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發布2020-12-28實施)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剮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上海藥品審評核查中心、上海醫藥行業協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香玉、鄒任賢、高敏潔、吳斌、牟娜、王惠華、梅妮、張建、夷征字、吳耀衛、朱蓓芬。
本文件為首次發布。
本文件首批執行單位: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上海萬仕誠藥業有限公司、上海康橋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上海同濟堂藥業有限公司。
1范圍
本文件描述了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全過程的通用規范,全過程涵蓋藥材種植養殖、采收和產地初加工、中藥飲片炮制、中藥配方顆粒生產等環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沒有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標準湯劑standard decoction
標準湯劑是指遵循中醫藥理論,由不少于15批有代表性的原料,按照臨床湯劑煎煮方法規范化的煎煮,固液分離,經適當濃縮制得或經適宜方法干燥制得,作為衡量中藥配方顆粒是否與臨床湯劑基本一致的標準參照物。中藥飲片標準湯劑是配方顆粒在工藝研究階段中進行質量標志物(Q-Marker)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物質,作為質量標志物的核心樣本。
3.2標準煎prelinunary decoction
標準煎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用以評估具體批次的投料飲片可能存在的批間差異性。標準煎可作為飲片的一個檢驗項目,抽取待投料用飲片樣品,按照臨床湯劑煎煮方法,以煎液質量評價該批飲片的質量情況。
3.3中藥材Chinese crude drugs
中藥材系指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的藥用部分采收、捕獲或開采后,經過產地加工(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藥材。
3.4中藥飲片prepared slices of Chinese crude drugs
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照傳統加工方法,將中藥材經炮制制成一定規格,供中醫臨床配方使用的制成品。
3.5中間體intermediate product
中間體指中藥配方顆粒生產過程中按照規定的生產工藝,經提取、分離、濃縮后得到的浸膏或進一步干燥后得到的干膏粉。
3.6中藥配方顆粒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nules
中藥配方顆粒系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分離、濃縮、干燥、制粒而成的顆粒,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照中醫臨床處方配方后,供患者沖服使用,其臨床療效應當和相應飲片保持一致。
4通用規范
4.1原則
4.1.1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是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和質量保證的責任主體,生產過程應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
4.1.2中藥配方顆粒的質量與中藥材質量、中藥材前處理、飲片炮制及提取、制劑工藝密切相關,應對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質量以及中藥飲片炮制及提取、制劑工藝進行嚴格控制。
4.1.3中藥材應固定產地,明確動植物基原的中文名、拉丁名,對于易混淆的品種應進行鑒定,建立相關的內控標準以區別易混淆品,確保投料藥材的準確性。提倡使用道地藥材,提倡使用來源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自建或合建的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的藥材。
4.1.4配方顆粒生產中使用的投料飲片應按照國家藥品標準炮制;國家藥品標準沒有規定的,應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炮制規范炮制。飲片規格應符合相應品種實際工藝的要求。
4.1.5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應以標準湯劑為對照,按照傳統工藝進行提取,以出膏率、指標成份的含量及含量轉移率、指紋圖譜,特征圖譜的相似度等反映標準湯劑整體特性的評價為考察指標,對飲片炮制、顆粒中間體及成品制備過程中的量值傳遞和物料平衡進行全面控制,確保成品與標準湯劑一致。
4.1.6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應通過充分的研究與驗證,確定合理的制劑工藝,明確關鍵工藝參數及范圍,制定建立生產工藝規程,并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
4.1.7中藥配方顆粒應明確顆粒成型必要的輔料種類及用量范圍,輔料用量以最少化為原則,一般不超過提取中間體中固形物重量。
4.1.8應根據投料飲片量與顆粒收率,計算配方顆粒與飲片的當量關系范圍,即每克配方顆粒相當于多少克飲片,在質量標準規格項下明確當量范圍,在每個品種的標簽中標注配方顆粒相當的理論飲片量。
4.1.9《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3號)附件(毒性藥品管理品種)規定的毒性中藥品種及其他不適合制成中藥配方顆粒的品種不得制成中藥配力顆粒。
4.2人員
4.2.1企業應配備具有中藥材種植養殖、采收和產地初加工、中藥飲片炮制、中藥配方顆粒研究和生產全過程相關專業能力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特別應配備中藥材鑒定的專業人員。
4.2.2企業應配備掌握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知識的專職人員,并對其進行有效培訓,培訓內容應涵蓋田間管理或者飼養管理、采收、產地初加工、貯藏養護等基本要求。
4.2.3企業的生產管理負責人、質量管理負責人及質量受權人應具備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質量管理的實際能力,能夠在生產、質量管理中履行相應職責。
4.3廠房與設備
