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務、人工智能、風力發電……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在不少高校的招生方案中,一些契合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新專業十分吸睛。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中,計劃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到2035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這批“嘗鮮”新專業的大學生在校學習現狀如何?即將邁出校門的職業發展前景怎樣?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專業學習故事。
李明靜·家政學專業這是一個“溫暖”的專業
大學生去做保姆?值得嗎?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2021年,李明靜進入山西工商學院成為家政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山西工商學院于2019年成為國家首批設立家政學專業的本科院校之一。在我國全面邁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家政行業的發展前景自然不言而喻。但家政學作為一個本科專業,能否得到家長和考生的認可,我們來聽聽該專業學子李明靜的聲音。
區別于人們對傳統家政的印象,李明靜所在的專業學習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我們的課程內容比較廣泛,理論課程包括家政管理學、家庭社會學、家庭教育學、家庭倫理學等;實踐課程有茶藝、收納整理、嬰幼兒的教學、烹飪、插花;法律課程包括法學概論、民法、婚姻家庭與繼承法等。”李明靜介紹。
談及當初為何選擇這一專業,李明靜坦言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高中畢業選擇專業,家里人就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問題。我們一起通過網上查閱資料發現,家政學專業的市場規模是在不斷擴大的。”李明靜介紹。此外,循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李明靜還在親戚家開設的家政機構感受了一番家政工作,感覺還不錯。在綜合考量下,她便勇敢地選擇了這一新專業。
經歷了3年的學習,李明靜感覺這是一個特別“溫暖”的專業。育嬰課是她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她介紹:“通過理論課,我們可以了解嬰幼兒的生長知識,使我們深入地了解孩子行動背后的邏輯。在實操課上,通過設計和仿真與孩子的互動游戲,能場景式感受教育的過程。這是一件既溫暖又有愛的事情。”此外,李明靜還喜歡在烹飪課上為老年人設計營養菜譜、在茶藝課上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濃烈的熱愛總會結出甜美的果子。2023年11月,在太原市第四屆家政服務技能競賽保育員賽道中,李明靜在理論初賽中以前三名的成績進入實操決賽,通過模擬喂食、科學撫觸等競賽角逐,最終獲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績。
數據顯示,中國家政服務市場規模在2023年增至1.16萬億元,同時,也存在2000萬人左右的缺口。在傳統觀念里,家政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從業者收入不高,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家政服務品質和專業化程度提出要求,優秀的家政從業者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
隨著對專業課的深入學習,李明靜日漸覺得家政學專業不僅能給自己帶來一個不錯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能實際解決家庭生活中的問題,讓每個家庭變得和諧且有愛。“我覺得專業的家政從業人員能科學地為家庭排憂解難,調和家庭紛爭。專業的家政人員能在關鍵的時候給予家庭正確的導向和管理,從而讓每一個小家變得溫馨和睦,為社會的和諧安定做出自己的貢獻。”李明靜表示。
未來,成為一位專業的育嬰師是李明靜的夢想,我們期待她在熱愛的道路上一直奮勇前行。
2023年10月15日,在福建晉江,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的2023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火熱進行。在比賽現場,奔跑、搜尋、跨越障礙……靈活的四足機器人(機器狗)正在模擬救援,來自太原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賈云吉和他的“登樞2023—浮光”戰隊也帶領著他們的“機器狗”進行著激烈的競賽。
由于受其他隊伍的Wi-Fi干擾,戰隊在正賽中發揮失常,但他們不氣餒,面對最后的桂冠,還有附加賽這個機會。接下來的四五天時間里,在陳志賢博士的指導下,戰隊總結經驗積極備戰,甚至在居住的酒店里自己搭建障礙場景、不停調試機器,終于在附加賽中獲得全場最佳,勇奪智能四足救援機器人賽項季軍獎杯(全國一等獎),這是太原學院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會《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榜單賽事中獲得的首座三甲獎杯。據介紹,此次大賽吸引了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260所學校的1084支隊伍參加,報名人數超過5000人,參賽規模創大賽歷史之最。
隨著ChatGPT的爆火,智能科學離我們不再遙遠。“高中時,當我第一次聽到谷歌AlphaGo打敗圍棋大師李世石這個新聞時,就被深深吸引和震撼,進而對智能科學產生了興趣。所以我報考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賈云吉回憶道,“選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源于我對人工智能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對‘技術改變未來’的堅定信念。我認為,人工智能和智能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它們正在逐步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簡單的智能家居到復雜的自動駕駛汽車,從基礎的數據分析到高級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我渴望成為這場技術革命的一部分。”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內容十分廣泛的學科,要求學生必須做一個“全才”。賈云吉的日常學習內容涉及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程序設計基礎……這些課程為他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功底,并為實際應用做好準備。大學四年里,賈云吉積極參與科研和學科競賽,取得了一系列成績,近一年來取得國家級榮譽21項、省級榮譽63項。
