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文明圈層和道德基礎理論的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6-13 04:00:04相德寶張文正曹春曉
教育傳媒研究 2024年3期

相德寶 張文正 曹春曉

編者按

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人類社會深度媒介化發展,以數字平臺為對象,以計算為工具,以國際傳播、全球治理為核心議題的計算國際傳播應運而生。本刊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計算國際傳播與全球治理領域的知名學者,在此刊發涵蓋計算道德基礎、計算傳播分析、計算國際輿論、計算研究方法等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道德基礎是國際話語權的內核。新聞話語通過訴求不同道德基礎,觸發受眾心理道德基模,形成道德判斷,說服受眾,實踐話語權力。基于文明圈層和道德基礎理論,本文對世界八大文明圈層21家媒體20年(2001—2021)涉華報道的道德基礎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從人類共同道德基礎出發,提出針對不同文明圈層的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

【關鍵詞】文明圈層;道德基礎;國際話語權;涉華報道;策略建議

話語(discourse)最早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關注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由于社會語言學家福勒、費爾克拉夫、梵·迪克,哲學家福柯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話語的關注,話語研究從語言學轉向社會實踐。福柯認為,話語是有系統組織起來的、反映某一社會集團的意義和價值觀的話語①。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話語是一個具有交互性、實踐性的關系范疇,話語主體將思想意志以話語這種“現實的意識”的方式呈現,并力圖影響客體的思想和行動。話語作為一種具有建構功能的社會實踐,通過干預主體的認知過程進而影響認知結果②。目前對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研究聚焦中國國際話語權理論內涵、國際媒體涉華話語、存在的問題及提升策略。

國際話語權理論內涵:張志洲③認為話語權的本質不是“權利”,而是“權力”。話語權不是指是否有說話的權利,而是指通過語言來運用和體現權力……它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國際政治權力關系……國際話語權之爭歸根到底就是國家利益的博弈。張銘清④認為國際話語權通過話語傳播影響輿論,塑造國家形象和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屬于軟實力范疇。

國際媒體涉華話語研究:主要基于新聞傳播學框架理論、議程設置⑤⑥⑦進行研究,更多是文本的表層語言結構的研究,對深層道德基礎及背后的道德認知基模缺少研究;更多關注西方主流媒體報道,對其他國家地區媒體涉華報道相對較少⑧。

國際話語權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由于“西強我弱”的話語權結構,西方媒體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中國國際國內事務、政策進行批評、指摘,發表道德譴責和鞭撻,導致中國形象在西方媒體報道中被歪曲、丑化、妖魔化⑨,中國處于“失語”境地⑩。

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圍繞一帶一路、南海問題、新冠肺炎疫情、人權等領域,國際傳播人才、大學生等傳播主體,以及中國意識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特定主題話語權建言獻策,但從中華文明、中國道德價值觀領域倡導國際話語權建設研究相對缺失。

一、文獻綜述

(一)文明圈層及道德基礎理論相關研究

文明圈層研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文明是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單位,是一群文化價值觀認同相同或相近的國家群體,是人類最高的文化集合。文明間的差異是根本的,新世界沖突的根源將主要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文明之間“相似相溶”,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現出多種復雜趨勢。國家都傾向于追隨文化相似的國家,抵制沒有文化共性的國家,從而形成了圍繞核心國家的文明同心圓。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是當下世界八種文明范式。

“文明型國家”是指“某個文明內的核心國家(core-state)”,如中華文明的核心國家是中國。隨著中國的崛起,“文明型國家”概念影響力不斷增大。習近平主席在國際演講中多次強調中國獨特的歷史和文明,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被國際輿論稱為中國“新文明觀”。復旦大學張維為提出了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命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克里斯托弗·科克爾(Christopher Coker)同樣解讀了中國、俄羅斯、土耳其作為“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道德基礎理論研究:道德基礎理論(Moral Foundations Theory)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于2012年創立,認為道德是在心理機能調配下,由多元道德價值觀念、多種道德行為實踐和多樣化的社會習俗共同構成的心理系統,該系統通過抑制和調節個體的利己性來維護日常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

