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文 宋聚生



8. 庫哈斯在深圳的建筑與政治學
引論
在深圳進行過建筑設計的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獲獎者總計有12屆13人。其中,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于2000年獲得第二十二屆普利茲克獎。北京中央電視臺的新大樓(CCTV)便是由他所設計,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也是他的代表作品。庫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蘭鹿特丹,幼年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后回荷蘭居住于阿姆斯特丹。他早年從事劇本創作并做過記者,1968年開始就讀于倫敦的AA建筑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1972年畢業后他來到美國,曾在耶魯大學追隨埃森曼(Peter Eisenman)和昂格爾斯(Oswald? Mathias Ungers,1926~2007)一起工作,后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他癡迷于紐約大都會文化對建筑的影響,撰寫了追溯曼哈頓都市沿革的《癲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是研究紐約文化和建筑的經典著作1 。1975年,庫哈斯與合伙人在英國倫敦創建大都會建筑辦公室(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以下簡稱OMA),后遷至荷蘭鹿特丹。他一直致力于通過理論及實踐,探討當今文化環境下現代建筑發展的新思路。1996年,出版《小、中、大、特大》(S, M, L, XL)收錄了關于OMA的作品,被建筑系學生稱為建筑圣經。
庫哈斯活躍在國際建筑界幾十年,強調建筑師應研究現代社會的狀態,依據城市發展的狀況,去建造適合現代人生活的建筑[1]。他用富有幻想的設計構想,嘲諷的解讀方式,蒙太奇的表現手法,顛覆人們對于環境既有的看法。其作品雖然富有贊譽,但也有很多爭議。他創造了許多優秀作品,建成項目主要有1988年的荷蘭康索現代藝術中心與荷蘭舞蹈劇院、1994年的法國波爾多住宅、1997年的荷蘭駐德國大使館、1999年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2002年的中央電視臺新址大樓、2003年的紐約和2004年的洛杉磯Prada專賣店室內設計、2005年的葡萄牙波多音樂廳、2008年的臺北藝術中心、2013年的深圳證劵交易所新總部大樓等。
8.1 庫哈斯在深圳實踐的建筑學價值
OMA在深圳共有14個設計,10項建筑設計,4項城市設計。建筑設計中有5項中標,5項未中標。城市設計中2項中標,2項未中標(表1)。這些項目涵蓋了多種功能,分布在深圳的不同區域(圖1)。這些設計,都印有庫哈斯的思想烙印,也是OMA設計師集體智慧的體現。2000年,庫哈斯在獲得普利策獎時說:“建筑師仍沉浸在砂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自身從‘永恒中解放出來,轉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筑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比缃?,他預言的時間過半,正值中國境內建筑學急劇衰退的當下,重新探討建筑學的意義似乎尤為重要。
8.1.1空間的“抬”與“落”
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Frank O. Gehry)評價庫哈斯:“他有能力挑戰一切,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思想家之一[2]?!痹u價中沒有建筑師一詞,恰恰說明了庫哈斯區別于其他建筑師的獨特之處。他以記者的知覺,探討把建筑從被假定的傳統責任中解脫出來,從而進一步探究被釋放的自由可能。他以編劇的眼光,揭示建筑場景的關系可以進行描述,如同戲劇中不同場景的不斷變換[3]。
1994年,庫哈斯進行波爾多住宅設計,業主是一個身體障礙依靠輪椅的男士,場地是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小山。他設計了三個相互疊加的房子,最底下一層為穴狀,用于家庭中最為私密的生活;上層的房子是一個方盒子,被分為一個夫婦用房和一個子女用房;最重要的玻璃架空層被夾在兩層之間,用作起居室(圖2)。一個長3.5米、寬3米的升降平臺在三層房子之間穿梭,空間發生著變化。平臺安置在一根鋼柱之上,由埋于底層的機械頂升。這種懸浮的設計,似與庫哈斯深圳證券大廈的設計有著微妙的關聯。緊鄰平臺是一片貫穿建筑的書墻,隨平臺的移動可以隨意取用。平臺后的書架是男主人變化的世界,而平臺上固定的書桌是他永恒的居所。男主人操縱平臺到達任意樓層,各個樓層的場景亦如戲劇般不斷轉換(圖3)。平臺三邊懸空,對于其他人來講是危險的。而男主人不會活動于電梯沒有停靠的那一層,所以他永遠是安全的。這種設計,賦予了男主人活動的自由,更給予身體障礙者以尊嚴。
