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春鳳 時兆慧 趙人鏡 崔逸文



摘 要: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背景下,城市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暴露,尤其是雨洪災害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鞏義市近年來不斷發生的洪澇災害,基于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理論,構建以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孕險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為評價因子的雨洪災害風險模型,共選取14 個指標進行定量分析,運用SCS 模型和GIS 空間分析功能,最終得出鞏義市雨洪災害綜合風險區劃圖。結果表明:鞏義市米河鎮、回郭鎮、芝田鎮、孝義街道等地區致災因子危險性較大;北部、西部和東部包括河洛鎮、孝義街道、回郭鎮、芝田鎮、米河鎮等孕災環境孕險性較高;西部和中部承災體易損性較大,包括回郭鎮、芝田鎮、站街鎮等;北部整體防災減災能力較強,包括站街鎮、紫荊路街道等地區。綜合來說,鞏義市雨洪災害總體風險等級較高,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和西部,呈帶狀分布。
關鍵詞:雨洪災害;風險評估;GIS;SCS 模型;山地小城鎮;鞏義市
中圖分類號:TV122+ .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5.009
引用格式:欒春鳳,時兆慧,趙人鏡,等.基于GIS 技術的山地小城鎮雨洪災害風險評估[J].人民黃河,2024,46(5):56-62,67.
近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極端氣候和環境問題頻繁出現,多種不確定風險因素成為制約城市安全、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阻礙,并且城市建設面積不斷擴張、下墊面硬質化程度提高,大大削弱了下墊面對降水的調蓄功能,使城市洪澇災害發生的概率增大與危險程度提高[1] 。我國山地城鎮眾多,且大多屬于中小型城鎮,所處的地質、地貌、地形復雜,遭遇暴雨后引發的山地災害類型眾多、損失嚴重。
對于城市雨洪內澇風險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尺度從內澇的成因、風險的識別及治理等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常見的研究模型包括SWAT 模型、HEC-HMS 模型、SCS 模型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SWMM 模型和ArcGIS、Mike21、FloodMapp 軟件等被廣泛運用于城市雨洪災害的風險管理與評價中[2-3] 。
國內一些學者專門對山地城市的雨洪管理與風險評價展開研究,如:李云燕[4] 從健康水文的視角對西南山地城市進行了水文過程分析,并提出了重慶城區應對暴雨洪災的方法;鄭浩等[5] 運用GIS 與SWMM 模型相結合的方法模擬不同重現期降雨下實施LID 措施前后的雨水排放量,為山地城市的水生態治理及LID建設提供參考;卿曉霞等[6] 利用MIKE 降雨徑流模型模擬長江洪水泛濫以及不同重現期降雨下伏牛溪中下游河段的淹沒范圍及深度,為山地城市的河流雨洪淹沒預測與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選取鄭州下轄的鞏義市為研究對象,模擬雨洪淹沒情況,并對雨洪災害進行風險等級區劃,以期為鞏義市雨洪防災減災策略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