關愛/傷害(care/harm)、公平/欺騙(fairness/cheating)、忠誠/背叛(loyalty/betrayal)、權威/顛覆(authority/subversion)、圣潔/墮落(sanctity/degradation)是人類的五大道德基礎。每組道德基礎都包括善與惡的一面(virtue and vice),前半部分代表著某種價值觀的模型名稱,后半部分指相應需要阻止和抵制的邪惡行為。該理論系統論述了道德的先天性、可塑性、直覺性和多元性特征,對于全面考察道德內容,深入理解道德形式,發現和解釋不同文化群體的道德差異有重要意義。

(二)文明圈層、道德基礎與國際話語權關系辨析

不同文明、國家、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發展歷程不同,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基礎往往不盡相同、各具特色。通過對全球范圍的跨文化研究發現,東方文化群體對于忠誠和圣潔的評價高于西方文化群體,而在另外三項道德內容的評價上并無明顯差異。自由主義更依賴關愛、公平,反對剝削壓迫,保守主義更依賴忠誠、權威、圣潔。

道德基礎理論與新聞建構主義緊密聯系。新聞與道德同屬上層建筑范疇,道德基礎理論是新聞生產、話語建構、框架選擇的重要道德基礎或道德判斷標準。道德基礎理論提出的人類五大道德基模為新聞建構、框架選擇提供了道德判斷標準。不同文明圈層的媒體基于自身的立場、意識形態以及文化觀念建構新聞,選擇框架,并對新聞事件進行道德判斷。

國際話語權是主權國家通過正式外交、媒體傳播、民間交流等渠道,將蘊含一定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話語滲透到國際社會中,使其他國家自愿接受并認同的能力。道德基礎、文化價值觀是國際話語權的內核。新聞報道通過選擇道德基礎引發受眾對善惡的直覺感受以及對相應道德維度的認可,實現新聞報道的說服功能。

當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對文明圈層、道德基礎隱形視角比較缺少關注,未揭示不同文明圈層媒體涉華話語道德基礎的差異。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從文明圈層、道德基礎理論視角研究不同文明圈層媒體涉華話語的道德基礎,揭示當下全球政治沖突、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背后隱形的文明和道德基礎內因,創新當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包括:(1)八大文明媒體涉華報道整體道德基礎結構如何?(2)八大文明媒體涉華報道不同主題是否存在不同道德基礎傾向?(3)八大文明媒體涉華報道是否整體存在道德基礎偏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世界八大文明圈層核心國家代表性媒體涉華話語的道德基礎。研究選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八大文明圈層21個核心國家、21家代表性媒體,通過Factiva數據庫收集自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至2021年總計20年涉華報道419343條(見下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本分析法與語義網絡分析法,測量新聞文本背后隱藏的道德基礎。

本文運用擴展版道德基礎詞典(The extended Moral Foundation Dictionary,eMFD),通過語義接近性計算每篇報道中使用五組道德基礎的程度。擴展道德基礎詞典由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霍普等提出,該詞典由大量美國大眾新聞讀者根據直覺判斷并結合上下文語境標注生成,總計3270個道德基礎詞匯,每個詞在語義空間內都被分配10個維度的道德系數。不同于Graham提出的第一版和第二版道德基礎詞典,該研究方法考慮文本語境,同時考慮文本的多種道德基礎。

為進一步闡釋每組道德基礎的具體內涵,研究運用Leximancer語義網絡分析法,對每組道德基礎的議題(agenda)、屬性(attribute),通過可視化方法進行呈現。Leximancer是昆士蘭大學 Andrew Smith博士研發的一款文本分析工具,通過提取一個單詞與其他單詞共現(co-occurrence)頻率生成共現矩陣,生成語義網絡圖。每一網絡圖包括“單詞”(word)、“概念”(concept)以及“主題”(theme),每個主題以最強的概念命名。圖中,小節點代表概念,大圓圈代表主題(以顏色、大小來區分),紅色最重要,其次為橙色,依此類推。此外,Leximancer會分析每個概念內涵的相關性,兩個概念圖中距離越近,相關性越高;越遠,越低。

