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隨著近現代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古箏演奏和創作有了新的思路。《箜篌引》是一首從唐代“詩鬼”李賀所作古詩《李憑箜篌引》中汲取樂思而創作的現代古箏曲。該曲由四部分組成,與詩歌聯系,并突破傳統五聲調式,采用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以現代創作技法展現出《李憑箜篌引》的浪漫意蘊。文章側重分析箏曲作品、箏曲的藝術表達與詩意表達,以深入剖析箏曲《箜篌引》,為同領域的演奏者和學習者提供參考,促進古箏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方法:第一,文獻研究法: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閱讀、整理、分類,系統梳理和分析現有關于箏曲《箜篌引》的學術文獻,以及《李憑箜篌引》的歷史資料,旨在構建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比較研究法:利用音視頻軟件觀看和聆聽各演奏家的版本,分析力度、速度、情感,以揭示不同演奏家在音樂處理和情感表達上的具體差異。第三,實踐研究法:通過自身的演奏實踐,結合文獻研究和專業交流,提煉出主觀感受與客觀分析相結合的綜合性結論,以期對《箜篌引》的演奏藝術和詩意表達進行深入探討。結果:箏曲《箜篌引》是一首大量運用西方創作技法,體現中國詩詞美學的作品。得益于古詩《李憑箜篌引》,箏曲《箜篌引》也具有浪漫且唯美的氣息,體現出詩樂融合之美。結論:箏曲《箜篌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達與浪漫氣韻,深刻理解此箏曲的文化內涵,可在探索和追求美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演奏技巧,掌握古箏藝術的真諦,使作品得到真正的藝術升華。
關鍵詞:箏曲;? 《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詩意表達
中圖分類號:J632.32;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0-03
1 概述
1.1 箏曲《箜篌引》簡介
《箜篌引》是作曲家莊曜創作的一首現代箏曲[1]。莊曜是國內較早使用計算機創作音樂作品的人,其擅長打破均衡變化的節奏型,運用豐富的織體并結合管弦樂進行創作,作品曾兩度獲得金鐘獎[2]。莊曜采取西方的作曲手法來體現東方魅力,憑借獨特的創作思維和作曲技法,譜寫了眾多聞名于世的現代古箏曲,在業內有巨大的影響力。
箏曲《箜篌引》改編自唐代“詩鬼”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體現了世紀末繁花綻放之后凋零頹廢的美學狀態[3]。該樂曲突破了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采用非傳統的五聲音階定弦,使風格和體裁更具特色。該樂曲由“較自由的散板”段落、“聯想般的慢板”段落、“活潑的快板”段落、“遼闊的廣板”段落四個部分組成,與詩歌內容相聯系,并突破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引入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更能夠體現音樂主題與現代創作的特點。李賀的詩歌光怪陸離、獨具特色。一方面有著意氣風發之氣勢,另一方面又有低落消沉之傷感;一方面展露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另一方面彰顯活在當下的頹廢之美。
《箜篌引》被選為第9屆及第11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復賽指定曲目,以及2003年和2005年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中古箏專業組的指定參賽曲目[4]。
過去,古箏演奏中左手基本發揮潤飾作用,右手演奏技術也相對單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古箏創作百花齊放。莊曜加大了創新力度,打破傳統五聲調式的局限,設計出全新的調式,使箏曲定弦時就為轉調做好了準備,對傳統調式色彩有一定程度的偏離。其在傳統素材的基礎上嘗試創新,促進演奏技法的變革,使演奏新作品的選手走上了創新發展的道路。
1.2 箜篌簡介
箏曲再現的樂器是古老的漢樂器箜篌。箜篌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現已失傳[5]。在唐代,箜篌分為豎箜篌、臥箜篌、鳳首箜篌(見圖1),臥箜篌的樣式更像古箏。箜篌有著歷史的厚重感、悲涼感。由于沒有人知道唐朝時期的箜篌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也沒有辦法真正聽到當年的箜篌聲,所以唯有根據詩句“芙蓉泣露香蘭笑”“石破天驚逗秋雨”等展開想象。
2 《箜篌引》的藝術表達
2.1 動機變奏
