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東南亞華人文學中,瓊籍身份一直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瓊籍是指來自中國海南島地區的華人移民及其后裔。這一群體在東南亞地區廣泛分布,并且對當地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文學發展中,常涉及瓊籍身份與多元文化的交融、認同問題、社會地位等。本文旨在為了解瓊籍華人文學作品和身份認同提供全面的視角和深入的了解。這對于推動東南亞華人文學的發展,促進跨文化交流以及增進對于華人群體多元文化認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東南亞華人文學;瓊籍身份;探究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1-003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1.010
【基金項目】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東南亞瓊籍華人文學研究》(項目編號:HNSK(ZC)21-152)。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越來越多的華人開始涌向東南亞地區,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和生活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華人文學。然而,不同于其他華人群體,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背景多樣且復雜,其中瓊籍身份尤為引人注目。瓊籍指的是來自中國海南省的華人,他們在東南亞華人文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本文將以東南亞華人文學中的瓊籍身份為探究主題,探討瓊籍華人在文學創作中的影響力和獨特貢獻,并對其身份認同與文學表達之間的關系展開探究。
一、“瓊籍”淺析
近年來,“瓊籍”這個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熱門話題。這個詞源自“瓊州”一詞,瓊州是指海南島及其附近的島嶼。華人自古以來就有到東南亞地區定居的歷史,而瓊籍華人則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群體。
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有著較為獨特的社會和文化特點,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群,他們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保持和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網絡和認同。以下是對瓊籍華人的一些淺析:
1.遷徙歷史:瓊籍華人的遷徙歷史可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早期是以商人和漁民的身份來到東南亞地區。他們通過海上貿易和漁業活動,與當地人建立了聯系和交流。
2.經濟活動: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活動非常活躍,尤其在商業領域有著較高的參與度。他們經營各種行業,包括零售、批發、制造業、餐飲業等,對當地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3.社會組織: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了緊密的社會組織,如宗鄉會館、商會、社團等。這些組織在瓊籍華人社群中發揮著重要的社交、互助和文化傳承的作用。
4.傳統文化保持:瓊籍華人對傳統文化的保持和傳承非常重視。他們舉辦各種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如農歷新年、清明節等,同時也傳承了許多傳統的藝術和手工藝技術。
5.社會地位和認同:瓊籍華人在東南亞社會中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的貢獻得到了廣泛認可。同時,他們也保持著對中國海南島的認同和情感聯系。
總的來說,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群,他們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保持和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瓊籍華人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網絡和認同。
二、東南亞瓊籍華人社會的主要特點
總體來說,東南亞瓊籍華人社會具有多元文化、經濟活躍、社交網絡和互助、傳統價值觀的保持、語言和教育重視以及文化傳承等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華人社會在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和對該地區社會發展的貢獻。
(一)多元文化特點