同時,文章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LP)的LDA主題模型展開。LDA主題模型是一種非監督的主題模型,通過對文檔集層、主題層及特征詞層三層貝葉斯模型獲得文本主題的聚類模型。本研究首先用LDA分類全部文本,結合人工研判,將所有文本分為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五大主題,之后通過擴展道德基礎詞典計算出每個主題的道德基礎。

三、研究發現

(一)不同文明圈層涉華報道整體道德基礎結構

為適應生存挑戰,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思維逐漸走向復雜、結構化。面對道德判斷情境時,人們相關神經網絡結構會被激活,形成多元的、具有不同側重的,而非一元的道德判斷,由此表征出道德基礎結構。

數據顯示,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道德結構趨于一致:多以關愛/傷害(22%)—公平/欺騙(21%)—忠誠/背叛(20%)—權威/顛覆(19%)—圣潔/墮落(17%)為呈現順序;且“邪惡”比重大于“美德”,負面道德基礎居多(如圖1)。其中,“關愛/傷害”一組在八大文明道德基礎結構中占據絕對優勢;“圣潔/墮落”一組占比均最小。其中西方、印度和日本文明媒體使用負面道德基礎排名前三;東正教、伊斯蘭和中華文明使用負面道德基礎較少,但均強調“傷害”“欺騙”以及“顛覆”三大負面道德基礎(見第17頁圖2)。下面通過語義網絡對每組道德基礎進行具體闡釋。

1.“關愛/傷害”:關注破壞性事件中,人、國家遭受的傷害,體現“關愛”

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體現“關愛/傷害”道德基礎主要關注破壞性事件,如健康衛生事件、民生問題、社會沖突、邊境糾紛等事件中中國人、“國家”(countries,3350.75)、“世界”(world2820.04)等主體遭受的“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疫情”(epidemic)、“危機事件”(emergency)、“患者”(patients)等道德系數累加值也排在八大文明道德基礎詞匯前40名,且多涉及“傷害”維度。負面量級系數達到0.55,為五組道德基礎中最高;民生問題中,涉及中國公民尤其中國“工人”(workers)健康的道德基礎詞匯最多,如“人”(people)的道德基礎值達到3613.65,居于首位,隨后相關詞匯有“健康”(health,1813.41)、“治療”(medical,1392.03);關注中國工人的生存、生活條件及現狀;中印邊界糾紛中,涉及的道德詞匯包括士兵“傷亡”(killed,1393.36)、“打斗”(fight)等。語義網絡如圖3,相關表征詞統計如表2。

2.“公平/欺騙”:關注中國政府、企業在經貿領域通過“欺騙”手段破壞國際規則和貿易公平

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體現“公平/欺騙”道德基礎主要關注“中國政府”“企業”(companies,990.3)通過“欺騙”手段破壞國際規則和貿易公平。如認為在國際經貿沖突中,中國政府采取“政治”(political,527.47)規則保護本國企業,認為中國政府通過貿易補貼和市場準入制度“破壞”(destroy)國際貿易秩序,中國政府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各媒體主要批判中國企業、公司在國際社會中的行為。如貿易“權利”(rights)反復被提及,該詞道德系數累加值最高,達到2288.36,相關負面詞匯包括“破壞”(destroy)、“失序”(disorder),表明相關報道抵觸中國使用“欺騙性”手段破壞國際經貿規則。語義網絡如圖4,相關表征詞統計如表2。

