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

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健康平穩運行,理性經濟人假說同樣也并不排斥法律的適度規范。在商事擔保領域,最主要的抵押標的為擔保人的信用。理性經濟人的另一個假說認為,作為債務人的相對人,應當采取理性的擔保作為進行風險的前置性必要控制。公司對外擔保問題是一個長期爭議性且影響深遠的法律問題。就相對人是否應承擔審查義務這一爭議點來說,法院形成了肯定與否定兩種實踐路徑。肯定路徑以多數,而否定路徑論據較單一,兩者在標準定義上也尚有差異。隨著案例重啟論爭,各方學說紛呈,顯示出此問題法律依據和理論內涵需要進一步闡明。本文以此為背景,對公司對外擔保中豁免相對人審查義務所涉及的立法現狀與司法實踐層面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概述,并通過全面總結經驗,在《民法典》等依據法上進行規定,妥善引導執法實務,規范商事擔保行為。
一、引言
資本市場的充分發展衍生出了多元融資渠道,除了銀行金融的抵押融資外,公司信用擔保融資也日漸成為主要初創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但這種基于信用擔保的融資方式所帶來的監管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不平等關系,需要嚴格的法律制度進行約束。而在融資風險發生后的責任追究環節,所需要明確的核心問題即公司對外擔保中豁免相對人審查義務。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應對。事實上,對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認定標準的進一步明晰,對于公司而言,有助于公司作為信用擔保主體更加關注其審慎調查的責任,避免通過風險轉嫁的方式將風險承擔主體與受益主體的合一性進行割裂。同時,對于司法機關而言,能夠進一步限縮因法條層面的模糊性規定為法官賦予的自由裁量權寬度,增強法律的可預見性與穩定性,維護司法公正性與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的審查義務概述
(一)公司對外擔保的概念及特征
1.公司對外擔保的概念。擔保,指的是債務人和擔保人為保證債務的履行向債權人提供的保證,主要包括責任的擔保與債務的擔保兩類擔保內容。其中,責任的擔保指的是擔保人在簽署擔保協議后,有責任督促債務人積極主動按照擔保協議履行相關責任;債務的擔保指的是擔保人督促債務人落實相關債務規定,確保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根據《民法典》第387條之規定,擔保指的是債權人在借貸、買賣等民事活動中為保障其債權的實現所設置的一種保障性程序,所保障的是債權人的合法擔保物權。擔保物權的實現需要依賴債務人的具體財產與擔保第三人的信用與具體財產來實現。
2.公司對外擔保的特征。從公司對外擔保的概念內涵來看,公司擔保不僅在擔保標的物與擔保權利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債權問題上同樣具有補充效力,并確保債權人債權的完整實現。具體來說,在公司擔保活動中,擔保權程序的設計既可以被用來作為債權人債務完整實現的保障,同樣也能夠作為債務人無法嘗清債權人債權時,依法可享有優先受償權的依據。而在債權實現方面,公司擔保人的設計實際上是以公司的信用與具體財產來為債務人進行必要的債務實現補充。彌補債務人信用與具體財產不足的短板。需要強調的是,債務人與擔保人在實現債權人債權的過程屬于從屬關系,公司擔保人擔保責任的履行需要以債務人債務的履行為前提。
(二)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的概念
1.公司對外擔保中相對人的概念。在公司對外開展擔保活動的過程中,其相對人是一個屬概念,所包含的關系較為多樣且往往是以權利的享有與義務的履行為認定標準。在公司擔保合同中,當事人雙方為保證人與債權人,并以保證人的信用與具體財產作為擔保標的。因此,債務人并非擔保合同的當事人,債務人僅承擔履行相關義務的責任。其中,公司又被稱為是擔保權人,也即擔保合同相對人。需要明確的是,非主債務的債權人并不能稱為擔保權人。
2.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內容。其中,債權人也即擔保相對人或擔保權人。擔保相對人的審查義務,也即擔保權人在接受擔保合同時需要確認擔保合同所明確事項為公司真實意思的表達,并重點對擔保合同決議內容、擔保章程等相關內容進行必要的審查。具體來說,在公司對外擔保的相對人審查義務中,根據《公司法》第16條所明確的擔保流程,相對人應當在簽訂擔保合同的過程中,根據第1款所規定的擔保決議主體、第2款所規定的擔保數額限定范圍、第3款所規定的的公司股東或實控人為擔保主體情況及其按照第4款所規定的擔保決議除外條款等內容進行程序性審查。由此可見,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的審查義務,主要是要明確擔保公司的擔保意思的真實性并進行必要的程序性審查,并縷清擔保公司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法律責任并進行必要的法律風險管控,降低公司經營風險。