4.3.1中藥配方顆粒應以中藥飲片投料,生產企業應具備飲片炮制、中藥提取及顆粒劑生產能力。
4.3.2為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風險,廠房、生產設施和設備應根據所生產中藥配方顆粒的特性及工藝流程等要求合理設計、布局和使用,并符合下列要求:
——應綜合考慮中藥配方顆粒的特性、工藝和預定用途等因素,確定廠房、生產設施和設備多產品共用的可行性,并有相應評估報告。
——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宜設立獨立的生產設施、設備,如與中藥制劑等其他品種共線生產,不得包含《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附件規定的毒性藥品管理品種的制劑;如與其他制劑品種共線生產,應進行充分風險評估,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經驗證后方可共線生產,可通過階段性生產方式共用生產設施和設備。
4.4物料管理
4.4.1中藥材可來源于自建、合建中藥材生產基地以及外購中藥材。配方顆粒生產所用中藥材,凡是能人工種植/養殖的,宜使用來源白建或合建種植,養殖基地的中藥材,基地宜參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進行規范化管理。尚不能規模化種植,養殖的可外購中藥材。
4.4.1.1對于自建及合建中藥材生產基地,選址時應綜合考慮道地產區、資源狀況等因素,同時應考慮外源性不可抗拒的因素,如地理環境、土壤水源、工礦污染源等歷史及當前狀態進行合理選址,落實種植,養殖企業或農戶、采集戶、收購者、初加工者、倉儲物流企業等。應參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進行中藥材種植,養殖過程管理,并根據中藥材質量及植物單位面積產量或動物養殖數量,合理限定固定生產周期內中藥配方顆粒的產量。
4.4.1.2對于合建中藥材生產基地,還應與合作方簽訂合作協議及質量保證協議,明確雙方職責,并確定溝通方式和管理要求。
4.4.1.3對于非自建或合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外購的中藥材,其生產企業應遴選合格的供應商,加強供應商審計,對購進中藥材的質量嚴格把關。
4.4.2應根據中藥材質量一致性和可追溯原則,依據生長區域、種子種苗和種源(種群)、生產過程、采收、藥材規格、產地初加工等情況,合理劃分中藥材批次。
4.4.3應基于風險評估原則,結合品種特性、環境氣候、貯存條件等因素,制定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養護管理制度,明確養護周期和內容,并采用必要的技術手段評估霉變、蟲蛀污染等風險。
4.4.4應對生產廢渣進行妥善處理,經水提取后的中藥飲片廢渣必須經過毀型,并確保后續處理可追溯,嚴防再次流人市場。
4.4.5中藥配方顆粒的名稱應按“法定標準中的飲片名稱+配方顆粒(動植物基原的中文名及拉丁名)”的方式命名,中藥飲片名稱應與法定標準中的命名保持一致。
4.4.6中藥配方顆粒最小包裝的標簽中應可追溯至名稱、規格、生產日期、產品批號、有效期、生產企業名稱,地址及聯系方式、飲片執行標準等內容。
4.5追溯體系
4.5.1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應按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品追溯系統基本技術要求、中藥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基本規范等相關技術要求建立涵蓋從藥材種植養殖、采收和產地初加工、中藥飲片炮制到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流通、使用等全過程的質量追溯體系,特別應對影響中藥材質量的關鍵環節進行追溯。追溯體系應實現對追溯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和共享,滿足信息化追溯體系各參與方的不同追溯需求。宜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
4.5.2中藥配方顆粒追溯系統應具備內部溯源功能和外部溯源功能。
4.5.2.1內部溯源
4.5.2.1.1中藥材生產情況的溯源,對于非藥材基地來源的中藥材,應明確中藥材的供應商、產地、采收、初加工等情況;對于藥材基地來源的中藥材,除上述信息外,還應明確生產基地基本情況(包括環境信息等)、種子種苗或種源(種群)鑒定使用情況、種植養殖情況(包括種植養殖開始時間及肥料,飼料、農藥,獸藥、生長調節劑的使用等)。
4.5.2.1.2中藥飲片炮制、中藥提取及顆粒生產情況的溯源應明確飲片生產設施設備基本情況(包括生產車間、生產線等)、飲片炮制加工輔料及其它物料使用情況、生產及檢驗情況、包裝及貯存情況、銷售流向等。
4.5.2.2外部溯源
應提供使用者追溯查詢到產品的信息(如二維碼),包括從種子腫苗、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的基本信息以及生產企業、產品批號、質量檢測、物流運輸等信息。
4.6生產
4.6.1在同一操作間內同時進行不同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操作,應有防止污染、交叉污染、差錯和混淆的措施。
4.6.2每批中藥配方顆粒應檢查產量和物料平衡,確保物料平衡符合設定的限度。
4.7質量控制
4.7.1企業應參照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規定,開展從標準湯劑到生產工藝及中藥配方顆粒產品的標準研究與復核。應分別建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間體(浸膏或干膏粉)和成品的質量標準,實現全過程質量控制。
4.7.2企業可采用標準煎、浸出物等手段評價中藥飲片可能存在的批間差異。
4.7.3成品質量標準應根據品種特點,加強專屬性鑒別和多成份、整體質量控制。標準內容主要包括:名稱、來源、制法、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指紋圖譜或特征圖譜、含量測定、規格、貯藏等。
4.7.4中藥配方顆粒品種可參照執行國家藥典委員會公布的統一標準,也可自行制定高于統一標準的企業標準。
4.8質量管理
4.8.1中藥材、中藥飲片應基于適當的評估制定復驗期,中間品、中藥配方顆粒應根據穩定性數據等科學依據制定貯存條件(包括容器材質)和貯存期(或保質期)。
4.8.2企業應建立變更控制系統及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最大限度降低變更對產品質量產生的影響。
4.8.3企業應建立偏差處理的操作規程,任何偏差都應當基于風險管理體系評估其對產品質量的潛在影響,并采取適當的糾正與預防措施。
4.8.4應設立中藥配方顆粒監測與評價專門機構及指定人員,建立中藥配方顆粒評價體系與長期連續監測機制,具備對中藥配方顆粒實施風險管理的能力,依法承擔中藥配方顆粒不良反應監測、風險效益評估、風險控制義務對中藥配方顆粒監測與評價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