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家長群里,如何才能當一個“恰到好處”的家長,不惹事、不怕事,跟老師“恰到好處”地溝通呢?
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需要讓渡一部分權力給老師,老師獲取權力之后,有責任教育好孩子,同時也受父母監督。想讓這個閉環良性運轉,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要發力,彼此協助、互相制衡。
家長群是老師和父母交流信息的地方,雖然不是面對面,但依然是公共場合。父母在群里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到孩子在班里的形象。所以若非事關多個孩子的問題,個別孩子的要求最好不要隨便發在班級群里,可以跟老師私聊解決。
就彬彬媽咪的問題來說,彬彬的健康是個人問題,完全可以一對一跟老師溝通,更有助于精準地幫助孩子。哪怕是老師照顧不周或布置太多作業,父母也不要在群里發泄情緒,讓老師下不來臺。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何況老師是與孩子長期相處的人,父母給老師臺階下,就等于是給自己留余地。
在人類歷史很長一段時間里,接受教育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老師這個職業自古以來自帶光環,備受尊重。但隨著社會制度的完善、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父母知識水平的提升,老師不再代表著絕對權威,父母也不再是完全被動的角色,對老師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如果再加上社會新聞中關于老師的負面報道,人們對老師的印象也就慢慢有了一些偏見。
不對老師產生偏見,并不代表父母不能質疑,而是要用合適的方式溝通,不是動不動就在家長群里打擾全體人員。其實,偏見本身不太會傷害老師,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言傳身教,父母有偏見,孩子也會對老師戴有色眼鏡。如果孩子對老師心里沒有敬畏,上課不認真聽,作業也不認真做,如此惡性循環,到頭來受傷的還是孩子。
根據規定,公立幼兒園的中班滿班應該是30個孩子,一般配有兩位老師,頂多再加一名生活老師。也就是說,一個大人要負責十幾個孩子。所以即使老師再負責,再細心,也達不到父母照顧的標準。我曾經當過家長義工,幫老師組織幼兒園活動,看老師對幾十個嘰嘰喳喳的小娃娃說話,每一句都要提高音量,每一個字都要保持耐心,反復強調、跑前跑后,真是不容易。
彬彬媽咪在群里用一種不容置喙的語氣留言,絲毫看不到對老師勞動的尊重,就連群里的其他父母都看不下去了,在群里懟她:“你家孩子病了應該在家養病,不然既麻煩老師,又給其他小孩帶來染病風險。”
孩子在學校接受老師的管理,老師同樣也要接受學校的管理。老師在群里發布通知往往不是出自個人意愿,而是學校自上而下的要求。這時老師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配合,配合不是盲從,而是父母明白自己的位置和立場 —— 配合老師,就是在幫助自己。
我一個當老師的朋友說過,孩子父母在群里打卡接龍說“收到”其實沒有什么意義,因為說得好永遠沒有做得好重要。如果老師不是在詢問意見,只是發通知和公告,即時查看、了解并執行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事都在群里打卡。
父母、孩子和老師,其實是一個三方制衡、需要合作才能共贏的關系。
有個比方也許不夠準確,老師、父母和孩子,就好比是一起組隊打游戲的隊友,他們要共同面對的大目標是考試和升學,有著各自的分工和位置。老師+孩子的組合是進攻,家長+孩子的組合是為了守城,最強的戰隊應當是三個角色都強。結果自然是一路通關。但這種戰隊的概率太少,幾乎碰不到。
次之就是“兩強+一弱”的戰隊,孩子肯學、父母上心,老師即使不優秀,結果也都差不多;或是好學的孩子遇到優秀的老師,即使父母佛系,結果也不錯;再或是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但父母責任心強,老師也給力,對孩子循循善誘,孩子養成習慣之后就會漸入佳境,越來越好。
怕就怕遇到父母干預太多,老師因抵觸而不管,孩子漸漸邊緣化。父母累死累活不說,孩子被夾在中間,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困在原地,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
現在太“抓馬”,以后就得“麻爪”,還不如一開始就跟老師組隊,以尊重和自由為原則,保持理智溝通,當一枚聰明有素質的家長,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未來鋪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