三、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豁免審查義務的立法現狀
(一)《公司法》中對外擔保合同法律性質
在涉及公司對外擔保的合同性質認定依據問題上,主要法律依據為《公司法》第16條關于公司擔保的相關規定。在第1款中明確規定了公司開展對外擔保業務的權利,同樣也在程序上明確了對外擔保決議應當由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的程序設計性規定。第2款所規定的擔保數額不應當超過公司所規定的限定額度。此外,考慮到公司股東或實控人為擔保主體的特殊情況,在第3款中明確賦予了二者擁有對外擔保協議的權利,但在第4款中對其投票參與公司審議擔保協議是否通過的環節中進行了除外規定,也即出于必要的利益方回避原則,公司股東與實控人不能參與到自身所關聯的相關擔保決議程序,以防止如資產轉移等道德風險的發生,維護公司所有股東、投資者與債權人的權益。在此基礎上,凡參與公司對外擔保協議簽署程序的擔保協議相對人,依據推定知悉原則,其應當承擔必要的盡職審查責任,對包括擔保協議內容與決議程序合法性進行必要監督。
(二)《民法典》中對外擔保合同法律性質
在《民法典》中,明確公司擔保合同協議性質的主要為第4分編<擔保物權>當中。事實上,在《民法典》中,擔保協議被當做是一種物權的抵押、質押、留置的權利。根據《民法典》對企業提供擔保的規定,企業之間提供擔保屬于從合同,即主債權合同的附屬擔保合同。而企業對外提供擔保時,法律規定其擔保性質有兩種情況。
一是企業以自己的財產設置抵押、質權等物權擔保時,屬于從合同。這符合第388條“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的規定。
二是企業以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以個人財產為提供擔保時,屬于主合同。這是考慮到企業作為主體提供擔保,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以個人財產提供擔保具有獨立承諾的性質。因此,企業利用自身財產設立擔保物權時,屬于從合同關系。但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個人財產提供抵押擔保時,由于其個人承諾具有獨立性,屬于主合同關系。這與《民法典》有關擔保物權設立和效力的規定是一致的。
四、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司法實踐困境
(一)肯定相對人審查義務所面臨的司法困境
在肯定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采取法定代表人越權的裁判路徑。法院認為法定代表人違反《公司法》第16條屬于越權行為,并結合將相關問題判斷為《合同法》第50條表見代表問題,進而判斷相對人是否盡了應盡的審查義務和善意。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存在諸多分歧。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中福公司擔保案”與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光彩集團借款擔保案”同案不同判便是典型案例。綜合相關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在這方面司法實踐存在標準定義不清和法律依據不足等問題。
一是法律依據缺乏。雖然《公司法》第16條和《合同法》第50條為相對人審查義務提供了部分依據,但兩部法律均未明確規定相對人應盡的具體審查內容和程度,這給實踐帶來一定難度。
二是相對人審查標準定義不清。雖然案例中已將形式審查納入標準,但對不同類型公司進行形式審查,例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以及對章程和決議的審查程度,法院尚未給出明確定義。
三是不同案例中對同一問題認定不一。例如是否確認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更高審查標準,以及是否審查公司章程等問題,法院在不同案例和時間點給出的結論不一致,這將導致相對人難以預測和操作。
(二)否定相對人審查義務所面臨的司法困境