3.“忠誠/背叛”:中國利用法律、軍事活動操控本國國民、外國公司對華“忠誠”度

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體現“公平/欺騙”道德基礎主要關注中國政府采取法律、軍事行為維護本國權威等行為。涉及主體多為中共黨員、民眾以及企業,認為其屬于被迫、被控制的狀態。

“合作”(cooperation,659.18)、“出口”(export,315.54)是常見關鍵詞,即媒體傾向認為中國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操縱”以上主體或別國對華的“忠誠”度,形成有利于中國發展的輿論環境。此外,“條約”(deal,359.97)、“協議”(agreement,256.86)等詞匯也常被提及,表明中國與他國的合作行為涉及的經濟“權利”更容易激發“背叛”維度道德基礎判斷。語義網絡如圖5,相關表征詞統計如表2。

4.“權威/顛覆”:關注區域性政治、軍事對抗,強調中國頒布法規維護“權威”,“顛覆”國際秩序

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體現“權威/顛覆”道德基礎主要關注區域性軍事、政治問題,如香港抗議、南海問題、中印邊境沖突等。其中“政府”(government)是關鍵主體,系數累加值2820.04,其余主體包括軍隊、警察等。關注其頒布的“法律”(law,1099.7)以及“軍事行為”(military,784.05)對相關問題的“控制”“鎮壓”行為,負面量級系數達到0.44。另外,相關報道還包括中國大陸針對臺灣、香港地區問題的舉措,認為是對民主科學價值觀體系的“顛覆”,中共以此維護本黨派的“權威”。此外,中國在疫情期間與美國進行的交鋒彰顯了其主導全球話語權的“野心”,擔心中國“顛覆”舊有的國際秩序,走向世界體系核心地位。語義網絡如圖6,相關表征詞統計如表3。

5.“圣潔/墮落”:中國防治病毒的“圣潔”行為;但在食品藥品安全方面存在“墮落”行為

八大文明涉華報道體現“權威/顛覆”道德基礎主要關注中國防治病毒、食品藥品安全等。核心表征詞匯包括:“病毒”(virus,3350.75)、“感染”(infections,1256.57)、“食品”(food,261.46),“墮落”“圣潔”兩個維度較為平衡,認為疫情期間中國封城行為切斷了傳染病的傳播渠道,體現了中國政府的人道主義關懷,是對生命“圣潔”保護的體現;但中國在食品藥品安全方面仍舊存在著一定的“腐敗”(corruption)行為,該詞位居表內第26位,與“售賣”(sales,181.9)、藥品詞匯出現頻率相當。語義網絡如圖7,相關表征詞統計如表3。

(二)不同主題涉華報道道德基礎

經過LDA主題分類,419343條報道樣本共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五大類主題。在政治主題下,八大文明21家媒體使用最多的道德基礎是“權威/顛覆”,文化、經濟、軍事和社會四個類別中使用最多的道德基礎均為“關愛/傷害”,社會主題尤甚。整體而言,五類主題涉華報道均強調負面道德基礎,其中使用負面道德基礎最多的是社會、文化主題,其余依次是政治、經濟和軍事主題。具體分析如下。

1.“權威/顛覆”是政治和軍事主題使用頻率最高的道德基礎

涉及話題包括:(1)批評中國大陸通過對臺“施壓”、對港施行《國家安全法》等強硬手段在臺灣建立“權威”;(2)指出中國大陸對港“強行頒布”(impose)《國安法》,認為該法律“打壓”(crackdown)了香港反對派人士,理由是那些“含糊不清”的“顛覆政權罪”,暗示中共正在香港建立權威;(3)中國邊界軍事爭端頻發以及中國接替美國退出的國際組織彰顯了中國爭奪全球話語主導權的“野心”(ambition)。同樣的道德判斷還體現在軍事主題,認為中國充滿野心,會對國際社會產生威脅,以“南海問題”以及近年來中國整體國防軍事方面支出不斷提高、聯合俄羅斯發展導彈等軍事武器、實行軍演等作為論據,認為是中國霸權擴張的體現。

