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
以下場景同學們是不是很熟悉?
場景一:媽媽說:“快點兒吃飯,一會兒還得英語‘打卡。”你磨磨蹭蹭地趴在桌子上數著飯粒吃。
場景二:媽媽的語氣急促了,說:“快把校服脫下來,衣服穿得像個泥猴似的?!蹦惆烟O果塞進嘴里,走進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場景三:媽媽的聲音變大了:“能不能快點兒?眼瞅著要遲到了?!蹦氵B忙應聲答應著“馬上馬上”,看似態度不錯,卻沒有加快腳步,依然慢悠悠地背書包、穿鞋子……
你會說,明明我沒有說什么,為什么媽媽還是很生氣?因為你看起來雖然很無辜,但你卻一直在被動攻擊她……
什么是被動攻擊?指的是在親密關系中,一方不能用主動的方式去表達憤怒,于是只能用被動,也就是不配合的方式迂回地表達憤怒。這就是大人越是催促,你們反倒越慢的緣故。
那你們是故意的嗎? 其實并不是。采取被動攻擊的人,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清楚自己正在用拖延、遲緩的行為表達憤怒和不滿。你們是在無意識中用消極的方式來對抗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
有人覺得,只要不起正面沖突,那么對彼此的傷害就不會那么大。其實不然,消極對抗所傳遞的被動攻擊,讓人更加窩火,就如同上面我提到的三個場景中,媽媽的情緒是逐漸崩潰的。
你或許會說,我當時也很生氣。那么,不妨問問自己,當你消極抵抗時,讓你憤怒的是什么。當你找到了憤怒的原因,你會發現它不但能幫助你理清情緒,還能夠幫你認清自我。你并非討厭媽媽的嘮叨,而是認為自己長大了,需要被媽媽認可。當你明白被動攻擊的背后有著這樣的訴求,你會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是情緒化地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之后,你可以吵架,也可以開誠布公地和媽媽聊聊,告訴她你希望她怎么做。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被認可的“ 大人”,你就要做出讓別人信服的事情——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生活,學英語能夠按時“打卡”,衣服也能夠自己洗凈……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是自己用行動掙來的。
青春期之所以叫青春期,是因為有活力、有張力、有熱血、會躁動;而這個時期的父母,也恰恰處在人生中最容易跌宕起伏的時間段。我們常常會把家庭作為一個系統,當發現一個孩子有問題時,經常會說這個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很容易想到請系統中的父母為此負責,先作出調整和改變。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如果孩子先作出改變,這個系統中的父母也一定會隨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