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勝彬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力量所在。”因此,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就成為當前國有企業的重點任務,而思政工作則在加強黨的領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才培養同樣是國有企業工作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可以促進人才的發展,也能以人才的發展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對國有企業而言,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協同性,能夠相互促進。要以協同理論為指引,創新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開展路徑。
一、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意義
1.構建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聯動機制。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均是國有企業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并且,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彼此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呈現出合則兩利、分則兩弊的關系。因此,推動二者的聯動,推動二者的融合化開展,就成為當前國有企業的重點工作。對此,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有著重要的意義。所謂協同,便是發揮著二者同向同行的作用,這就要求國有企業打破二者的邊界,推動二者的交叉、重組,從而構建政工作與人才培養聯動機制。
2.打造又紅又專人才隊伍。又紅又專是新時代國企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從“紅”的角度而言,國企要加強員工的思想政治建設,培養員工的遠大理想,堅定員工的信念,使員工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的品質,從“專”的角度而言,國企要加強員工的技能培訓,不斷拓展員工的職業素養,使員工能夠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體現了“紅”的要求,而人才培養則主要體現了“專”的要求。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能夠將“紅”的要求和“專”的要求結合起來。一方面,借助思政工作來明確人才培養的價值方向,另一方面依托員工培訓等來完善人才培養的內容體系,從而為國企打造又紅又專的人才隊伍。
3.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切入點,以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目標的發展。傳統的發展理念,僅關注經濟總量的增長。高質量發展不以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為唯一目標,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達到高效率增長。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總的要求,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同樣需要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以人的發展為主線,不僅能夠促進人的高質量發展,更能以人的高質量發展為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要點
1.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基本要求,首先,解決人的問題。當前,國有企業員工面臨著多重問題,特別是思想觀念層面的問題。新入職的青年員工,成長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的意識。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各種信息的流動,錯誤信息造成了國企員工價值觀念的混亂。要通過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協同來解決員工的問題,構建常態化、全天候的思政機制。其次,促進人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對國企員工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員工的發展,成為推動國企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均在員工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二者具有很強的融合性。要將促進員工的發展作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價值歸宿,凸顯二者協同的作用。
2.系統全面。從系統論的角度而言,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為兩大系統,且各自包含著若干要素。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并非兩大系統的簡單疊加,而是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銜接。因此,系統全面就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重點。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要素主要包括工作主體、工作資源、工作方法、工作平臺以及工作評價五點。要立足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關聯性,以各要素的協同為切入點。例如,通過構建融合化的組織架構以及復合化的工作隊伍來實現主體協同的目標,又如,通過資源的糅合與新資源的開發來達到資源協同的效果。要素協同完成后,要進一步探索兩大系統的整體協同,逐步消除兩大系統的邊界,是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動局面。
3.持續改進。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均是國有企業的重點工作,且二者開展時間較長,經驗較為豐富。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卻是一項新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難以一蹴而就。因此,持續改進就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必然要求。首先,制定總體規劃。精準把握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對國有企業的重要意義,圍繞二者協同的內容、目標,制定總體規劃,分階段明確二者協同任務,有條不紊地推進二者協同的深入開展。其次,開展質量評估。高度重視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質量評估工作,借助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開展質量評估,查找二者協同面臨的問題。再其次,推動持續改進。結合質量評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探索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改進策略,推動二者協同的持續改進。
三、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路徑
1.以主體協同為前提。以往,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由不同的主體負責,主體間涇渭分明,難以形成聯動開展的良好局面。因此,主體協同就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先決條件。首先,組建議事協調機構。思政工作是加強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重要舉措,主要由黨委下屬部門負責,如黨辦、組織部、宣傳部、紀檢組等。人才培養屬于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主要由人力資源部負責。前者屬于黨委系統,后者屬于行政系統,兩大系統間的壁壘,對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開展產生了阻礙。因此,要聚焦政治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內涵、要求,組建議事協調機構,將相關主體作為議事協調機構的成員,以不同主體間的溝通、交流、合作來推進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協同開展。其次,探索交叉任職機制。交叉任職是化解黨委系統、行政系統壁壘,促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有效手段,且對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領導干部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具有積極意義。要探索交叉任職機制,推動各部門負責人到其他部門擔任職務,開拓各部門負責人的事業,為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掃清思想障礙,例如,讓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到組織部或宣傳部擔任副職領導。再其次,打造復合化的工作隊伍。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均有專門的工作隊伍,前者為政工師,后者為培訓師。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對工作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單一素質型工作隊伍已難以滿足要求。要打造復合化的工作隊伍,增強政工師的專業素養,提升培訓師的思政素養。