2.經濟主題偏向使用“公平/欺騙”道德基礎

該主題下,各個文明對于中國的道德基礎判斷較為均衡,既認可中國在本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地位,承認國家各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的高度依賴,又將本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視作“威脅”(threatened),需要保持警惕(vigilance)。其次涉及話題還包括:(1)中國政府通過貿易補貼和市場準入制度使中國低價產品大量涌入國際市場,“破壞”(destroy)國際貿易秩序,批判中國雖然倡導“一帶一路”,但缺乏透明度,破壞國際商貿公平;(2)中國政府操控網絡信息、收買間諜、雇傭黑客盜竊信息數據,破壞國際“公平”秩序。

3.社會和文化主題偏向使用“關愛/傷害”和“圣潔/墮落”道德基礎

該主題下的涉華報道道德基礎主要是:(1)抨擊中國對世界自然環境的破壞、中國所走的發展道路的墮落,如認為中國貿易地位得益于廉價的、往往是強迫的勞動力,通過違背民主國家常見的環境法規而獲益;(2)斷定新冠肺炎疫情起源中國國內的野生動物交易,呼吁禁止野生動物交易;(3)鼓吹中共煽動“漢族沙文主義”,干涉各民族宗教信仰,只著眼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墮落”之處,并以此為借口對其進行打壓,以維護統治。

(三)不同文明圈層的道德基礎偏向

道德基礎偏向(Moral Foundation Bias)是指個體在評判客觀事物或行為時,基于人類產生相應的模塊化適應機制,作出的慣常道德判斷傾向。在此概念基礎上,本研究在計算出各個文明五大道德基礎的正負面,也即美德(virtue)和邪惡(vice)值后,二值相減取其絕對值,獲得各個文明下的媒體涉華報道的道德基礎偏向情況。其中,偏激是指邪惡道德與美德道德差異過大,更偏向于某一維度;溫和是指二者差異較小,兼顧正向與負向道德基礎的報道。

數據顯示,西方文明除“權威/顛覆”外,在其余四組道德基礎中的道德偏向值均最高(如圖8),表明在報道涉華事件時,西方文明媒體更傾向從“傷害”“欺騙”“背叛”“顛覆”“墮落”維度對涉華事件進行道德判斷,其中德國媒體道德基礎最極化,偏向邪惡;五個維度偏向值分別為0.0472、0.0336、0.0139、0.0235、0.0215;其次是印度文明下的媒體。西方文明與印度文明均偏向抹黑中國政府“傷害”中國人民基本人權;關注中國破壞國際“公平”秩序,并將其分為“雙重標準間接破壞”和“蓄意直接破壞”;以及曲解中國外交內政,極端地將中國描述為極具稱霸野心的帝國,視中國為破壞國際安全的“猛虎”,呼吁糾集西方國家共同制裁中國的“顛覆”舉動。

在“關愛/傷害”這一組道德基礎中,八大文明下媒體涉華報道都展現出更極化的道德考量,即更加偏向傷害。值得注意的是,八大文明有關“忠誠/背叛”道德基礎偏向值在五組當中最低,說明21家媒體在報道相關事件時兼顧忠誠與背叛維度的道德判斷,如圖8。一般而言,涉及“忠誠/背叛”道德基礎的事件主要包括中國國內有關臺灣、香港事件,以及中共對國民控制等主題,但較低的道德基礎偏向意味著在報道相關事件時,媒體能夠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反映事物全貌。其中,拉美文明媒體則展現出更溫和的道德基礎偏向,即拉美文明媒體同時兼顧關愛與傷害兩個維度的道德基礎。同樣的對比也在公平/欺騙、忠誠/背叛、圣潔/墮落這三組道德基礎內得到相同體現。

