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昕 龔素瓅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自2022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九條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1]在所有科學活動和探索中,科學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依據和指導原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榜樣是社會主體完美形象的統一,代表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有效運用榜樣示范法培育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能充分發揮科學精神的教育價值,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一、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的價值旨歸
高校學生作為國家實施“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后備力量,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科學素養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茖W精神是人類精神寶庫里的精華,是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也是科學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茖W精神的培養對于大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以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一)個體層面:科學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科學精神應貫穿整個社會,指導人們的思維與行動方式。”[2]科學精神的思想內涵豐富,它不僅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啟迪思維,也可以提升他們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并激發他們超越前人、自我創新的勇氣,從而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缺乏科學精神支持的高校學生在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時,往往會產生恐懼與困惑,有的大學生甚至對偽科學深信不疑。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科學精神具有客觀理性、實踐性和創造性三個基本要素[3]??茖W精神的客觀理性要素可以引導大學生客觀地觀察問題、理性地分析問題,以科學的思維解決科學研究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能夠“高舉科學的旗幟,堅決反對迷信,反對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4]。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培養科學思維,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二)社會層面:科學精神的培育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能有效推動社會的和諧進步。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科學文化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要素,它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素質。從某種程度上講,科學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公眾的科學修養,增強科學精神。當前,社會對科學精神的弘揚尚顯不足,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高校作為提高國民思想品德修養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機構,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培育,突出其引領作用,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強化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5]。
(三)國家層面:科學精神的培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之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到二○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6]。要想成為創新型國家的領軍者,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尤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身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子,他們有望成為我國科研領域的核心力量,成為各個領域的研究領軍人物。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科學精神富有創造性。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激發他們超越前人、自我創新的勇氣,從而培養出兼具創新思維與能力的科學人才,為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積蓄雄厚的人才力量。大學科學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的基礎,同時科學精神的培養又是對科技教育的深化與提升。若大學科學教育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培育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將會有助于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二、榜樣示范法在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陳萬柏、張耀燦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認為:“榜樣示范法,也稱典型示范法,是指通過具有典型、榜樣意義的人或事(正面的、先進的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導、警示警戒作用來提高教育對象思想認識、規范其行為的方法。”[7],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樣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培育大學生科學精神的過程中,運用榜樣示范法,旨在通過科學家和杰出科技工作者的示范引導作用,增強大學生對科學的認同感,并提升他們的獨立思考、實踐、創新和質疑能力。鼓勵大學生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進而激勵更多學生投身科學事業,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在科學教育實踐中,適時引入榜樣角色,有助于樹立學生心中的科學家形象,從而積極影響他們的科學認同、學習興趣以及未來與科學相關的職業規劃。
科技人物典型在生產力發展中具有重要且獨特的作用,是推動時代進步的牽引力量[8],對大學生起到引導教育、示范帶動、鼓勵鞭策的作用。以此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矛盾時,遵循科學正確的方法論原則,進行辯證分析和解決,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高校弘揚科技人物典型是當前大力弘揚科學發展、共建和諧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
三、榜樣示范法應用于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中的路徑
科學精神是人類長期實踐活動(特別是科學實踐活動)的寶貴成果,是推動社會科學穩定發展的關鍵動力,也是實現美好未來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高校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讓他們深刻認識科學精神在人類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科學精神成為每個中華兒女的精神自覺。為此,高校應精心選擇榜樣,通過多樣化宣傳方式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努力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將科學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培育。
(一)選準榜樣,提高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的針對性
中國科學家一直是中國人的楷模,他們為中國的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包括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諾貝爾獎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榮譽的科學家,以及各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在培育大學生科學精神時,高校可以運用中國科學家的先進、真實事例,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媒介技術,生動展示榜樣形象,從而加強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
1.重視專業背景的近似性
每個專業都有其獨特之處,對于學生而言,具有相似專業背景的榜樣更具模仿價值。例如,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以屠呦呦、鐘南山等人為榜樣;農業專業的學生可以以袁隆平、李保國等人為榜樣;航天專業的學生可以以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為榜樣。
2.注重性別平等和文化多樣性
女性和少數民族群眾在科學領域的杰出代表應該得到重視,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的多元性。例如,“她力量”是近幾年在女性領域的榜樣宣傳口號,旨在弘揚女性力量,提高女性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法國歐萊雅集團于1998年聯合設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是全球唯一專門針對科研女性的獎項,被譽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近年來,如“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碳中和”女戰士馮曉娟等女性榜樣,展現了現代女性的獨立、自信、堅強和擔當精神,在當代高校榜樣教育中增添這些元素可以鼓舞女性學生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做出職業選擇,實現自我價值。
3.選擇具有時代性的榜樣