“通過這些競賽,我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更加深了對智能科技在實際應用中的認識。我所參與的‘青少年近視防控平臺項目’和基于MAXIM(美信公司)與貝葉斯深度學習的‘智能手診技術’研究,都是將科技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實例。例如‘智能手診’能幫助醫院門診對就診人員進行‘初篩’,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這些經歷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才,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技術創新,更要將創新成果服務于社會,解決實際問題。”賈云吉感慨。
站在即將畢業的門檻上,賈云吉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坦言:“我打算投身于ROS軟件工程師的職業道路。ROS是一個用于機器人的編程和仿真的強大平臺,能極大地促進機器人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我深刻意識到,機器人技術在醫療、教育、工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它能夠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我希望通過我的專業技能,為社會的智能化服務、為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懂得風的奧秘,高聳“葉片”向云端;凝聚風的力量,抵消碳的足跡;有風的地方,也有了意義。趙興旺是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系風力發電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這位“追風少年”今年即將畢業。
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因其綠色、低碳、可再生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趙興旺的“追風故事”是從中學時期開始的,由于家里人有從事新能源的相關經歷,那時就讀于職中的他就選擇了與風能相關的專業。“記得在頂崗實習時,我跟著團隊在大山上組裝風力發電機,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風車’。當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被我們組裝好,并高高聳立在山頂的時候,那時的我特別有成就感。”趙興旺回憶。
“大風車”實際上是風電場的風力發電機組,也就是主要發電設備,基本結構由葉輪、機艙、塔筒等組成。中學時趙興旺只知道“大風車”是風力發電機,來到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系統學習后,他明白了“大風車”背后的“秘密”:“葉輪,也就是轉子葉片,是風力發電機組的關鍵部件之一,如果把一臺風力發電機組比喻成汽車的話,轉子葉片就相當于汽車的發動機,轉子葉片將捕獲的風能通過機械傳動裝置帶動發電機工作,以實現風能轉化為電能。”
能源與動力工程主要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陽能、風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質能等各種能源有效轉換成工業和社會生活需要的電能、機械能等能量,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我們風力發電工程技術專業是其下設的一個方向,主要培養適應風電行業產業發展需要、掌握風電生產和風力發電機制造,以及風力發電機組的生產、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維修等方面的知識……能在風電場進行日常維護檢修和消缺工作、完成風力發電機組裝配、安裝調試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趙興旺介紹。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趙興旺最大的收獲是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能模擬各種風力發電的工作現場,讓我們通過數據模擬等場景,身臨其境地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我們能利用電腦操作,模擬風葉偏航的情況,直觀地感受問題的發生,再積極應對,進而解決。”秉持對專業的熱愛,趙興旺的“追風故事”也走出了山西,在廣西、在內蒙古……在那些大山頂上,他看著一個個“大風車”挺立在云端。在2023年11月舉辦的“中銀杯”山西省第十七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單項競賽中,他獲得了第一名;在高職學生賽道的新型電力系統技術與應用中獲得了一等獎。
“追風”意味著要走到大山里,意味著和“孤獨”為伴。對此,趙興旺有著自己的理解:“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但傳統的化石能源已經面臨著逐漸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嚴峻的挑戰。新能源具有環保、可再生、可持續等優點,可以有效地緩解傳統能源供應的壓力,并且可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還年輕,能在火熱的年齡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一種榮幸,更是一種使命。”
今年即將畢業的趙興旺,通過筆試、面試,已經收到了三四家公司拋出的橄欖枝。但他還想繼續試試,期待能得到一些綜合實力更強的公司的青睞。他坦言:“背景實力雄厚的公司一來資歷強,二來對新人的長遠發展也有科學規劃。”
趙興旺現在每天往來于第三方職業培訓學校,進行考證培訓,爭取拿到“風電三證”:高處作業證、高壓電工證、低壓電工證。
他的“追風故事”仍在繼續……
(文章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