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本期《世界建筑導報》刊載云城十年專題。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建筑業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的創作理念和實踐方式也在不斷演進。創立于1984年的“現代中國建筑創作研究小組”(后更名為當代中國建筑創作論壇),旨在“突破部門、體制上的局限,加強中青年建筑師之間的橫向聯系,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在建筑理論與設計實踐兩方面深入地進行學術交流與探索,致力于把我國的建筑創作水平盡快提高上去?!睙o獨有偶,深圳留仙洞總部基地(又稱:云城)的集群設計策略,則體現了在剛性約束與創意留白的空間框架下,規劃實施、設計落地、公共政策與建筑設計創意結合的實踐方式。這些理念和實踐,見證了中國當代建筑從摸索到蓬勃發展的整個過程,也需要我們不斷反思面向未來的新形勢下建筑師的使命與擔當。
學術論壇中,張宇星、朱駿探討了利用專家工作坊等形式,促進規劃設計和產業社區等全流程編制和落地的城市設計做法和經驗;周紅玫、孟巖對集群設計的工作組織機制、團隊遴選機制、與開發商的合作博弈進行了經驗反思;錢源總結了設計公社十年的產業與集群模式的創新,以及萬科在深圳這一特定歷史環境土壤中的運營經驗;黃衛東回溯了云城的規劃實踐過程,探討了產業需求、空間投放、設計實施等精細化城市運營的模式與方法;劉珩、楊志奇探討了云城兩個地下空間設計中日??臻g轉譯和結構及空間的設計手法;張之楊回顧了萬科云城綠廊空間的設計、利益相關方針對各自考量角度之間的博弈與解決方案;張健蘅等從空間維度、行為邊界為切入點,回顧了萬科里的設計理念以及集群設計工作模式。
建筑史話欄目中,韓林飛等敘述了20世紀20-30年代蘇聯呼捷瑪斯和德國包豪斯兩所設計學校之間的交流、相互影響,以及對于藝術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的異同。張長文等的連載文章深圳境外建筑設計歷史漫談,介紹了庫哈斯在深圳的建筑實踐和他的建筑政治學觀點。
建筑時空欄目,報道了2024年3月于深圳大學召開的“第二十七屆當代中國建筑創作論壇”系列活動,包括“建筑創作的機遇與挑戰”主論壇、“成長”分論壇、大灣區分論壇,以及大灣區建筑師的部分作品等。
設計觀察欄目,馮果川以建筑師的角度,對深圳設計競標相關話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期設計事務所介紹了擅長設計大型復雜公共建筑的芬蘭ALA建筑師事務所。作品推介刊載了浙江青墨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良渚玉鳥集,英國[Y/N] 建筑工作室設計的布拉德伯里工作坊綜合體。
本期學術論壇欄目特別邀請坪山美術館館長劉曉都與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教授劉珩,作為共同學術主持,策劃“云城十年”學術專題,感謝兩位老師在策劃及組稿等工作中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