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霞

前段時間,我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稱女兒C在學校與學生A和B發生矛盾,并被二人辱罵,“你怎么還不下地獄”“你這種人怎么還能繼續活著”……家長說雖然已經和班主任處理完此事,但很擔心女兒的心理狀態,希望心理老師能介入。
在校園里,我偶爾會聽到學生罵臟話,但像這位家長所說的這么惡毒的話,我是第一次聽到,更不敢相信是出自兩個四年級孩子之口。
言語欺凌,指用挖苦、嘲笑、諷刺、辱罵等語言,直接或間接攻擊他人,導致他人名譽、尊嚴受損,進而使他人產生尷尬、憤怒、沮喪或者精神受損等。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言語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其發生率明顯高于關系欺凌、身體欺凌及網絡欺凌行為。相比暴力欺凌,言語欺凌雖不破皮、不傷骨,但更容易傷害人自尊和心理上最脆弱的地方,也是暴力欺凌的前兆。
在青少年階段,個體對自我、對社會的認知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對人際關系容易敏感,渴望在朋輩關系中獲得歸屬與認同,以此來確認自己是被喜歡的,周圍的環境是安全的。
一旦他們遭遇人際中的語言攻擊,就容易對周圍環境產生恐懼,對人際關系感到失望,對自我產生懷疑。長期受言語欺凌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發展將受到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針對學生C事件,我與其家長和班主任都進行了交流,并約見了C。該生受言語欺凌的影響較大,負面情緒占主導。在首次訪談中,我充分傾聽和理解,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與其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當第一次心理輔導結束時,孩子主動和我預約了下一次的輔導時間,目前還在持續跟蹤輔導中。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很容易模仿他人行為,特別是一些攻擊行為。所以,言語欺凌極可能在學生之間互相傳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當大部分學生都稱呼某一學生綽號時,其余學生也會依從群體的行為,最后這個綽號眾人皆知,揮之不去。
所以,幫助被欺凌者從陰影中走出來只是一方面,讓欺凌者不再欺凌,減少欺凌行為的傳播,預防更多青少年成為言語欺凌者,也同等重要。對此,我又約見了學生A和B,以及他們的家長,通過交流,我了解到了A和B欺凌行為的心理動因。
第一,是過度自卑的補償心理。阿德勒指出,任何一種凌駕于他人之上的舉止背后,都有一種急需隱藏的自卑感存在。言語欺凌的本質就是通過打擊別人掩飾自卑,追求自己在某方面的優越感。
據了解,學生A和B的父母均離異,各自跟媽媽生活,而學生C家庭幸福。A和B經常看到C的父母一起來接C放學,于是他們就想通過當眾嘲笑與辱罵同學C的行為,來炫耀自己在班上的人緣好,以此來打擊同學C,并掩飾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如父母離異,與媽媽關系緊張等。
第二,是為了宣泄負面情緒。欺凌發生時,是學生B先與C發生了口角,先辱罵了C,而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B在家長眼中是個乖乖女。那么,一個乖乖女,為何會對別人施加語言暴力呢?
B的父母一向對孩子的學習嚴格要求,當孩子對學習產生負面體驗,與他們傾訴時,他們要么沒時間傾聽,要么無法理解,B漸漸就不和父母傾訴了。B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因為她在家里沒有什么負面情緒。其實孩子不是沒有負面情緒,而是通過不恰當的方式發泄在了別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施暴者也是可憐者與失落者,比如缺乏自愛與自我認同,需要通過語言攻擊他人來獲得自我滿足,來標榜自己的某些優勢。所以,學會愛自己,欣賞和認可自己,施暴者內心的可憐與失落方能自愈。
心理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自我探索類的專題課程和活動,帶領學生覺察并思考,指導學生認知自我的獨特性,欣賞和悅納自己,而不再通過凌駕于他人之上的方式來獲得自尊的感受。
學習壓力、同伴交往、父母期望等都可能引起青少年強烈的情緒變化。為避免他們以不良方式處理心中的憤怒情緒,心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教授學生如何正確地宣泄情緒,比如設計情緒管理輔導課,讓學生通過課程認識情緒、了解自身情緒以及管理情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情緒意義,以積極心態管理消極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以我校為例,為了規范學生言行,并增強學生的自護意識和防范能力,我校分學段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主題為“愿少年的你,遠離校園欺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具體課程有:一二年級《不做口中的惡魔》;三四年級《對“語言暴力”說不》;五六年級《如果說出的話能“看見”》;讓學生們了解校園欺凌,了解規范自身言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及防范校園欺凌的方法和技巧。
校園中,有些言語欺凌者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欺凌行為,因為他們分不清楚言語欺凌與開玩笑的區別。案例中的學生A就屬于這類情況,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極具傷害性,反而覺得是C開不起玩笑。
和A交流之后,我發現,原來A也遭受過語言欺凌。她比較胖,總被同學說“死肥豬”“你這么肥,應該進屠宰場”“這么胖怎么還有臉活著”。A向父母訴說自己的遭遇,父母則用“人家是跟你開玩笑呢”來敷衍她,導致A也當作這是開玩笑。
言語欺凌與開玩笑是有具體區別的,比如:言語欺凌中的雙方處于不平等關系,是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的單方面施暴,雙方不會輕易轉換角色,而開玩笑時,雙方處于平等關系,并可以轉換角色;言語欺凌以傷害他人為目的,而開玩笑沒有這種目的;言語欺凌,會伴隨著侮辱性的、殘酷的、傷害他人自尊的話語,開玩笑的語言則是巧妙、溫和的……
通過對比,能夠幫助學生判斷言語欺凌和開玩笑的區別,認識到什么樣的話語不是開玩笑,繼而約束自己的言語,再遭受此種欺凌時,也能很快甄別,及時求助和進行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