抵抗重力一直是建筑設計的要點,庫哈斯把這種特性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北京CCTV大樓、還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2003年,庫哈斯的CCTV大樓方案中標,建筑的獨特形式與庫哈斯本人一同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許多人圍繞大樓的文脈、造型、結構、造價等方面提出異議,認為嚴重的傾斜與巨大的懸挑可謂形式怪異并集結構不合理之大成。隨后庫哈斯在《CONTENT》中將大樓比作男女生殖器,更是惹惱了中國大眾。但也有很多學者對庫哈斯的設計理論及創作手法持贊成態度,認為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以先鋒的思想引領當代建筑的發展。客觀地講,庫哈斯確實創造了超高層建筑的新類型,北京其他幾百棟為一類,CCTV一棟便可為一類。在缺乏明確判斷標準和自由意志的驅使下,兩派學者的激烈爭論持續至今[4]。
2006年,庫哈斯帶領OMA投標深圳證券交易所新總部大樓并獲勝。2013年該作品建成,成為深圳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同時也富有爭議(圖4)。然而,就庫哈斯的一貫行事作風來看,爭議也許正是他所需要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位于深圳中心區的商務區域,毗鄰行政和文化區,是深圳重要的金融機構。而金融業離不開證券交易,所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大樓尤其重要。交易原本是實體市場經濟的表現,由以貨易貨演化為貨幣與商品的交換。而今,有價證券的交易成為金融行業的重要手段,而建筑設計就是把這種虛擬的交易具象化的一種手段[5]。
人們通常認為建筑應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所以下大上小逐漸收分就成為普遍認知。然而證券市場的本質是以資金為基礎的投機,而不是基座之上穩固的實體。在深圳虛擬股票交易市場中,象征性的角色幾乎超越了功能。所以設計師以現代設計手法挑戰常識,使得建筑的基座懸空而置被抬高到三十多米的空中。基座沿著塔樓從地面向上攀升,仿佛被投機買賣的熱烈氣氛所驅動。這種反重力的設計,呼應了人們心中的期許,這種反美學的設計,刷新了人們的認知[6]?;虏康目臻g成為有蓋的公共廣場,催生開放且充滿動感的城市生活場所。廣場上原來設計有噴泉,可以與證券市場的價格同步起伏。建成后卻增加了一座風格奇詭的雕塑,平添了一種工業朋克的怪異之感[7](圖5)。
8.1.2形式的“條”與“層”
2010年的前海城市設計競賽體現出OMA對功能組合與珠三角相鄰地區以及亞洲其他發展區域差異性的思考。設計任務要求在用地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規劃約為265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打造包括創新金融、現代物流、信息網絡、科技服務、專業服務和總部經濟等功能的新城。這些組成元素與現代社會生活極為相關,與深圳未來的發展緊密相連。為了彰顯該區域的獨特性,OMA建議增加健康、醫療和高端教育等功能,以促進前海成為深港戰略和中國與世界經濟合作的平臺。設計以東西向平行的集合條帶圖形進行分區,并以一個巨環統一各個條帶(圖6),在南北方向長達8.6公里的距離里,按條帶的構圖方式分為31層,在每層約270米的寬度里,布置了公園、碼頭、辦公、商業、工業、物流等諸多功能(圖7)。在直徑為 3.4公里的巨型環狀構筑里,分層布置了快速路、環帶列車和綠化帶,以此顯示前海的中心性,并與深圳其他中心相連接。水平方向的條狀帶來差異性和多樣性,而環帶提供凝聚力和連接性[8]。前海條狀、分層的設計圖形,與庫哈斯早年的拉維萊特公園設計方案如出一轍。
1982年在巴黎拉維萊特公園方案設計,公園面積約35公頃,庫哈斯舍棄一切公園可能看到的圖景,挑戰景觀設計師通常使用的手法,提供了一個帶狀分層不甚完整且富有變化的設計(圖8)。他采用與荷蘭農場耕地相似城市設計的帶狀集合,設想人們的活動區域由帶狀所界定,然后再由特定的催化劑作用,創造出可利用的多維彈性空間,而非靜態定義下的場所。拉維萊特公園雖未中標,但獲得同為普利策獎得主的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的贊揚,稱之顯示出庫哈斯作為建筑師的才華[9]。
相比之下,庫哈斯的前海城市設計引來很大爭議。方案設計的條帶式分層結構與城市發展的肌理不吻合,條帶式布局模式與中心擴散的發展慣性有矛盾,巨型環帶道路影響對海濱景觀的塑造,架空車道對緊密相鄰的行人綠地影響頗多。前海城市設計面積是拉維萊特公園的三百余倍,也許是小尺度設計的放大,導致問題頻出。 條形組合及分層策略的設計理念不能吻合大型城市尺度,但當這種手法運用到相對微觀的建筑設計之時,獲得了不錯的效果。2017年,OMA的深圳自貿時代中心(前海19單元項目)方案設計中標(圖9),從其平面可以看出明顯的帶狀、分層的設計圖形(圖10)。該建筑正在建設之中,很快便可封頂。不只平面上有這種處理,剖面上亦然。2012年,OMA的太子廣場大廈方案中標,超高層由兩個條形組成,兩處不同高度的架空層也將塔樓分為不同高度的三段,該方案成功中標,并于2020年建成(圖11)。2012年,OMA在安信金融大廈投標中采用與太子廣場大廈相近的策略,面向五洲賓館及高爾夫球場方向,在超高層中設計了架空層(圖12),該項目原本獲勝,后與業主未能達成合同一致,故未能中標。