樂曲的快板部分,在一個動機之上進行四次變奏,織體變化的同時帶來多層次的聽覺感受。第一次變奏由一句由輕到重、由弱漸強的拍板開始,拍板之后的一句變得非常厚重,滑音也突然加重,富有節奏感,給人靈動的感覺,右手集中在中低音區彈奏,塑造雄偉深沉的音樂形象,節拍則在四拍與二拍之間來回轉換。第二次變奏通過一個刮奏轉向中音區,速度也稍稍加快,右手由單音變為雙音甚至三音,立體感增強。左手伴有較為密集的掃弦,使音樂情緒更為高漲[6]。第三次變奏將音區又拔高一個八度,右手在高音區演奏旋律部分,左手則在低音區伴奏并輔以刮奏點綴,增強音樂的多樣性、層次感。第四次變奏左右手互換,由左手擔任旋律聲部,右手擔任伴奏聲部,充滿交替感,有線條、有起伏。四次變奏增強了聽覺上的層次感、立體感,這種動機變奏的手法典型當數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即用一個極小的動機不斷變奏、不停發展。
箏曲《箜篌引》運用動機變奏的手法,加之變化多端的拍號,由4/4拍轉到2/4拍,再轉回4/4拍,再到3/4拍,最終回到4/4拍,以及富有動感的拍擊手法,如用右手指腹拍擊琴碼右側低音區琴弦,用左手手掌拍擊琴碼左側中高音區琴弦,均帶有舞蹈的律動性,引人遐想。結尾處為規律的掃弦,在力度與速度的共同推動下,音樂情緒達到頂峰,最終整首箏曲在左右手強而有力的花指中以恢宏的氣勢完美結束。箏曲《箜篌引》將西式變奏手法與古箏巧妙結合,“洋為中用”,體現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韻味[7]。
2.2 虛實結合
箏曲《箜篌引》的節奏和速度是多變的,旋律則采用虛實結合、若有若無的線條,契合詩句“空山凝云頹不流”[8]。箏曲采用了多個六連音,連續而不激進,似乎在流動又似乎逐漸放慢,賦予了云彩生命力,展現出“頹不流”的狀態。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此兩句描繪了如夢如幻的場景,作者通過富有生機的律動、輕快靈動的韻律,加之現代作曲技法將其體現出來。左右手分別在琴碼兩側交替拍擊琴弦,左手掃弦后迅速用手掌側面止音以營造戛然而止的感覺,右手八度大撮加上左手低音區掃弦增強音樂立體感,右手富有線條感的遙指旋律配以左手跌宕起伏的刮奏以及恢宏果斷的掃弦,旋律基本上為幾小節的旋律音型重復、拓展以及變奏,體現多樣的旋律線條,營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情景[9],充分表現了音樂的華麗。
樂曲后半部分以左右手虛實融合的演奏為技術基礎,李賀內心跌宕起伏的情感也通過別具一格的作曲手法體現出來。在右手旋律線清晰的基礎上,輔以左手虛幻縹緲、若有似無的單音,讓人覺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10]。
2.3 小二度音程使用
箏曲《箜篌引》在調式設置上采用半音音階[11],以變化多端的節奏與技法來表現光怪陸離的音樂形象,尤其用小二度設置定弦(見圖2),設定每個八度都有兩個小二度的音階,雖然增加了調弦的難度,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音色效果。這樣的定弦設置,體現了唐朝音樂中與西域有關的元素,也讓人聯想到箏曲《西域隨想》中的定弦,體現出了異域風情[12]。
魏晉南北朝時音樂大融合,多部樂在唐代較為盛行。唐朝是燕樂、雅樂和胡樂三樂鼎立的朝代,而胡樂在唐朝特別盛行[13]。箏曲《箜篌引》最大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小二度音程,營造出的和聲效果與漢樂的中正平和形成了鮮明反差,展現出異域風情。《箜篌引》運用創新型的人工定弦而非傳統民族五聲音階,在巧妙傳達中國樂器神韻的同時,彰顯了作曲家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引發聽者的無限聯想。
3 《箜篌引》的詩意表達
3.1 李賀“物思神游”的創作思維
李賀被譽為“詩鬼”,他的詩不按常理出牌,充滿了靈動的意象。李賀辭藻華麗、充滿想象的詩風源于其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作詩態度[14]。
李賀的性格非常矛盾,其在極度自信和極度自卑的切換中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李賀既有意氣風發之面貌,又有悲傷消沉之思緒;既有樂觀豁達的雄志,又有壯志未酬的慘境;既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又有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李賀描述音樂的方式獨具特色,他用想象力豐富的比擬和聯想呈現音樂的浪漫主義色彩,令人驚嘆不已[15]。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描寫了箜篌眾弦齊鳴的審美體驗,它的聲音清脆悅耳,仿佛昆山之玉相互擊打碎裂,樂聲舒緩柔美,直入人心[16]。聲音極具畫面感,緊接連音的彈撥,仿佛清雅的蘭花在爭相綻放,向人們展示了《箜篌引》的音樂意境。
3.2 詩與樂的情感體驗融合
“石破天驚逗秋雨”中“秋雨”的絲絲寒意使李賀聯想到了自身遭遇,是詩人聽到箜篌演奏后的內心獨白。箏曲運用緊湊嚴謹的快速點彈技巧,右手清晰的單音點狀旋律音與左手食指的同音重復相結合,后又加入左右手交替小撮的技法,增強了音樂的和聲效果與立體感,隨著音樂的進行時起時落。
樂曲也對“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一句作了處理,尤其在主旋律再現的部分表達了李賀內心不屈的精神[17]。箏曲《箜篌引》中,右手強而有力的高密度遙指伴隨左手將刮奏和掃弦相結合,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4 詩樂氣韻
4.1 詩樂結合
