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允浩
摘 要: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品種是否優良、栽培技術是否得當,將直接決定最后的種植效益,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必須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結合現代化手段實現科學種植。近些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逐年擴大,水稻作為霍童鎮主要糧食作物,對其的病害表現、主要影響及防控技術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下面將對霍童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霍童鎮;病害表現;防控技術
霍童鎮是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隨著霍童鎮農業產業布局的不斷調整優化,高產優質水稻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水稻病蟲害防治變得尤為重要。由于遷飛性害蟲稻飛虱的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成為霍童鎮水稻主要的病蟲害之一,危害范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本文對霍童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進行了探究,為更好的防控提供參考。
1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害表現及主要影響
1.1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害表現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1],能夠貫穿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其在水稻不同的生長階段呈現出現不同的病害表現,總體表現矮化明顯。秧苗期主要表現為心葉生長緩慢,病株相比于正常植株呈現深綠色,出現白色瘤狀突起、后期轉變為黑色,植株矮小;分蘗期病株分蘗明顯增多,心葉抽出后螺旋狀扭曲包裹病株莖稈伸長,葉片短、質地僵硬,葉面皺褶,出現倒生氣生根,高節位分蘗,根系生長不良;抽穗期表現為植株矮小,抽穗小而遲,且顆粒質量輕,在莖稈下半部會出現蠟白色或黑褐色的條狀隆起。
1.2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病害主要影響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導致水稻植株矮小、生長不良,不易結穗或抽穗質量低,造成水稻不同程度減產甚至絕收,是霍童鎮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會給農民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霍童鎮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約20℃,無霜期約有300天,整體十分適合南方水稻種植,但受到黑條矮縮病病害,導致了產量和質量大幅度下降,據統計2022年全鎮受災面積約100畝,主要發生在石橋、霍童、溪南等村。
2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病原因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傳播和發生與白背飛虱的活動存在極為緊密的關聯,發生時期基本與其遷飛規律相符合。在霍童地區,白背飛虱危害每年5、6月份隨著雨帶的向北遷移開始發生,在水稻返青和分蘗期影響最為嚴重,其具有較強的趨嫩性和趨綠性,遷飛過程中大片的水稻種植區對其存在極強的吸引力。其通過吸食帶病植株取得病毒,并在體內大量繁殖,成為病毒的攜帶和傳播宿主,再通過在未染病水稻植株上取食從而不斷傳播病毒。在傳毒能力方面,成蟲遠不及若蟲,但病毒不能經過蟲卵傳播到下一代[2],帶病植株個體之間也不能互相傳播,因此,該病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基本取決于白背飛虱活動的范圍和數量。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是一種病毒病,傳毒介包括灰飛虱、白背飛虱等,介體一經染毒,終身帶毒,但不經卵傳毒。在霍童地區,白背飛虱不能將病毒經過卵傳給后代,只有在病源植物如矮稻、矮麥上吸食后才能帶毒,水稻黑條矮縮病是通過飛虱在水稻上反復轉移而進行傳播的,一年通常會發生5-6代,以第5代和第6代的三齡至四齡若蟲越冬,帶毒的越冬飛虱將晚稻上的病毒傳至第二年,6月下旬、7月中下旬大田傳病危害,如此循環反復。同時,水稻苗齡越小則越易感染此類病害,潛育期也會隨之縮短,在三葉期感染的,其潛育期為9-14天;在分蘗期感染的則為33天,且感染越早則發病越重,水稻以早栽而又靠近上季作物發病田的發病重,與病田相鄰的邊行發病更多[3]。
3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條件
蕉城區霍童鎮著重關注黑條矮縮病防控,通過劃分區域,對種植栽培范圍進行合理規劃,同時,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規范種植管理方法,從而保證技術能夠有效應用。
3.1選擇適宜土壤
黑條矮縮病防控首先要先選擇適宜的土壤,要求種植區域土壤養分含量高、耕作層較厚,在地理位置上,種植區域應離水源地較近,同時,光照充足,能夠滿足水稻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的養分、水分以及光照等需求,只有夯實種植基礎,才能讓病蟲害防治取得預期效果。