8.1.3建筑的“大”與“融”
庫哈斯的大,究其來源離不開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引導者昂格爾斯。1966年,昂格爾斯發表了著作《居住建筑的大形》(Grossformen im Wohnungsbau),提出“大形”(Grossform)的概念,設定建筑在當代城市中的角色與地位,為不斷肢解的城市形態提供穩定的構架與支撐[10]。作為昂格爾斯的學生,庫哈斯通過大形的思想理念,開啟關于“大”的理論思考。他透視曼哈頓所具有的大形品質,在《癲狂的紐約》的擁塞文化(Congest Culture)中演繹大都市的擁擠和密度;他結合緊密的都市主義理論體系,在《小、中、大、特大》的尺度研究中顛覆傳統的建筑思想。庫哈斯不再遵循舊有的建筑形式美學原則,逐步走向以大為美的擁塞主義美學之路,認定大都市的擁塞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而建筑對這種擁塞的包容也是建筑設計的必由之路。這種理念認為只有超越一定尺度的大體量才能對土地的綜合利用創造最大限度的價值,只有超級建筑才能實現對現代都市的多元不確定需求的包容[11]。這種理念強調建造容納多元功能提供多種活動的復合場所,強調結構性整合與異質性共存的包容思想[12]。例如,1989年OMA的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方案設計(圖13),把通常五個完全可以獨立的場館——科學圖書館、文獻圖書館、目錄圖書館、臨時圖書館、影片放映館整合在方形體量內,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綜合體。對比中標建成的多米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四棟大樓的設計,庫哈斯的“大建筑”理念異常清晰(圖14)。
反觀OMA在深圳的若干設計案例都具有形式巨大內涵包容的特性。尤為明顯的是2011深圳騰訊濱海大廈投標方案(圖15),這是一個占滿用地的三角形巨塔,三邊均超過100米,高度約為200米。塔樓底層架空頂部傾斜,其標準層超過7000平方米,可容納近600人辦公(圖16),這與平面普遍在2000~3000平方米的超高層相比(圖17),可謂龐然大物。設計師以城市視角,塑造了一個三角結構的雕塑,立面的傾斜構件及微妙漸變的幕墻增強了這種效果。行人或車輛移動,眼中顯現的建筑特征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再比如,2009年深圳能源大廈投標方案的方環呈現了有如CCTV一般的環狀空間,只是表現手法收斂了很多(圖18)。庫哈斯的理念也同樣體現在2015年龍華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 + 深圳第二圖書館)的投標方案(圖19)、2018前海國際金融交流中心投標方案(圖20)、2019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投標方案中(圖21)。
8.2 庫哈斯眼中的建筑政治學
20世紀90年代,庫哈斯在珠三角調研并出版《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呈現了當時境內政策的特殊性及多變性,也揭示出深圳發達的市場經濟背后強大的政治推力。所以,庫哈斯不只是建筑師,也是政治家、哲學家[13]?!按蟆蔽幕菐旃沟闹匾碚擉w系,其根基是巨型體量對異質生活的包容。這種文化即符合當年癲狂的紐約,也適用現在迅猛發展的中國?!按蟆笔墙洕芰吭鲩L的反映,“大”也與政治形象需求相吻合。
8.2.1大型建筑是政治形象的需求
庫哈斯在《大躍進》中極大程度地探討了在中國建筑學與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并對如何用建筑形象表達政權的政治成就、經濟發展及文化走向進行研究。大躍進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它來源于中國20世紀50年代末特有的政治名詞,以那個年代的名詞來描述現代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更有強烈的可讀性。30年前,庫哈斯把紐約作為了解當代城市的切口,以腦額葉切除術為這座城市治療癲狂,使得曼哈頓變成了實驗室般的人造工廠,真實和自然在此不復存在[14]。而后庫哈斯以珠江三角洲的五個城市為藍本進行剖析,得出了他一貫的建筑設計哲學觀念,即政治是建筑文化的前提。廣東人的政治觀念不會表現在意識形態之上,而是表現在深刻理解政治、精確把握政策,并把政治政策轉化為發展經濟的實用目標之上[15]。珠三角的城市發展來源于數量及速度的壓力,因為這里承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殷切期望。庫哈斯深刻理解政治、精確把握政策,則是把政治政策運用到建筑學的創造之中。
