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在塵世生活,總免不了煙火氣。那是流轉于尋常巷陌的裊裊炊煙,是聚集于城市飯館的騰騰熱氣,更是洋溢于萬家燈火的家長里短。人們對美食,素有莫名的熱衷,特別是疲累一天后,看到眼前那琳瑯滿目的美食,只消將筷箸伸向其間,便能感受菜肴的諸多風味,不由萌生出幸福感,豈不美哉?
食物連接生活,亦連結家鄉,透露出綿厚的風土人情。而對于美食作家、食評人林衛輝來說,美食的意義不僅于此,它還承載著過往的飲食記憶,以及凝練出的飲饌之道、文明智慧。在新作《尋味》中,他走遍大江南北,踏足世界各地,尋找人間美味。林衛輝并不滿足于講述佳肴的味、色、香,他試圖探尋佳肴背后的內在流變,重新審視加工、烹調時的分子變化,用科學的目光解構傳統食文化。比如燒制龍頭魚時,由于魚本身水分含量高,所以去其中間脊骨,拍上淀粉后香煎,再以芹菜入味,便能去除過多的水分,同時在高溫油煎下,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為呈鮮味的小分子氨基酸,就能呈現出外酥里嫩的口感,彌補龍頭魚味道寡淡的不足。借由微觀層面的物理變化,林衛輝將最具世俗氣的煙火,寫得如此條分縷析、清新脫俗,興許與他本身對食物博聞強識的功底是分不開的。
飲食與文化歷來交融,與飲食有關的典籍更是數不勝數,滲透著鮮明的地域印記。林衛輝在《尋味》里既追溯了飲食的烹調之法,述其用料制作之精妙,又旁征博引,借食物考古挖掘逸聞趣事、習俗差異,熔鑄成中國的廚藝之道。例如,現下以荷葉入菜的方式,其實古已有之,如《東京夢華錄》中的“豬羊荷包”、《紅樓夢》里的“蓮葉羹”、清代《調鼎記》中的“荷葉包雞”,再到如今澳門凱旋軒的鹽焗荷香湯鮑百子鴨,均顯示出人類與自然的相知相許、相輔相成以及傳承創新。
有趣的是,透過飲食,還能從中窺得其身世與來歷,成就妙趣橫生的美食江湖。無論是大眾菜譜,還是私人秘籍,這些美食配方都濃縮人情世故,人心冷暖,蘊含著傳統文化里的精神韻致。梅花性情高潔,為人稱道,結成果實后命運卻各不相同:盛在盤中,便是待客佳品;譜曲吹笛,落梅興嘆,不免哀傷悲嘆;若作和羹,可以調理得酸咸適中。人生亦是如此,以樂觀應對生活坎坷,總好過唏噓度日,長吁短嘆,倒不如一顆梅子來得自在。
作家筆下的百般滋味,無不滲透著溫潤的人文關懷,展示出豐沛的生命哲思和生態活力,在此維度上,便有了人生寓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