在否定相對人審查義務的角度來看,《公司法》第16條旨在規范內部而不影響外部效力。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因為相關法律條文本身對標準和責任范圍界定不足的短板在司法實踐中也牽連出一系列問題。
一是標準定義不清,案例判斷不統一。由于法律本身對標準缺乏明確定義,如中福和光彩案中,對審查內容認定存在分歧。比較《擔保法》明確銀行僅需對決議形式進行審查。在企業類型和重要性質等區分標準上也缺乏法律依據。
二是相關法律對外人責任認定規范性不足。《公司法》第16條雖對法定代表人權限進行了限制,但僅停留在“經股東會決議或董事會批準后方可為公司提供擔保”的程序性規定,未明確表述該規定對外人的約束力范圍。這與《擔保法》明確界定擔保人責任范圍不同。最高法在不同案例中,對《公司法》這一規定在量化供失之際也有不同理解。
三是案例路徑單一。主要包括規范屬性和內部管理兩條,《擔保法》明確劃分了若干審查標準,較之更全面系統。此外,最高法在不同階段對同一問題也表現出不同傾向,增加難度。
五、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的司法實踐困境出路
(一)肯定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所面臨的司法實踐困境的出路
公司對外擔保問題涉及法律關系復雜,相對人審查義務立場長期爭議。從肯定角度出發,我國司法實踐也面臨許多問題需解決。只有深入總結經驗,依法理性定論,才能引導這一領域朝著更加合理、規范的方向發展。
一是明確法律依據。可在《公司法》第16條具體規定法定代表人提供擔保所需通過的程序,明確標明股東會決議和董事會同意等事項為相對人所需檢查的內容。同時,《合同法》第50條可進一步規定,表見代表行為是否合法,可從法定程序和代表權限兩個維度進行判斷,明確程序性依據。這可以彌補現行法律對于依據及內容定義不明的問題,為法院提供了明確的認定標準。
二是給出操作指南。最高法統一制定公司對外擔保操作指南,詳細劃分不同類型企業如上下市公司的審查標準,如就決議程序、股東資質等設置明確要求。指南有效性較強,可在一定期限內約束和指導下級法院認定,有利于解決由于標準定義不清導致認定差異的問題。
三是建立案例指導體系。重要案例方可用于引導,將程序及依據描述明確,有助展現認定趨勢和難點解讀,成為下級法院認定重要參考。及時總結補充指導可以彌補不同時期和層級認定不一的情況。
(二)否定公司對外擔保相對人審查義務所面臨的司法實踐困境的出路
否定相對人審查義務立場在司法實踐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公允地看,這與我國相關法律對外人責任認定規范性不足直接相關。
一是明確法律依據。可以在《合同法》第50條對表見代表作進一步規定,明確第三人出于善意,僅需確認法定代表人行為范圍,無須審查公司內部章程細則,這與《公司法》第16條規定不悖。該規定參考最高法《擔保法》解釋精神,明確較為細致和權威。
二是區分不同主體認定標準。可以參照《公司法》將企業定義為國有控股、股份有限和私營企業,并結合其規模設置不同標準。例如中小私營企業相對人無須審查,中型國企相對人可選擇審查要點。區分程序參考《擔保法》解釋中對“上市公司”標準的界定。同時,可參照最高法《擔保法》解釋中明確,銀行作為相對人僅需對擔保決議進行形式審查。綜合該解釋精神,明確重點在于核實主要條款真實性。
三是明確合同要素依據及引導內部規范。可以鼓勵通過《公司章程》明文規定信息披露事項及標準,參考上市公司相關法規。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中對章程修改程序的要求。同時,仿照《擔保法》對擔保人責任的規定,明確企業提供虛假信息給予相應法律責任,參考該法對損害賠償的規定。
六、結語
公司對外擔保中相對人審查義務問題是一個長期爭議且影響深遠的法律課題。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歷來存在多個困境,需要進一步解決。尤其是根據《公司法》第16條的規定,擔保決議作為董事會或股東決議,在決議通過時,法律應當認定與會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成員對所擔保事項應當知情,這就要求利益相關方作為債權人在與擔保公司簽訂擔保協議的過程中應當對擔保標的有所了解,自覺盡到審查責任。因此,在如何對待擔保相對人的責任豁免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在大量司法案例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目前來看,肯定與否定兩條路徑均有其相應市場,在推出相關法律條文的過程中,需要足夠審慎。[基金項目: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名稱:論公司對外擔保中豁免相對人審查義務的情況研究(項目編號:04M2023020)]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