庫哈斯知道,建筑師必須順應社會政治及經濟的發展規律,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與國情的建筑。建筑是意識形態的體現,而不取決于建筑師的意愿[16]?;厮荼本〤CTV大樓,即是建筑學與政治學合謀的結果。CCTV作為中國的主流媒體,是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其宏大的形象具有政治性的意義也就可想而知。而證券大廈,在深圳這樣一個特區的地域,也是建筑學與政治學媾和的產物。OMA創造的漂浮平臺,仿佛是被驅動證券市場的投機樂觀氣氛所抬起,更是被改革開放的政治政策帶來的經濟成就所承托。塔樓方正對稱,四個方向望來都如碑石一般,反映出券商代表們對經濟發展的期許,反映出政府領導者對政治穩固的期望。強烈的中心感標識出券商的威儀,強大的形象性展示出經濟的發展。同時,庫哈斯還提供了一個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式的思考,猶如《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色方碑(圖22)。
8.2.2建筑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
早在《現代建筑運動》一書中,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就明確提出把建筑藝術與政治掛鉤,并從建筑資金來源、思想觀念影響和社會價值體現三方面深刻闡述建筑藝術性和政治性的內在聯系[17]。意大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1931~1997)在《城市建筑學》中也提出政治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要素,人們只能通過政治來選擇城市的形象, 而不是城市本身[18]。政治正確作為一種意識,其用途是處理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性別等群體間的關系[19]。庫哈斯在其《中國特色》一文中論述,縱觀當代歷史,政治正確一直是在中國進行實踐必須具有的思維模式。每個人在工作之中總會因為擔心冒犯他人而分外謹慎,以免做出任何挑釁正統的行為。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筑文化,是以西方現代主義思想為基礎建立的;而中國千年文化的歷史,又令建筑文化需要確立自身的傳統。這就使得中國建筑的發展,即要保證正確立場反映中國特色,又要符合西方對中國建筑的現代性的認知。
庫哈斯對中國城市及建筑的研究不僅探討政治,也深刻地體現其經濟觀念。建筑師的職業曾經充滿光環,但庫哈斯在《大躍進》中將之拉下神壇,他說建筑等于商品、建筑等于股票、建筑等于利潤,只是偶爾才體現建筑美學與藝術的價值[20]。和庫哈斯一起寫作《大躍進》的美籍日裔研究者、藝術家杰弗里·稻葉(Jeffrey Inaba)在對哈佛“關于城市的課題”的總結中寫到:中國和俄羅斯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已經改變了我們對社會的認識……但是城市化進程卻充滿著有如同意與反對、提出與修正等的各種矛盾[21]。杰弗里·稻葉用設計師對圖形的極度敏銳,詼諧地勾勒出中國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大力發展經濟的現象。這種在經濟上以GDP為導向的價值觀逐漸涌向各行各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價值導向、企業價值導向、個人價值導向,也對城市發展、建筑文化、建筑設計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大躍進》中的一篇文章談及對包括深圳在內的五個珠三角城市的看法。庫哈斯諷刺中國建筑師以最高的效率,最廉價的收費進行最大規模的項目,工作量是發達國家建筑師的十倍百倍以上,收入卻至多是人家的十分之一[22]。這些論述都說明經濟發展與建筑文化緊密相關,建筑的創造與從業者的經濟收益也有很大關聯。
8.3大師型設計公司的思考
早在三十年前,庫哈斯在萊斯大學建筑學院的演講中,連說三遍“建筑師是危險的職業”,虛浮的聲名、艱辛的勞作、無所不能與蒼白無力的討厭混合[23]。而今他要面臨另一個“危險”——任人評說。
OMA整體勝出比例已算很高,但項目情況各有不同??v觀OMA在深圳的項目,設計風格變化多端,項目尺度差異巨大,體現了庫哈斯的思想理念以及OMA設計師的集體智慧,但某種程度也體現了庫哈斯的無能為力。因為大眾對建筑大師的要求和期許,必然遠遠超過對普通建筑設計師。項目設計整體水準很高,但難于保證各個精品。在筆者與前OMA中國區負責人姚東梅進行交流之時,她說OMA發展的階段可以分為前CCTV階段以及后CCTV階段。前CCTV階段OMA是一個以庫哈斯為中心的明星事務所,很多作品為建筑學帶來巨大的沖擊;后CCTV階段逐漸有更多的合伙人加入,風格也就豐富多樣了。項目設計水平因庫哈斯介入的程度有所高低,項目表達因主管合伙人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樣設計理論由庫哈斯親自實踐會收到好的效果,其他人運用則會難如人意。鹿特丹項目團隊的呈現,與其他分公司的表現亦有不同。項目在建筑設計上的表現,與在城市設計上的表現也有高下。OMA在深圳的項目既有如證券交易所大樓的精品,也有深港科技合作區皇崗口岸片區城市設計的“泯然眾人”(圖23)。