而在“權威/顛覆”這一組道德基礎中,印度文明媒體則展現出更偏激的道德偏向,更偏向顛覆,如持續對中國政治體制進行批判,通過贊揚自己民主的優越性,抨擊中國政體,認為中國是極權主義政治,印度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強國力的民主是對中國獨裁統治的挑戰。另外,在軍事問題上,通過報道與中國的軍事沖突凸顯“顛覆”,如強調中國的軍事行為是對印度的威脅(threat)、中國在疫情大流行中積極推進(aggressive push/expand)南海行動、中國奉行擴張主義(expansionism)等,強調中國對于國際和平以及中印關系穩定的顛覆。而東正教文明則展現出較為溫和的道德基礎偏向。

四、基于文明圈層和道德基礎理論的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建議

文明圈層、道德基礎理論對于理解不同文明圈層媒體涉華話語,理解以文明為隱線的價值觀和道德基礎沖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爭奪國際話語權便是爭奪道德、價值觀優勢。基于本研究,文章提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策略建議。

(一)從人類共同的道德基礎出發,尋找中外文明道德基礎共鳴點

不同文明、國家、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發展歷程不同,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基礎往往不盡相同、各具特色。通過對全球范圍的跨文化研究發現,東方文化群體對于忠誠和圣潔的評價高于西方文化群體,而在另外三項道德內容的評價上并無明顯差異。自由主義更依賴關愛、公平,反對剝削壓迫,保守主義更依賴忠誠、權威、圣潔。

當下,“情感互通”成為價值理念傳播和話語體系建設的新維度與新支點。以情感互通帶動價值互通,通過情感互通達到“情達”,通過價值互通達到“理至”,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的對外傳播目的。因此,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應強調受眾意識,深入了解并運用西方媒體使用的道德框架和文化準則,首先在心理上與外國受眾達到感情的互通和共鳴,以盡可能減少文化折扣,排除誤讀。

(二)加強與西方文明媒體的互動交流,破除道德偏向

研究結果發現,西方文明道德基礎偏向最明顯,更傾向從負面道德基礎發布涉華新聞。尤其涉及中國內政外交問題,其作為強勢媒體本身所自帶的道德偏向更是強化了其報道立場。考慮到在全球信息流動中,西方文明媒體在流量、流向上全方位占據話語優勢,我國媒體在進行對外傳播時,應著重關注在新聞生產實踐中或社交媒體平臺上,向西方文明媒體呈現更多元、更正向的道德基礎闡釋中國新聞,以持續性、多樣化的中國信息流,漸進式破除西方文明等多個文明媒體對中國的道德基礎偏向,從而實現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如應著重報道中國政府行為中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關愛”、對國內/國際社會秩序“公平”的維護、對國際規則的“忠誠”、在國際關鍵議題上的“權威”,以及保護環境/宗教信仰自由的“圣潔”行為與話語體系。

(三)報道不同主題時,注重從不同道德基礎出發呈現事件道德框架

根據研究結果,我國媒體在進行對外傳播時,應注重差異化呈現不同類型新聞事件。如政治軍事類型新聞,媒體應該注重強調相關舉措對政治權威穩定性的維護以及對保障人權方面的有益之處;涉及經貿類新聞,媒體應關注我國企業或政府對維護國際貿易公平秩序所作的努力,對違背公平秩序的行為同樣進行報道,以展示維護公平道德基礎的初衷,引發共鳴;對于社會、文化類的新聞,媒體從業者應聚焦人文關懷,從人本身出發,強調對人權、人身健康、宗教信仰自由的保護,強調“關愛”與“圣潔”的道德基礎,激發跨文明讀者共鳴,從而形成深入人心的國際話語,占領道德基礎優勢,形成話語權。

參考文獻:

①Foucault, M.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Paris: Gallimard, p. 153.

②王嘯:《國際話語權與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③張志洲:《話語質量: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紅旗文稿》2010年第14期。

④張銘清:《話語權芻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2期。

⑤Zengjun, P.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An across time analysis of coverage i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Los Angeles Time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4, no. 1, 2004, pp. 53-67.

