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郭要國,大學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放療計劃設計及質控。
【摘要】目的 探討鼻咽癌放療中等效均勻劑量(EUD)優化方法結合旋轉容積調強技術(VMAT)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2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采用劑量-體積(DV)優化方法結合VMAT化療]和觀察組(采用EUD優化方法結合VMAT化療),各41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腫瘤標志物水平、靶區指標、危及器官劑量分布、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巨噬細胞炎性蛋白-3α(MIP-3α)、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靶區均勻性指數(HI)、適形指數(CI)均低于對照組,腦干、腮腺、脊髓及視神經受照劑量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EUD優化方法結合VMAT在鼻咽癌放療中應用效果較好,有利于增強控制效果,促進腫瘤消退,減少危及器官照射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鼻咽癌;放療;等效均勻劑量;旋轉容積調強
【中圖分類號】R73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8.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8.043
鼻咽癌屬于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好發于鼻咽頂壁及側壁,該病早期無典型癥狀,隨著腫瘤增長伴發鼻塞、涕中帶血、耳鳴等癥狀,大部分患者就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臨床治療難度較大[1]。臨床治療鼻咽癌多以放療為主,放療是通過照射腫瘤細胞,促使腫瘤細胞凋亡及瘤體縮小,避免腫瘤擴散、轉移,進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2]。隨著放療技術的優化,旋轉容積調強技術(VMAT)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可通過間斷光束照射、滑窗多葉光柵調整加速器,從而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3]。但VMAT存在擴大正常組織器官照射范圍的風險,易引起不必要的損傷[4]。劑量-體積(DV)優化與等效均勻劑量(EUD)優化均為VMAT重要優化方法,兩者均可通過自身算法限制腫瘤生長,控制危及器官范圍[5-6]。但兩種優化方法在VMAT中具體應用效果對比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比較鼻咽癌放療中DV、EUD優化方法分別結合VMAT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單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2例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2.41±5.13)歲; BMI 18~27 kg/m2,平均BMI (23.57±1.53) kg/m2;腫瘤分期:Ⅰ期12例,Ⅱ期20例,
Ⅲ期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7例,初中及以下
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52.45±5.15)歲;BMI 18~27kg/m2,平均BMI(23.62±1.56) kg/m2;腫瘤分期:Ⅰ期10例,Ⅱ期
20例,Ⅲ期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例,初中及以下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單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7]中鼻咽癌的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活檢確診;⑵認知正常;
⑶卡氏評分[8]>80分。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⑵合并其他癌癥;⑶已接受其他方案治療;⑷合并嚴重感染。
1.2 放療方法 ⑴勾畫靶區。將CT掃描圖像上可見的腫瘤范圍設為腫瘤靶區(GTV),GTV外擴的可能腫瘤侵襲范圍設為臨床腫瘤體積(CTV);CTV外擴2 mm形成的范圍設為治療靶區(PTV)。⑵設計放療計劃。將3 mm層厚的CT掃描圖像導入Eclipse治療計劃系統,兩組患者均使用VMAT技術開展共面放療,采用雙弧進行放療,先逆時針從179°~181°,再順時針自181°~179°,最大子野面積8 cm2,最小子野MU為8。對照組患者劑量方面采用DV優化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EUD優化方法。VMAT處方劑量為GTV=70 Gy,至少95%計劃PTV接收95%的處方劑量照射。兩組患者放療均5次/周,連續放療6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完全緩解:目標病灶消失,持續至少4周;部分緩解:目標病灶縮小≥50%,持續至少4周;穩定:目標病灶增大25%~<50%;進展:目標病灶增大<25%或出現新的病灶。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例數/總例數]×100%。⑵腫瘤標志物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6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500 r/min轉速(16 cm半徑),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分析儀(邁瑞醫療公司,粵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400152號,型號:BS-800)測定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巨噬細胞炎性蛋白-3α(MIP-3α)及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⑶靶區指標、危及器官劑量分布。比較兩組患者靶區均勻性指數(HI)、適形指數(CI)及危及器官劑量分布情況,HI =(D2%-D98%)/D50%。[D2%為2%靶區體積接受的量,為靶區的近似最大劑量; D98%為98%靶區體積接受的量,為靶區的近似最小劑量; D50%為50%靶區體積接受的劑量。 CI=(PTVref/VPTV)×(PTVref/Vref),PTVref是被參考等劑量包繞的PTV體積,VPTV為PTV體積,Vref為參考等劑量線包繞的體積]。⑷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呼吸困難、白細胞下降、皮膚異常、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yfra21-1、MIP-3α、CA125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靶區指標、危及器官劑量分布比較 觀察組患者靶區HI、CI均低于對照組,腦干、腮腺、脊髓及視神經受照劑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現2例呼吸困難,2例白細胞下降,3例皮膚異常,1例口腔黏膜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9.51%(8/41);觀察組出現1例呼吸困難,1例白細胞下降,2例皮膚異常,1例口腔黏膜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2.20%(5/4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23,P=0.364)。