OMA獨自運作項目的能力很強,但也有和其他設計單位合作的情況,既有同質工作的分工,也有前后階段的配合。既然合作,就有榮譽共享與責任界定。OMA在深圳有兩個方案合作項目,其一為與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和藤本壯介(Fujimoto Sou)的K11藝術購物中心(圖24),這座建筑坐落在OMA中標的太子灣城市設計的范圍之中。不過后來方案稍有修改,方案的氣質大不如前(圖25)。另一個合作項目是與深圳市都市實踐設計有限公司(URBANUS)合作中標的水晶島城市設計,該項目坐落在深圳中心區的核心地段(圖26)。水晶島項目一直沒有推進,深圳中心區恐失去一個極具空間凝聚力的城市地標。 OMA于2015年中標太子灣城市設計(圖27),后來實施中由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化,郵輪碼頭的區域變化較大(圖28),是多方協商甚至妥協的結果。然而,郵輪碼頭竟然依據城市設計的模樣建造起來,則引發巨大爭議(圖29)。這樣的結果,設計方、使用方、管理方誰來擔責?民眾對建筑大師一直有遠超對普通設計師的期待,從而使大師的聲名也變成他們負累。
8.4小結
庫哈斯不僅是建筑師,更是政治家。正如他以北京CCTV大樓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廈樹立了兩個城市的超高層類型一樣,他是一個獨特類型的建筑大師。OMA在深圳共有14個設計,其中10項建筑設計,4項城市設計。建筑設計中有5項中標,城市設計中有2項中標,這些項目很大程度體現了庫哈斯的設計思想和執業理念。他的設計形式純粹、體量巨大、功能繁雜、異質包容,并且理念深刻、思想豐富。他善于運用政治,為自己贏得建筑成就;他又善于運用政治反對政治,為自己建立建筑學的學術地位。他有著深刻的思維、獨特的大腦,以至于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2022)疑惑他“是否做過腦白質切斷手術” [24]。
我們能感受到他的夸張形式,但不得不接受;能感受到他的狂妄不羈,但又不得不信服;有時能感受到他的不甚合理甚至粗糙莽撞,但會寬容接納;還能感受到他的自尊自大直至僭越冒犯,但又不由得心生敬畏?;仡檸旃乖讷@得普利茲克獎時的講話,我們思考建筑學會不會持續到2050年。我們是應該脫離理想主義的幻想,從而投身現實主義的大潮?還是應該堅持理想主義的信念,進而走向樂觀主義的意志?在中國當下,我們的“砂漿死?!笔鞘裁??我們的“自身永恒”又該如何延續?也許解決了這些疑問,我們的建筑學才能堅持到下一個千年。
圖片來源:
表1:筆者自繪
圖1:筆者自繪
圖2-3:來自《瑞姆·庫哈斯的作品與思想》,中國電力出版社
圖4:來自ArchDaily官網:archdaily.cn——《深圳證券交易大樓總部/OMA》
圖5:來自ArchDaily官網:archdaily.cn——《南方博時基金大廈 / 漢斯·霍萊因 & Christoph Monschein》
圖6-7: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前海城岸》
圖8:根據OMA官網:oma.com——《Parc de la Villette》內容調整繪制
圖9:來自有方官網:archiposition.com——《OMA在建:深圳自貿時代中心,方案、施工進度一覽》
圖10: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前海19單元國際競賽》
圖11:來自有方官網:archiposition.com——《OMA深圳新作太子廣場竣工》
圖12: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深圳安信金融大廈》
圖13:來自OMA官網:oma.com——《Très Grande Bibliothèque at Montreal's CCA》
圖14:來自ArchDaily官網:archdaily.cn——《AD 經典:法國國家圖書館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圖15-16: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深圳騰訊濱海大廈》
圖17:來自有方官網:archiposition.com——《深圳證券交易所新總部大樓:懸浮的基座 / OMA》
圖18: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深圳能源大廈》
圖19: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龍華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 + 深圳第二圖書館)》
圖20:來自有方官網:archiposition.com——《競賽 | OMA + CCDI在深圳前海國際金融交流中心設計競賽中獲勝》
圖21: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圖22:來自電影《2001太空漫游》片段
圖23:來自OMA投標方案文本——《深港科技合作區皇崗口岸片區城市設計》
