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寫作的零度》
作者:[法國]羅蘭·巴爾特
譯者:李幼蒸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月
對羅蘭·巴特而言,語言結構意味著一種自然;在其中,表達的界限被規定,表達的可能性也被期待:“與其說它是一種基礎,不如說它是一種極限”。就此而言,一切寫作都天然是影響的焦慮之結果。
寫作正是自由和記憶的妥協之物——一種自由的記憶方式,一種對記憶的自由選擇方式。甚至,寫作僅只是一種歷史的契機(moment),其中因為充滿了選擇和對選擇的限制而成為全部歷史的癥候;譬如,在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的寫作之間就存在著本質性的斷裂;同樣的,在古詩和新詩之間,也存在著本質性的斷裂。
那么,有沒有一種單純的現代詩的寫作呢?在散文與詩之間有何區別呢?巴特的回答是:古詩只是一種裝飾性的散文,一種技藝運作的結果,在古典審美體系中,“一切詩都是一種潛在散文之暗示的或堆砌的裝飾性等價物”;而新詩(現代詩)不再是一種具有裝飾性的或截刪自由的散文,它成了“一種無可歸約,不具傳承的性質”。這種斷裂是在思想和語言關系的顛倒中實現的——在古典藝術中,語詞表達、轉譯著思想;而在現代藝術中,語詞本身就是一種包含著精神性構思的時間,“在言語的偶然行為中墜落下了成熟的意義果實”。
歸根結底,新詩不是一種思想和一個符號彼此定格的結果,而是一個記號和一種意圖偶然遭遇的花火。“詩”不再是一種因連續性而可能的慣習,而成為一種因斷裂性而必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