東南亞瓊籍華人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多元文化的社會,這個地區的瓊籍華人社會由各種不同的族群組成,包括漢族、客家族群、福建族群等。這種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東南亞瓊籍華人社會具有豐富多樣的宗教信仰、語言和風俗習慣。瓊籍華人社群與其他族群、文化和宗教群體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融合。瓊籍華人社群中的人們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語言、飲食習慣和傳統習俗。瓊籍華人社會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許多東南亞本土文化,形成獨特的華人文化。
(二)獨特的商業優勢
自古以來,瓊籍華人在商業方面表現出色,成為東南亞社會的重要經濟力量。他們經營各種行業,包括小店鋪、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和金融服務等。瓊籍華人社群在商業、金融、制造業和其他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參與度和經濟實力。瓊籍華人的商業頭腦、勤勞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已經成為他們在東南亞地區取得商業優勢的重要原因。
(三)得天獨厚的族群凝聚力
雖然東南亞這個地區的華人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們通常能夠緊密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華人共同體。這種強烈的族群凝聚力在華人社會內部形成了互助互愛、共同發展的價值觀。華人社群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了密切的社交網絡和互助關系。他們通過華人社團、商會和宗鄉會館等組織來保持聯系、互助和共同發展。華人社區經常組織各種社團和其他組織,例如鄉會、宗親會和商會,以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四)對傳統價值觀的持守
東南亞瓊籍華人社會在遷徙和定居過程中保持了許多傳統價值觀。例如,尊重長輩、重視家庭、注重教育、崇尚孝道和每年都過傳統節日等。這種一以貫之的價值觀可以說是深刻地印在了東南亞瓊籍華人的骨子里,也是一種對民族、對傳統文化認同的體現。瓊籍華人社群在東南亞地區為了努力保持和傳承自己的文化,他們甚至還會舉辦各種傳統節日慶祝活動、開設中文學校、組織文化表演等,以保持和傳播華人文化。
三、在瓊籍華人文學作品當中體現出的“原鄉”情懷
東南亞海外瓊籍華人的思鄉情懷是一種深深的情感紐帶,連接著他們與中國這片熱土。盡管已經在異國他鄉定居多年,他們仍然懷念著家鄉的山水和親人的笑容。
對于東南亞海外瓊籍華人來說,思鄉情懷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體驗。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生養自己的故土,但他們仍然會自覺地保持對故土的眷戀和認同。在異國他鄉,他們常常面臨著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和生活習慣上的挑戰。然而,這些困難并沒有削弱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無論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還是老字號的小吃,都讓他們感到無比珍貴和溫暖。在異國他鄉,他們通過舉辦慶祝活動、傳承傳統文化或制做家鄉美食來彌補思鄉之情。這正是中國人對家鄉的眷戀之情的具體體現,也是當地的原住民所很難體會到的,這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環境浸染下的文化差異,瓊籍華人用種種行動詮釋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
思鄉情懷也激勵著東南亞海外瓊籍華人保持與家鄉的聯系。無論是通過社交媒體、電話還是回國探親,他們努力保持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系。每一次與家鄉的交流,無論是見面、通話或寫信,都能夠緩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
思鄉情懷還激發了東南亞海外瓊籍華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他們積極參與舉辦文化活動,組織中文學校,傳授中國語言和傳統藝術。無論是舞獅、書法還是茶道,都成為他們與家鄉文化的紐帶,延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思鄉情懷是東南亞海外瓊籍華人心靈的紐帶,是一種力量,激勵著他們在異國他鄉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無論是走遍世界、創造佳績,還是回歸祖國、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他們心中那片屬于中國的熱土永遠是他們堅定的歸屬。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原鄉”情懷也就成了在瓊籍華人文學作品當中所體現出的獨特風格。它具體體現為:
(一)對漂泊他鄉的心酸感的抒懷
瓊籍中國人向東南亞遷徙,四處漂泊似乎成了他們的宿命,在東南亞被壓迫是他們似乎躲不過的命運。作為來自南方的華裔二代后裔,不少瓊籍作家深受中華傳統的影響,深切地感覺到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本民族的文化遭到了種種的壓制和排斥;他心中升起一股不甘。在這種情況下,文人們選擇了“自我放逐”。這些人被排斥在外,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在文化上被放逐。他們在異國他鄉遭到排斥的過程中,也就出現了一種對文化傳承的自覺。所以“鄉愁”就成了東南亞瓊籍華人文學一個很常見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文化現象。