圖24-25:來自OMA方案文本——《深圳K11藝術購物中心概念設計方案》
圖26:來自都市實踐官網:urbanus.com.cn——《深圳水晶島城市設計2009》
圖27-28:來自公眾號“鬼鬼匠(ID: upup151)”文章——《OMA與SOM競標太子灣,由深規院深化落地方案長什么樣?》
圖29:根據百度衛星地圖調整繪制
注釋:
1 紐約是最早被荷蘭殖民者開發的城市,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并非新約克。
參考文獻:
[1] 楊冬江,李冬梅.為中國而設計-建筑大師訪談錄[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10:119
[2] 師昱昊,錢鋒.現代建筑設計應關注其社會性——對瑞姆·庫哈斯主要設計思想及其兩個代表作品的初探J. 城市建筑.2022.08:99
[3] OMA.瑞姆·庫哈斯[M]. 王曉華,張莉譯.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6
[4] 侯功勛.“研究式設計" 建筑創作模式妍究--基于庫哈斯的城市與建筑思想及作品解析 [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5.
[5] OMA.深圳證券交易中心新總部大樓投標文本.2006
[6] 王發堂,沈旺潔.庫哈斯的反美學建筑理論研究.華中建筑[J].2023(12):15-18
[7] 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中心區變形記[M].深圳: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2018:117
[8] OMA.深圳前海城市設計投標文本.2006
[9] Rafael Moneo.哈佛大學建筑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筑師[M]. 林芳慧譯.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372
[10] 朱昊昊.“大形”:一個由數量與規模問題引發的城市建筑宣言.建筑學報[J].2020(8):59-60
[11] 張玲,邵軻彬,陶伊奇.顛覆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與實踐——雷姆·庫哈斯與OMA建筑事務所.世界建筑導報[J].2022(03):65
[12] 朱昊昊.與“大”的邂逅.城市環境設計[J].2023(06):421
[13] 張長文,宋聚生. 深圳境外建筑設計歷史漫談Ⅵ.世界建筑導報[J].2023(04):65
[14] R. Koolhaas. Delirious New York[M]. London: Random House Inc, 1994.
[15] 王輝, 范凌. 十談十寫[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16] R. Koolhaas, B. MauS.M, X, XL[M]. New York: The Monacelli Press, 1995.
[17] Charles Jencks. Mode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85.
[18] 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學[M]. 黃士鈞,劉先覺譯校.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19] 于洋.淺析“西方政治正確”表象背后的建筑文化運作模式——以3個國際獲獎事件為例.建筑學報[J].2020(11):39
[20] Chuihua J. C., Jeffrey I.,Koolhaas R., el.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Design School Project on the City[M]. Los Angeles: Tachen, 2002
[21] AMO/OMA/Rem Koolhaas. Content[M]. Los Angeles: Taschen,2003:257.
[22] Chuihua J. C., Jeffrey I.,Koolhaas R., el.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Design School Project on the City[M]. Los Angeles: Tachen, 2002:161.
[23] Rice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ture.Rem Koolhaas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M]. Princet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
[24] 磯崎 新. 錯亂のニューヨークの解說[M]. 東京:ちくま書房,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