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娜
人生猶如一次長途旅行,即便登上了某個“岸”,也并不代表就能止步不前。我們總會對下一處的風景,充滿期待。實際上,真正讓我們對當下感到迷茫,對未知充滿恐懼的,不是上岸與否,是可怕的“上岸思維”。
之前,35歲大齡“高考釘子戶”唐尚珺再次在網上引起熱議。35歲的唐尚珺,至今已參加過15次高考。隨著紀錄片《高十》在網上熱播,他的故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唐尚珺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靠種地為生,撫養包括他在內的5個孩子。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參加高考,當時連三本線都沒上,父親只好把他送到技工學校學手藝。但唐尚珺不甘心,于是他瞞著父母偷偷退了學,選擇了復讀。
在唐尚珺的認知里,只有考上清華那樣的學校才能改變命運。10多年間,他曾被多所知名高校錄取,卻一次次放棄入學機會而選擇復讀。他本有過數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皆因一個執念而放棄。
而事實上,所謂的“岸”,不過是大多數人想象出來的臨時避風港。有人不斷給自己催眠:考上大學就自由了,找到好工作就順利了,結完婚人生就圓滿了……但大學畢業后,仍要面臨求職的壓力;步入職場后,也免不了被卷入晉升的賽道;擁有美滿的婚姻,依舊無法保證今后就不再遇到坎坷……人生在世,其實哪條路都不是坦途,無論怎么選都會有遺憾。幸福,從來沒有完美的定義和標準的答案。我們大可不必將人生全部押在某個小目標上。
當我們為了“上岸”,不惜放棄感受當下生活的美好,甚至刪除人生其他的可能性時,就如同親手將自己推至沼澤之中,使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遠。每個人的人生,不是從“上岸”的那一刻才開始的。
旅游博主房琪曾經的夢想是去北京讀大學。可事與愿違,第一年高考她落榜了。第二年,房琪藝考成績優異。但出于對北京的執念,她在填報專業時,果斷放棄了另外兩所文化課要求相對較低的學校,選擇了中國傳媒大學。命運再次戲弄了她,她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只能去南京的一所三本院校讀編導專業。面對兩次高考的失敗,房琪并沒有揪著不放。她盡快調整了心態,學會給心靈解綁。
回顧那段灰暗的時光,房琪總結道:“與其一味地沉浸在傷心難過之中,不如多去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出被人認可和接受的作品?離開一個不認可你的環境,是否一樣可以活出自己,甚至更加精彩?”
在校期間,她努力練習普通話,積極參加校園活動,主動找機會鍛煉自己。臨近畢業時,房琪報名參加了主持人大賽。非專業出身的她,最終以出色的表現,通過了層層選拔,拿到央視的入場券。數年后,她又憑借出色的文案功底和獨具風格的短視頻爆火網絡,成了一名千萬粉絲博主。
房琪的成功,在于她不給自己貼上“非名校”“非專業”的標簽,為人生設限。而是將經歷化作成長的勛章,一路向前。
成功,本就不只有一條路,一種答案。比起“上岸”,擁有更強大的內心,才能讓我們擁有可以保護自己的最堅硬的鎧甲。因為生活不在彼岸,當下才是全部。學會給心靈解綁,接納一切可能性,才能越活越松弛。唯有試著放過自己,才會發現:人生處處都是岸。
現如今,大廠裁員的新聞屢見不鮮。“高薪水”“鐵飯碗”也不再是人們抵御風險的法寶。實際上,想要過得安穩,關鍵要看是否有本事養活自己。
陜西姑娘邢小穎曾因高考失利,進入一所高職學院學習。雖然父母都勸她復讀,但邢小穎認為,比起改變學歷,盡快掌握一門本領才是重中之重。
她潛心學習專業知識,不怕吃苦受累,最終以專業課第一的好成績從高職畢業,贏得了到清華大學擔任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的機會。
剛到清華時,邢小穎面對年齡相仿,卻有頂尖學歷的同學們,內心十分忐忑。她生怕自己講課時,會被學生們的問題難住。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講師,邢小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備課上。她抽空就去聽有經驗的老師講課,總結教學方法。還經常下班后,將自己關在車間里,熟悉教具,模擬教學。經過數次練習,她的課講得越來越好。實習期滿,她被清華大學正式聘為實踐教學指導老師。
從教學視頻上看,邢小穎在授課時自信大方,操作嫻熟,講解生動。她的課迅速火出清華,央視也對她進行了采訪,之后題為“我從高職畢業,當上了清華老師”的新聞迅速火遍網絡。
有網友看到她的視頻后,評論道:“事實是,文憑不是標準,實力才是。”邢小穎并不急于撕掉“高職生”的標簽,“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是邢小穎應對挑戰與質疑的方式。邢小穎從不因自己的低學歷而自卑,她說:“別人貼的標簽,我無所謂。我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不管起點高低,努力總會帶來希望。”
比起“上岸”,不如自己造岸,才能勇敢地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人生本就豐富多彩,而非是一道單選題,答錯即得零分,容不得半點失誤,禁止自由發揮。我們要允許自己有不“上岸”的勇氣,積極地擁抱變化,做自己的靠山。
只有走出“上岸思維”,我們才能迎來真正的成熟,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