2.以資源協同為基礎。無論思政工作,或人才培養工作,均離不開資源。資源總量的豐富性與資源類型的多樣性,對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要以資源協同為基礎。首先,在思政工作資源中嵌入人才培養的元素。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黨的政策等是思政工作的主要資源。這些資源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價值,但也存在著枯燥性的問題,難以激發員工的興趣。要以情境創設、案例講解、熱點導入等方式,將人才培養的元素嵌入到思政工作資源中,推動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同時,增強思政工作的親和力。其次,在人才培養資源中嵌入思政工作的元素。國有企業人才培養資源主要為各種類型的培訓課程,如管理類培訓課程、技術類培訓課程、營銷類培訓課程。要結合培訓課程的定位、內容、特點,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嵌入思政工作的元素。例如,在管理類課程培訓中,增加馬克思主義中“共同體”元素,又如,在技術類培訓課程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元素。最后,打造混合化的資源。所謂混合化的資源,指同時具有思政工作價值與人才培養價值的資源。要積極打造混合化資源,以混合化資源厚植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基礎。以傳統文化為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在增強廣大員工自信自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傳統文化對員工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具有積極意義。要將傳統文化作為混合化資源開發的重要保障。
3.以方法協同為關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在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方法,其中,不少方法具有通用性,是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因此,方法協同就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關鍵。在組織生活會中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組織生活會是國有企業內部黨支部及黨小組交流思想、總結經驗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場所。以往,組織生活會的重點,多落在思想面貌上,務虛的一面多,務實的一面少。可從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角度出發,將業務方面的內容納入到組織生活會上,使組織生活會兼有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雙重價值。第二,在QC小組中開展思政工作。當前,QC小組已被廣泛應用到國有企業中,在生產質量控制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與組織生活會不同,QC小組務實的一面多,務虛的一面少。可在QC小組中開展思政工作,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具體的問題中,啟發員工交流、討論。第三,利用好實踐實訓。深入推動思政工作一線化,在實踐實訓的空閑環節,利用微黨課、黨史故事開展碎片化思政工作,推動思政工作的常態化開展。第四,利用好團建。團建是人力資源的常用方式,在促進員工交往、發揚企業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團建在思政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價值。黨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紅色文化,而廣泛分布于各地的紅色遺址、遺存則是紅色文化的載體。可將紅色遺址、遺存作為團建的場所,帶領職工到紅色遺址、遺存參觀學習,加強員工的理想信念教育。
4.以平臺協同為要求。國有企業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均需要一定的平臺,平臺協同則是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內在要求。對此,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好措施。第一,強化內設培訓機構的作用。當前,人才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重點內容,不少國有企業均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并構建了內設培訓機構。以往,內設培訓機構多負責業務層面的技能、素質培訓,與思政工作脫節。要以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為切入點,推動內設培訓機構的轉型與發展,強化內設培訓機構在思政工作中的地位與職責,推動思政工作的深入開展。第二,加強實踐實訓平臺的建設。從思政工作的角度而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國有企業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務,這就需要企業在理論宣教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活動,引導廣大職工將思政工作的要求,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而言,實踐實訓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對員工職業技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圍繞思政工作與企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加強綜合性實踐實訓平臺建設,發揮好實踐實訓平臺在員工理想信念教育與綜合素養發展中的作用。第三,發揮好網絡平臺的作用。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網絡平臺在國有企業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平臺層面的協同也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要點。要在利用好“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的基礎上,結合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要求、任務,打造綜合化的網絡平臺,利用綜合化的網絡平臺促進廣大職工開展自我學習。
5.以考核協同為保障。考核是國有企業思政工作、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不僅可以反映思政工作、人才培養的開展現狀,也能分析、診斷思政工作、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因此,考核層面的協同就成為國有企業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保障。第一,構建聯合考核機制。以往,思政工作考核與人才培養考核分屬不同的領域,二者間井水不犯河水。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對傳統的考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要求變革國有企業變革考核機制。對此,要以員工發展為基本訴求,構建兼容思政工作、人才培養的聯合考核機制,并從考核主體聯合、考核方法聯合、考核周期聯合等維度,采取好措施。第二,健全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是考核的憑借,考核指標的完整性、系統性對考核結果有巨大的影響。要借鑒崗位素質模型理論,結合當前國有企業的發展態勢,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員工的素質模型,將思想政治素質、專業能力均納入到崗位素質模型中,并圍繞崗位素質模型遴選考核指標,健全考核指標體系,為考核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加強考核結果應用。考核結果應用不充分是當前思政工作考核、人才培養考核中的典型問題。對此,一方面要深刻把握考核與激勵的關系,加強考核結果在人才激勵中的應用,對在思政工作、人才培養中表現優秀的員工予以物質、精神上的獎勵,提升員工參加思政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員工自我發展的效能,另一方面,要著意考核結果的問題診斷價值,圍繞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目標,深度剖析考核結果,多維發掘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協同的問題,并探索改進策略。
四、結語
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是國有企業工作的兩大方面,同時,二者具有聯動開展的條件。要以協同理論為指引,從主體協同、資源協同、方法協同、平臺協同以及考核協同五個維度采取好措施,構建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的協同機制。
(作者單位:中鐵十五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