3 討論
臨床認為EB病毒感染為鼻咽癌主要病因之一,EB病毒感侵襲口腔上皮細胞后可整合至宿主細胞的DNA內,從而阻止受感染細胞凋亡,且在該過程中刺激受感染細胞的生長,長期刺激則引起細胞周期紊亂,引發增殖現象,最終形成腫瘤組織[9]。鼻咽癌早期無明顯癥狀,不易被患者察覺,患者就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此時治療難度較大,且腫瘤存在侵襲、轉移的風險,治療不及時腫瘤還可侵犯鄰近器官組織,引起面神經、腦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出現腫瘤轉移,引起相應器官功能障礙,增加患者死亡風險[10]。放療為目前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案,但傳統放療治療速度較慢,且照射劑量不夠精準,易影響腫瘤控制效果及放療效率[11]。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發展,VMAT逐漸應用于臨床,其放療速度更快,在縮短放療時間的同時還可更好的優化靶區劑量,實現全身各部位的快速精準照射治療,有助于提高腫瘤控制效果,減輕對周圍正常的損傷,減少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疾病控制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yfra21-1、MIP-3α、CA125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靶區HI、CI低于對照組,腦干、腮腺、脊髓及視神經劑量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EUD優化結合VMAT放療治療鼻咽癌效果更佳,可精準把控放射劑量,提高腫瘤控制效果,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安全可行。分析原因為,DV為VMAT常用的優化方法,其在VMAT中應用廣泛,能夠滿足正常放療的需求,實現腫瘤的良好控制,但DV仍存在受照劑量不均勻現象,會影響實際的有效照射劑量,并增加危及器官組織受照劑量,減少危及器官不必要的損傷[13]。而EUD則使用更先進的優化方法,可產生與不均勻照射相同的細胞存活所需的均勻照射的劑量,利于建立不均勻照射結果的可靠標量[6]。在EUD優化下開展VMAT能夠實現靶區內部照射劑量分布的更為均勻化,以實現更為精準的放療,增強腫瘤殺滅的效果,且優化后可明顯降低靶區以外的照射量,降低對危及器官的損傷,提高放療的安全性[14]。
綜上所述,EUD優化方法結合VMAT在鼻咽癌放療中應用效果較好,有利于增強控制效果、促進腫瘤消退、減少危及器官照射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明, 蔡晶, 儲開岳, 等. 基于X線容積成像技術探討在線紅外定位系統在鼻咽癌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 2020, 26(1): 45-50.
[2]LU Z, WU Y, WANG Q, et al.Efficient detection of biomarker of radiation-resista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by anchor nucleic acid structure and dnasei amplification[J].Nano, 2023, 18(3): 2141-2145.
[3]黃壬峰, 曾越燦, 趙娜, 等. 旋轉容積調強技術和固定野適形調強放療治療鼻咽癌劑量學差異對比分析[J]. 河北醫學, 2023, 29(3): 446-451.
[4]張全彬, 彭瑩瑩, 余輝, 等. 基于Auto-planning技術的早期鼻咽癌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計劃評估[J].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2020, 37(4): 426-430.
[5]唐天賜, 翟周詩佳, 李省葦, 等. 廣義等效均勻劑量優化方法在鼻咽癌調強放射治療計劃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癌癥雜志, 2023, 33(3): 274-281.
[6]鄧燁, 付慶國, 楊海明, 等. 劑量一體積聯合等效均勻劑量優化在肝癌調強放療中的應用[J]. 腫瘤預防與治療, 2019, 32(4): 319-323.
[7]孫虹, 張羅.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99-100.
[8]羅秀玲, 金鳳. 畢婷, 等. TPF方案誘導化療不同給藥方式聯合調強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中期療效及預后分析[J].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 2018, 38(8): 595-601.
[9]何勇, 王宇, 廖雄飛. 不同三維劑量驗證系統對鼻咽癌容積旋轉調強放療計劃的驗證價值比較[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22, 37(5): 661-664.
[10]王琦琪, 史尚雨宸, 信亞晨, 等. 化療聯合調強放療治療老年(≥65歲)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療效及安全性[J]. 現代腫瘤醫學, 2022, 30(7): 1202-1206.
[11]許卓華, 黃海欣, 楊慧, 等. 容積旋轉調強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療中的劑量學特點[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2020, 37(7): 863-866.
[12]吳凡, 郎錦義, 許敬輝, 等. 5種鉛門X軸固定技術在鼻咽癌容積旋轉調強放療中的劑量學比較[J].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2020, 37(2): 133-137.
[13]楊惠惠, 劉金剛, 王興, 等. 等效均勻劑量優化方法在直腸癌逆向調強放療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輻射衛生, 2020, 29(6): 682-685, 690.
[14]蔡奕龍, 倪千喜, 金和坤, 等. 生物等效均勻劑量優化方法在非小細胞肺癌三維適形調強計劃中的應用[J]. 中國醫師雜志, 2019, 1(8): 12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