3.2科學執行灌溉
南方水稻對水分的需求高,在種植過程中要遵循“潛水勤灌、夠苗曬田”的原則。水稻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管理方法不同,要根據實際生長情況進行灌溉,保證水分在快速生長時期供給到位,避免出現干苗情況。
3.3控制種植密度
在進行水稻栽培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密植,從而提高產量,但也要避免過度密植而導致養分供給不足,進而使整體質量降低。因此,要結合水稻品種、土壤營養程度等確定種植密度,避免出現養分供養不足的情況,從而在保證生長質量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避免黑條矮縮病快速傳播。
3.4確保光照條件
光照是影響水稻生長及其重要的因素,為保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對地塊的選擇尤其關鍵。應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周圍無明顯遮擋物的地塊,充足的光照能增加水稻在成熟期的飽滿程度,在提升水稻品質的基礎上,防止因此而引發黑條矮縮病[4]。
3.5做好防控工作
黑條矮縮病影響大、暴發頻繁,不僅對單株造成影響,還會降低染病植株種植區域健康植株的生長質量,導致產量下降。黑條矮縮病突發性高,蔓延迅速,在實際執行中提倡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爭取以最小經濟投入,得到最大的防治效果。
4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要點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霍童鎮水稻種植中比較常見的病害之一。在發現病害后如防治不當,極有可能導致大范圍傳播,病害逐步加重,為此,在防治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病害的突發性和快速性,結合實際情況做出研判,要嚴格執行病蟲害預防管理辦法,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原則,對傳統管理方法中的缺陷進行改進,實施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同時,水稻成長的各個期間都可能會感染黑條矮縮,而且疾病的癥狀會由于水稻生長的時期不同而出現差異,染病前期未能及時發現會出現大面積的減產,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稻田,甚至出現絕收的情況。
黑條矮縮病主要是由白背飛虱通過刺吸水稻而傳毒,調查發現城區霍童鎮的白背飛虱壽命在20d左右,如稻田嚴重感染需要重新的翻耕改種,為此需要從水稻種子的根源和大范圍的害蟲防治來進行黑條矮縮病的綜合防治。在南方水稻種植的過程中,要從科學性、規范性等方面切入,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拓展、豐富現代化防治技術,采用針對性強的防治措施。要圍繞黑條矮縮病產生的原因進行系統化的防治,對種植土壤、水稻種子等認真做好監測和處理,盡量從源頭斷絕病蟲害發生的可能,做到預防在先,形成病蟲害監測、預防、處理機制,為水稻質量和產量雙提高提供有利條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5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技術探究
根據該病的載體和傳播途徑,防治措施主要考慮從病毒源頭著手,即針對水稻本身和白背飛虱的各種綜合防控措施,輔助以藥物防控,具體防控技術探究如下。
5.1農業防治
5.1.1傳染源防治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白背飛虱密不可分,患病植株之間則不能相互傳播,帶毒寄主也可成為初侵染源頭,取食健康水稻后也會將攜帶的病毒傳播給健康植株,進行再侵染,但蟲卵不能成為病毒傳播給下一代的媒介。蕉城區霍童鎮根據該病發生特點、規律及各病發期對產量影響和近年來實行的病害防治經驗,明確水稻感染黑條矮縮病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從水稻本身和白背飛虱害蟲2方面控制。水稻種植地塊建議采取水旱輪作的方式,通過對土壤環境進行水旱更替,從而使其結構得到改善、提高土壤肥力,滅除農田中殘存的帶病水稻植株,清除病蟲害,恢復農田生態環境[5]。同時,也要格外重視對田間雜草的防治工作,田間雜草同樣有可能存在帶病個體,并且有可能作為白背飛虱隱藏的地點,因此,要抓住白背飛虱遷入的高峰期這個關鍵時期,以綜合防治為基礎,合理布局、合理密植、合理管理,格外重視對田間雜草進行清理,著力保障種植區域及周邊環境安全,從而壓低蟲源和毒源,將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傳染源滅殺在搖籃里。
5.1.2提高水稻抗性
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控一定要在各個環節利用好防治技術,根據患病水稻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救治。要大力推廣防蟲育秧技術,加大力度推廣科學的、適合實際情況的、合理的種植模式,向稻田中合理施加鉀肥、磷肥,避免秧苗過綠誘發稻飛虱為害,要及時清理拔除病株(叢),同時從健康的叢中掰出部分補上,或補上儲備秧苗,保證有效分蘗數。選擇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也是傳染源防治的重要一環,蕉城區霍童鎮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如野香優676、野香優699等,能夠有效降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影響范圍和對品質、產量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降低經濟損失。同時要注意科學均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水稻抗性;避免氮肥施用過量,導致水稻顏色偏綠,從而更加吸引白背飛虱取食。
