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村莊,它靠在一塊約15平方千米的綠洲旁,從那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天三夜的時間。可是在1926年之前,那兒沒有一個人走出過大沙漠。
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爾人始終走不出那片沙漠?原來比塞爾人一直不認識北斗星,在茫茫大漠中,沒有方向的他們只能憑著感覺向前走。然而,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個人若是沒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終回到原點。
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發現這個村莊之后,他便把識別北斗星的方法教給了當地的居民,比塞爾人這才相繼走出了他們世代留守的沙漠。如今的比塞爾已經成了一個旅游勝地,每一個到達比塞爾的人都會發現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一行醒目的大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生活中,沒有目標的人只能無聊地重復著每一天。對沙漠中的人來說,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而對高中生來說,奮斗是從確定目標開始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呢?
一、確定長遠清晰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
哈佛大學曾經用25年的時間,追蹤調查目標對人到底有什么奇特的影響。該項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生活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中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通過2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者發現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十分有意思。
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行業領袖和社會精英。
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地被實現,生活質量穩步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
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也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所以,同學們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一個高考目標。
二、分解目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告訴了眾人這樣一個故事。
我剛開始參加比賽時,總是把目標定在終點線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千米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后來,我改變了做法。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線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加速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賽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我也就這樣跑完了比賽。
由此看來,山田本一最終的成功是由一個個不起眼的小目標堆砌起來的。
同學們也可以試著把自己的大目標化整為零,用一個個小勝利來贏得最后的大勝利。具體來說,分解目標,可以從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來進行。
橫向緯度:我們可以全面評估自己在各個學科或知識項目上的學習狀態、進步空間和取得進步的可能性等,把自己的時間分配在進步空間大、取得進步較為容易的學科或知識項目上。
縱向緯度:同學們可以把考前的時間進行分段,第一階段可以進行基礎知識的系統化整理,第二階段完成易錯題和重要考點的補充,第三階段進行考試模擬與心態調節等。
三、“SMART”原則讓目標和計劃更穩固
我們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即“SMART”原則,在此理論基礎上,將目標細化為行動。
Specific:目標具體
在制定目標的時候,要把目標具體化,因為一個模糊的目標會讓我們懈怠,也會讓我們迷茫;清晰的目標則會讓我們更準確地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也能監督自己的行為,例如你可以把目標具體定位為“我要考上××大學”。
Measurable:目標可衡量
在制定目標時,如果用數字來衡量具體內容,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對照完成既定的任務。例如,把“我要學好英語”改為“每天完成1篇完形填空、3篇閱讀理解”。
Actionable:目標行動化
行動是目標實現的形式,沒有實際行動,再遠大的目標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同學們在制定目標時,要把口號化為行動,例如把“提高解題速度”改為“今晚要完成1篇單元測驗”。
Realistic:目標難度適宜
目標不是定得越高越好,而是需要適宜,要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過高的目標會讓人因受挫而放棄,過低的目標會讓人懈怠,甚至還會倒退;只有適宜的目標才能既激發人的潛力,又不至于把人壓垮。那么“適宜”的標準是什么呢?目標實現的可能性一般在60%—80%之間,具體多少得看你對自身能力的評估。
Time-limited:目標時間限制
給目標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期限,預估規定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如果老師另有安排可相應延后。定好時間期限之后,一定要保證其按時完成。
四、尋找學習中的“大石塊”
什么是學習中的“大石塊”?且聽筆者講一個故事。
一天,時間管理專家為一群商學院的學生講課,他現場做了一個演示,給學生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學歷的學生前面,時間管理專家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只見他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面前的桌上,隨后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仔細地把石頭一塊塊放進瓶子里。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應道:“滿了。”時間管理專家反問:“真的?”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并敲擊瓶壁使礫石填滿下面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
這一次學生們有些明白了,一位學生應道:“可能還沒有。”“很好!”專家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瓶子,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他再一次說:“很好。”然后,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瓶子直到水面與瓶口齊平。他抬頭看著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么?”
一個心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多么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時間管理專家說,“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先放大石塊,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進瓶子里了。那么,什么是學習中的‘大石塊’呢?有些同學一天到晚都在瞎忙,但是又沒有忙出什么成果。同學們應該在前一天就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提前計劃好,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成大石塊、小礫石、沙子和水,最先搞定大石塊,然后是小礫石,即使到最后沒有把事情全部做完,但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了,主要目標就完成了。”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目標的實現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是每個目標都一定會實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一定每一分努力都能夠在試卷上體現出來,對于目標的實現,同學們不必焦慮、著急,同學們只要堅持努力,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迎來質的飛躍。
學會如何確立目標后,更難的是堅持,希望大家都能夠以飽滿的精神、堅強的意志,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拿出最好的狀態直面學習上的困難。正如保羅·科埃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中所說:“當你全心全意夢想著什么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協同起來,助你實現自己的心愿。”加油少年們,鼓起勇氣向著夢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