當代社會呼喚創新與變革,只有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社會發展。具有時代性的榜樣通常是當代社會中影響力卓越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和成就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例如,成功的創業者、社會活動家、科學家等,他們通過實踐和創新思維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社會發展趨勢和創新要求,激發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9]。同時,利用身邊真實、充滿正能量的各個行業科學精神追夢人作為生動素材,能夠激發大學生發揚青年正氣,保持科學理性的精神,始終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
綜上所述,高校在為大學生挑選榜樣時,應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和訪談等方式確定他們偏好的榜樣類型?;诖耍M織評選相應的活動,掌握榜樣示范的主動權,以滿足大學生的價值需求,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
(二)宣傳榜樣,提升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的實效性
榜樣宣傳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除傳統的研討會、學習交流、人物專訪和新聞報道外,新媒體的應用也日益廣泛。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及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其傳播方式深受大學生的喜愛[10]。
1.運用好傳統方式開展宣傳和教育
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大學社團是宣傳科學精神的重要基地,如浙江理工大學的未來企業家協會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實踐和創新創業平臺。此外,開設科學大講堂或邀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校友進校,聘請他們擔任顧問,開展宣講活動。例如,浙江理工大學開設的“致遠大講堂”邀請了以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為首的名師大家開設講座,讓學生接觸不同學科領域的前沿思想,幫助青年學生開闊視野、激發興趣、厚植家國情懷。通過將榜樣與大學生置于同一情景,讓榜樣以真實自我展現在大學生面前,拉近彼此距離,大學生能夠直接感受榜樣的形象氣質、言談舉止、人格魅力、精神品質,從而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與社會組織科協合作,可以舉辦科技展、科技類宣講等活動,如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科學家精神宣講、大學生科技節、科普場景打造行動等。例如,2012年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開展了《國家的脊梁骨》主題宣傳活動,旨在展現科學家事跡,弘揚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并引導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承擔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各地高??梢匝埶麄冞M校園演出,或組織學生編排同類型的舞臺劇,讓學生在觀看和角色扮演中以劇中的前輩為榜樣,自覺成為科技報國的踐行者。同時,利用年輕人喜愛的“推理游戲”“劇本殺”等體驗式活動,也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1]在培育科學精神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新媒體,特別是“00后”大學生常用的抖音、微博、小紅書等信息工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科普大放異彩。例如,人民日報公眾號發布的“聽!中國科學家的奮斗宣言,每一句都有力量!”系列短視頻和文章,弘揚了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營造了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此外,科普節目如《加油!向未來》《最強大腦》《大先生》等,為大學生提供了探索科學的機會?!洞笙壬愤@檔節目真實展現了科學家們的輝煌時刻,并以此線索深入探訪其背后團隊。節目旨在增進觀眾對特定領域的了解,并向該領域的科研人員致敬。它以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為基石,致力于培養和塑造具有遠大理想、高尚品德的杰出人才。這些優秀作品和節目是培育科學精神、宣傳榜樣的生動素材。在觀看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物傳遞的先進價值和精神力量,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科學家的思想,促進其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學習。
3.發揮好課程思政的作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針對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的建議中提到:“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盵12]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將培育科學精神融入思政課和專業課教育,形成課程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的雙向互動。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將相關專業的科學家故事,尤其是將新中國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融入課程內容,以此展現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精神的內涵為指導,激勵更多年輕學子投身于科技強國建設,發揮自身潛能。
(三)外化于行,保障大學生科學精神培育的長效性
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認為,通過觀察榜樣人物的行為及其結果,人們可以獲得新的行為模式。因此,通過榜樣示范法,幫助受教育者在思維中自覺認識科學精神,從而實現將科學精神轉化為一種積極的行為模式的教育目標。榜樣踐行要樹立全局意識,因為它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貫穿榜樣學習踐行始終[13]。
1.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
高校作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陣地,以及進行科研工作的主要場所,應充分發揮導師制的作用,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這樣,教師能夠向學生傳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學生可在參與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興趣,參與學??蒲泄ぷ?,進而發展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導師作為學科領域的優秀科技人才,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激勵學生。同時,導師也可指導學生參加學術科技競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
2.開展實踐活動
發揮大學研究平臺和校外實踐基地的優勢,構建高校、企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聯合體,強化科教和產教協同育人,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可將榜樣創辦的企業、研究所、實驗室等發展為實習、社會實踐和創業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機會實地參與學習,近距離感受榜樣力量。純粹的理論教育難以深入人心,因此高校應主動構建校外實踐教育平臺,鼓勵學生跟隨科學足跡,進行實地探訪考察。如浙江理工大學與浙江省科協合作開展的“弘揚浙里科學家精神,踐行紅色科普使命”實踐活動就是很好的案例,學生通過實地參觀科學家故居、紀念館,與基地講解員探討交流,并在后期進行科學家精神宣講。這種方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激發他們參加科技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進而提升他們的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為了保證培育的持續性,高校應注重實踐活動的評估與反饋,及時總結反思活動內容,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對學生的實踐表現、啟示感想給予適當獎勵,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因此,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環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高校需高度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大學生群體、各高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通過高等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渠道,以及個人、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參與,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應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弘揚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相信通過這一努力,能夠充分釋放億萬人民的創新智慧,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創新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N]. 人民日報,2021-12-27(14).
[2] 波塞爾.科學:什么是科學[M].李文潮,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3] 韓露,孟芝晴.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科學精神培育理念、原則及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2):20-23.
[4] 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59.
[5]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19):12-20.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合作經濟,2022(10):4-31.
[7]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 許向陽.開拓科技人物典型宣傳的新境界[J].科協論壇,2008(12):40-42.
[9] 李彥丹.新時代大學生榜樣教育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
[10] 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9(6):54-56.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2] 邢雙喜.科學家故事融入物理化學課堂的新模式探索[J].大學,2023(5):100-103.
[13] 王龍飛.榜樣示范法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6(7):156-158.
[責任編輯:梁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