟲,對蟲害進行控制。在應用生物防治方法前,需要確定小麥田未使用過多的農藥,避免對瓢蟲的生存造成影響[3]。
3.3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是當前一種無污染、綠色環保的控制技術。能夠利用物理原理對蟲害進行有效處理,捕殺大量的害蟲。使用夜光燈能夠捕捉害蟲,或使用色板吸引害蟲,根據害蟲的習性對其引誘和捕殺。收割后,麥田會因為溫度而降低農作物的繁殖力。研究作物的生理特性尤為重要,利用物理防控技術時需要做好相關調查。根據區域內常見的害蟲類型,結合其出動習慣,使用相對應的技術對其誘捕。通常來說,物理防控能夠吸引大量的害蟲,方便對其一次性捕殺。減少小麥害蟲的數量,還能促進小麥高產。部分害蟲會在小麥收割后,將蟲卵藏在土壤中,在對其進行處理時,需要先對雜草和土壤進行處理,利用陽光來消滅蟲卵。物理防控技術不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影響,是值得應用的一項技術,根據不同的季節,可以在蟲害頻發的時候多次使用,有效對蟲害進行控制,提高蟲害防控能力。
3.4農業防控
農業防控技術的原理是利用高效栽培技術,提升小麥的抗病害能力。我國農業科學種植技術大大進步,應對小麥病蟲害方面的措施不斷升級。在農業防治過程中,能夠通過種植前和種植期間的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減少病蟲害泛濫的現象。實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能夠在大面積的小麥田區,保證小麥品質。在選種時,做好包衣處理和浸種處理,提高小麥自身的抗性。小麥種植田地采取輪茬的方式,避免病害越冬。對于土壤,將以往的旋耕方式改為深耕,保證深度不低于25cm,深耕能夠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壤產出率。通過深耕作業,促進土壤中的氣體交換,實現微生物與礦物質分解,使小麥更好生長。其次,強化土壤施肥管理工作,確定播種的具體時間,避免田間出現大規模病害,對小麥生長造成影響。根據不同區域的小麥病蟲害類型,選擇早播或晚播,加強田間水肥管理,促進雨水及時排出,避免田間雨水積蓄[4]。定期除草,清理廢苗。小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治理與小麥產量有直接影響。針對不同時期常見的病害,及時做好提前處理。對于容易越冬的病菌,盡可能推行晚播,縮短小麥被病菌感染的可能性。紋枯病、莖基腐病也需要推遲播種時間。在小麥返青拔節、灌漿期等時期,定量噴灑藥劑,提高小麥的免疫力。使用復合肥,提高小麥土壤中的營養,使小麥后期免受病蟲害的過多干擾。
3.5化學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技術不代表完全拋棄化學防控,而是基于化學藥品合理選用和使用,避免其對環境造成污染。盡管化學防控技術不可避免地對小麥和土壤造成損害,但是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能夠保障小麥產量,病蟲害處理效果較快,其在小麥實際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化學藥劑對小麥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較強。做好“壓前控后”,重點對小麥紋枯病、條銹病、飛蛾、蚜蟲等病蟲害進行處理,減輕化學藥劑對小麥的影響。強化小麥種子在種植前的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措施,消除部分病害。針對條銹病,需要帶藥偵查,發現哪一片區域存在病害現象,及時對該區域內的小麥進行集中防治。
化學防治的具體方法需要根據小麥不同生長時期以及病蟲害類型開展。在防治病害時,盡可能在小麥返青期前使用藥物,可以選擇丙環唑、戊唑醇等藥劑,將其與水配比后,以噴灑的方式對小麥定期噴灑,實現對病害的有效處理。條銹病可以使用30%己唑醇懸浮劑或戊唑醇懸浮劑,借助灑藥設備對區域內的小麥噴灑,保證藥液均勻地噴灑在小麥上。對于赤霉病,則可以采取預防為主的手段,根據病害的侵蝕情況選擇是否用藥。用藥時需要避免陰雨天,使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兌水進行噴霧防治;對于蟲害的防治,則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按照30~40g/667m2的用量標準進行施藥,能夠有效防治小麥蚜蟲,或使用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兌水混合后,對小麥進行噴灑,能夠保證防治效果。小麥常見的害蟲還有紅蜘蛛,可以選擇在無風的天氣條件下使用藥劑噴霧防治。使用的阿維菌素、噠螨靈等藥劑不得低于30g/667m2,保證噴灑均勻,將小麥基部和土壤縫隙中的蟲害有效消滅。
3.6不同時期的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可以混合施藥,兼顧多種病蟲害防治。實現一噴三防的目的,節省藥劑成本。在小麥發病期,使用藥劑噴灑,對白粉病、蚜蟲等進行有效處理。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在小麥播種期、拔節期、揚花期等時期,科學使用藥劑,強化病蟲害防治效果。在播種期加強拌種處理,減少害蟲和病菌殘留。在越冬期做好病蟲害監測預警,針對當地流行的病蟲害,做好動態監測,一旦發現病蟲害,盡早使用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加快提升用藥水平,推進綠色防控理念,在小麥拔節期,阻止流行性病害對小麥侵蝕,根據小麥防控技術指導意見,選擇藥物治療,或將辛硫磷施加到土壤中。揚花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此時采用“一噴三防”技術,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對蚜蟲、病菌等進行防治,減少高毒農藥的使用量[5]。通過實施“一噴三防”技術,達到防控病蟲害、防治早衰的目的,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想要實現小麥高產栽培,需要掌握種植技術和管理技巧,從多個方面對小麥栽培進行考慮。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品種,控制播種時間,做好水肥管理。隨著小麥栽種技術的不斷完善,為了保證小麥高產,需要提高土壤肥力,做好小麥生長過程中的追肥工作,為小麥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蔣波.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探究[J].種子科技,2023,41(01):103-105.
[2]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2(02):26-43.
[3]陳為亮.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15):60-61.
[4]曹秀霞,張煒,錢愛萍.寧夏胡麻育種及栽培管理技術研究[M].銀川:陽光出版社,2021.
[5]袁玉順.山地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21(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