箏樂在漢魏六朝時已趨于成熟[18],它是雅俗文化的融合,到了唐朝,這種融合便成為社會現象,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審美體驗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如《長相思》《定風波》《如是》《楓橋夜泊》等都是以古代詩詞為素材創作的現代箏曲[19]。
4.2 左手做韻
中國音樂以五聲性為主,宮音長且韻律感強,體現了中國人戀家的情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詩于古箏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做韻最能引起強烈共鳴。
左手做韻在古箏藝術中是極具生命力的體現,這需要在彰顯情感的基礎上設定每一處指法的“韻點”[20]。左手做韻的韻味在箏曲《箜篌引》尤其是慢板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慢板中多次運用到左手押韻的技法,但每次的韻不盡相同:有時需要左手輕盈活躍地輕壓琴弦;有時則只需要在余音即將消逝時輕揉琴弦以點綴修飾;有時又需要左手快速有力地上滑,果斷迅速地回起,以豪氣的姿態表現出電閃雷鳴的意境。在箏樂作品中,韻是樂曲的風貌、氣質,韻聲雖然會消失,但利于演奏者和聽眾超越自我,最終達到心靈的審美愉悅[21]。
5 結語
器樂演奏的最高境界便是淋漓盡致地表現音樂意境,但音樂是一種抽象藝術,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演奏者需要調動想象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在探索和追求美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實力,以努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使箏曲作品得到真正的藝術升華。
參考文獻:
[1] 吳思瑤,翟慶玲.箏曲《箜篌引》創演特色與美學價值探究[J].參花,2023(5):107-109.
[2] 魏俊琪.古箏特殊定弦與樂曲調式調性探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43.
[3] 王春鳴.由技入道:試論古箏演奏家任潔的音樂美學風格[J].黃河之聲,2016(20):114-116.
[4] 雷蕾.意象中的舞者[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5:21.
[5] 楊媛.新時代高校古箏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評《文史談古箏》[J].中國教育學刊,2022(6):154.
[6] 曾瑞雯.淺析箏曲《箜篌引》的演奏風格與詩情意境[J].黃河之聲,2023(8):66-69.
[7] 涂永梅.箏樂創作中調式的傳統與(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創新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6(2):42-47.
[8] 丁國鋒.李賀《李憑箜篌引》的藝術想象魅力[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0):74-75.
[9] 何玉.李賀《李憑箜篌引》的音樂美學思想探析[J].中國音樂,2006(4):191-193.
[10] 吳姿嫻,趙星.從箏曲《箜篌引》看中國音樂審美趨向[J].樂器,2022(10):33-35.
[11] 趙文婷.建國后古箏教材的構建與發展沿革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39.
[12] 張麗娜.現代創作箏曲中古箏與少數民族音樂融合現象之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76.
[13] 薛蓮.新時期古箏表演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探究:評《文史談古箏》[J].中國教育學刊,2020(2):127.
[14] 劉明.《李憑箜篌引》“鬼神之辭”的風采與張力[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30):89-90.
[15] 任動.對小說藝術持續探索的努力:谫論李清源長篇小說《箜篌引》[J].新疆藝術(漢文),2023(6):4-11.
[16] 高宏雨.古箏曲《箜篌引》的詩樂融合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7(5):58.
[17] 李冰.箏曲《箜篌引》中的詩意表達[J].黃河之聲,2019(4):13-14.
[18] 徐天祥.思歷史論功過 重評往事話得失:讀居其宏新著《新中國音樂史》[J].中國音樂,2005(1):160-162.
[19] 馮長春.在批評中構筑歷史:居其宏著《新中國音樂史》讀后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2):107-109.
[20] 牛春雨,李皖.“音樂復現法”教《李憑箜篌引》[J].語文建設,2023(5):69-72.
[21] 王安國.《新中國音樂史》居其宏著[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3):108-110.
作者簡介:唐歆慧 (1999—),女,研究方向:音樂(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