5.2傳播途徑防治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主要依靠白背飛虱的活動進行傳播,因此,阻斷該病害傳播的最佳選擇就是從白背飛虱入手。
5.2.1傳播途徑物理防治
一是白背飛虱具有趨光性,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田間安置太陽能殺蟲燈對其進行誘殺。二是在白背飛虱遷飛之前,在稻田及周邊設置防蟲屏障,如防蟲網、生態防蟲片等,減少害蟲入侵稻田的個體數量,縮小危害范圍,也可以在水稻育秧期,通過防蟲網的大面積覆蓋,阻斷病蟲與水稻接觸的途徑,從而降低白背飛虱等病蟲為害。三是大田期要加強田間管理,加強田間巡視,發現染病幼苗及時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拔出染病幼苗踩進土中,避免擴散,同時在拔出區域灑上生石灰進行殺毒。同時,蕉城區霍童鎮積極落實相應的農業防治工作,踐行更加系統化的管理措施,對防蟲網育秧技術進行推廣落實,并且結合實際情況應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努力培育無病狀秧,具體操作中進行深度整合和綜合性分析,有效阻止白背飛虱,避免其對水稻秧苗產生危害。除了對病蟲進行集中分析和綜合防控外,蕉城區霍童鎮還積極落實更加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針對性的建立健全有效的農藥管理計劃,從而提高水稻植株抗蟲抗病能力。相關部門積極做好各個階段時間節點安排,降低水稻中后期大田蟲口基數,以此體現出防治的效果,為有效防控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要統籌安排好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的宣傳工作,讓農民能夠更加真切的了解防控技術的作用,積極學習防控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能力水平。
5.2.2傳播途徑化學防治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主要原因是“因蟲致病”,主要癥狀是矮化。為了有效的防控病蟲,需要從“防蟲、治病、促長”三方面著手,三管齊下,才能有效的控制住病害。藥劑防控“三管齊下”指的是:一是選好治稻飛虱的藥劑,二是選好治病毒病的藥劑,三是要用生長調節劑恢復水稻的長勢。黑條矮縮病早期發病的水稻不能正常生長,蕉城區霍童鎮水稻種植區在前期著手做好聯合病蟲害防控,在水稻播種前對種子用吡蟲啉進行拌藥處理,有效地防止水稻疾病被大范圍擴散,并在早季稻的中期與后期做好病蟲的防控工作,可以有效地減少本地病害向其他地區入侵。蕉城區霍童鎮還對水稻的幼苗進行相關的培育,在種植前期對幼苗品質挑選,采用塑料膜育秧,對水稻幼苗進行保護,剔除有問題的幼苗,并對幼苗進行相關的藥物噴灑,用10ml裝精甲·咯菌腈加兌水30斤進行拌種8-12小時再進行播種,能夠有效提高水稻抗病性,保護幼苗不受病毒侵害,增強水稻幼苗抗病力;在水稻幼苗生長階段,在稻田周圍進行大范圍的藥物噴灑,施用吡蟲啉或者吡蚜酮等噴灑幼苗防蟲,從而在提高水稻幼苗品質與藥物噴灑雙重作用下,從源頭對水稻的黑條矮縮病進行有效防控。同時,在移栽前要求使用好“送嫁藥”,再次施用吡蟲啉或者吡蚜酮防蟲,增強秧苗抵抗力。在返青至分蘗期染病的,建議使用三管齊下的方法,用吡蚜酮、寧南霉素、蕓苔素進行防治,或者采用其他防稻飛虱、病毒病和促進生長的調節劑進行綜合防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影響。病害發現的越早,治療的越早,效果就越明顯,損失就越小。
6結束語
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健康生長能否得到保證,對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作為影響產量和品質的主要病害之一,對其防治措施進行深入探究意義非凡,能夠持續提高水稻種植品質和產量,推動我國農業健康發展,在防治中可以結合現代化技術,對水稻的生長起到調節作用,促進水稻生長健康,達到防治要求,從而提高農民經濟收益。與此同時,還要理順農技推廣管理體制,格外重視對田間雜草的防治工作,最終做到種、管、防“三管其下”,壓縮病蟲的生存空間,從而達到理想的種植效果。
參考文獻:
[1]譚卓偉,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24):89-90.
[2]郭榮,周國輝,張曙光.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發生規律及防控對策初探[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8):17-20.
[3]鄭靜君,黃立勝,鐘寶玉.廣東省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規律及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6,No.666(04):154+156.
[4]廖燕俸.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措施防效比較及效益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4):134-136.
[5]于文娟,鐘雪蓮,李紅松等.不同水稻品種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抗性[J].西南農業學報,2018,31(11):2315-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