⑥程曼麗:《論“議程設置”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輿論導向作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⑦史安斌:《加強和改進中國政治文明的對外傳播:框架分析與對策建議》,《新聞戰線》2017年第13期。

⑧張軍芳:《對我國涉華國際輿情研究的解讀與反思——以1998~2011年間190篇相關論文為基礎的分析》,《新聞記者》2012年第7期。

⑨李希光:《“妖魔化”中國的背后──美國傳媒是如何講政治的》,《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5期。

⑩孟于群:《國際法話語權的生成邏輯與中國構建》,《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王義桅:《“一帶一路”:重塑經濟全球化話語權》,《紅旗文稿》2016年第21期。

張志洲:《南海問題上的話語博弈與中國國際話語權》,《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7期。

孫吉勝:《當前全球治理與中國全球治理話語權提升》,《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任丹紅:《打造國際交流平臺提升中國人權話語權——北京人權論壇十年回顧》,《人權》2018年第6期。

任丹紅、張永和:《論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國際話語權的爭取》,《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趙婷玉:《智媒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三個維度》,《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

張帥、馬博文、蓋姣伊等:《國際傳播視域下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及實踐現狀》,《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2期。

侯惠勤:《弱化與強化:意識形態的當代走向與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論創新》,《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

劉昌明、楊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外交話語到外交話語權》,《理論學刊》2019年第4期。

Huntington, 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pp. 45-48.

Jacques, M.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London: Penguin Books, 2012.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480.htm,2014年3月28日。

張維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84頁。

Coker, C. The Rise of the Civilizational State. Cambridge: Polity, 2019.

Haidt, J., & Kesebir, S. Morality. In S. Fiske, D. Gilbert, & G. Lindz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Hoboken: Wiley, 2010, pp. 797-832.

Haidt, J., & Joseph, C. Intuitive Ethics: How Innately Prepared Intuitions Generate Culturally Variable Virtues. Daedalus, vol. 133, no. 4, 2004, pp. 55-66.

孫偉平:《“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Graham, J., Nosek, B., & Haidt, J. Mapping the Moral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101, no. 2, 2011, pp. 366-385.

Graham, J., Nosek, B. & Haidt, J. The Moral Stereotypes of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Exaggeration of Differences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PLoS ONE, vol. 7, no. 12, 2012, pp. 1-13.

馬麗蓉:《反觀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反恐戰略的解讀(上)》,《西亞非洲》2007年第9期。

Hopp, F. R., Fisher, J. T., Cornell, D., Huskey, R., & Weber, R. The Extended Moral Foundations Dictionary (eMF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a Crowd-Sourced Approach to Extracting Moral Intuitions from Text. Behaviour Research Methods, vol. 53, 2020, pp. 232-246.

Leximancer. Leximancer V5.0 user manual. https://doc.leximancer.com/doc/lexiportal/manual/index.html, 2020.

Blei, D. M., Ng, A. Y., & Jordan, M. I.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vol. 3, 2003, pp. 993-1022.

Garten, J., Hoover, J., Johnson, K., Boghrati, R., Iskiwitch, C., & Dehghani, M.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The pragmatic validity of moral pluralism.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7, 2013. pp. 55-130.

Greene, J.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ral Mind. In P. Carruthers, S. Laurence, & S. Stich (Eds.), The innate mind: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38-352.

Anderson, E. Moral Bias and Corrective Practices: A Pragmatist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vol. 89, 2015, pp. 21-47.

(作者相德寶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文正系上海外國語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工程師;曹春曉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謝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際社交媒體涉華計算宣傳傳播特征、影響機制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2BXW049)前期研究成果,并獲國務院新聞辦主辦的第七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毛片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97色在线| 在线99视频| www.亚洲一区| 亚洲第七页| 日韩天堂视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538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a|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干|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久一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在线八区|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狠狠色综合网|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色天天综合|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不卡网亚洲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人成网18禁| 婷五月综合|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丝袜国产一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毛片一级在线|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91免费在线看|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