比如在溫瑞安的《八陣圖》當中的第六段,這一段描寫弟弟與一幫友人從國外歸來,帶來許多書籍。事后,他們在火車上放聲大笑。事實上,一開始讀者也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這段的下半部分是這樣描述的:“你們都是駝子,高大的駝子,蹲著都比別人高大的駝子;你是守著綠洲的沙葦,為母體抓取每一份暖土吸取每一點養分的根須……”通過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僑居海外華僑的一種普遍的辛酸經歷。其表達了本族的文化傳統與文化形態在東南亞地區遭到輕視,遭到壓迫的主要狀況,以及客居他鄉的游子們對于本國文化傳統的眷戀和主動承擔。
(二)寄情于景當中
由于東南亞瓊籍華人作家當中所特有的“原鄉”情懷,所以他們在創作文學作品當中常常寄情于景。他們通過獨特的創作手法,將自己對于景物的熱愛、情感和回憶融入文字之中。
首先,他們善于運用形象描寫,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描繪,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他們會通過具體而精細的描繪,傳達出景物的美麗和獨特之處。無論是大自然的風光,還是鄉愁中的家園,他們都能用生動的筆觸,勾勒出獨特的景象,使讀者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其次,他們擅長運用隱喻手法,通過將景物與情感相連,加深讀者對作品的共鳴。他們會選取一些富有象征意義的景物,將其投射在人物的內心世界中,以此來表達內心的紛亂、悲傷或喜悅。這種手法能夠在讀者的思維中引發共鳴,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傳遞的情感。
另外,他們還常常運用回憶手法,通過回憶或者回溯的方式,將過去的景象和情感重新喚醒。他們將描寫過去的景物和體驗融入作品中,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流轉。這種手法不僅能夠喚起讀者的回憶和情感,還能夠使作品更具張力和情感厚度。
最后,他們常常使用對比手法,通過將不同景物或者情感進行對比,凸顯出景物的獨特之處。或者選取不同的景物或者情感來進行對比,以此來突出特定景物的美麗或者特殊之處。這種手法能夠將作品中的情感和景物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來,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綜上所述,東南亞瓊籍華人作家寄情于景的創作手法多種多樣,但無論是形象描寫、隱喻手法、回憶還是對比手法,他們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情感描繪,將自己對于景物的熱愛和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為讀者帶來豐富的讀覽體驗。
潘碧華寫了一篇《我會在長城上想起你》,寫的是他在中國的一次游覽的過程,但卻不是一篇簡單的游記,而是一種抒發自己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這篇文章的開頭,展現出一種廣闊的視野,和作者表達自己內心的興奮,這是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想象、眷戀,進而關注和愛護中華的文化。這種獨特的情感,是由小時候讀中文的經歷而產生的。潘碧華從老師那里聽到了“中國各族人民從遠古時期抵御外敵到現代的抗戰”的故事,還有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都讓他的內心深受觸動。老師吟誦唐詩的凄婉意境,讓他也深受感動。古代的勇士在出征時,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依依不舍地道別,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那份感情,就好像十四歲的時候,他從中國出發,去了馬來,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他對祖國仍然保持著一份濃厚的愛與眷戀,在這份愛和眷戀當中又充滿了悲傷之情。于是,筆者將長城的形象與教師的悲傷或歷史的傷疤相融合,并體現為:“永遠縫補不好的遺憾,日日夜夜扯痛你(老師)的心靈……”
長城本身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從修建長城到修復長城,都是一項龐大而艱難的工作,無數的傷亡都是真實存在的。文中的教師遭遇了離家出走的傷痛,獨自一人移居南洋,最后再也不能回到中國。與最初一代的中國情懷相比,作為“三代”華裔,潘碧華是“本土化”者。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對中國的幻想是與本土經歷相融合的,因此這種對中國文化(富于幻想)的情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短暫”的。所謂“必然”,源于其從小接受華文教育和中國文化的影響;所謂“短暫”,則源于其真實的人生情境——馬來西亞。
《我會在長城上想起你》顯現了作者對于中國的抒情印象,她是如此描寫長城:“長城,一條歷經滄桑的飛龍……以千年氣勢凌空而來,這曾經命喪千萬人的長城,曾經阻擋外族侵犯的長城,浩浩蕩蕩地向前延伸……連綿無盡銜接而去的是悠久燦爛的歷史,源源而來翻滾席卷的是血淚交加的聲音……”
從書寫語言上看,其中不乏鮮艷的中國形象,外觀酷似“飛龍”的長城看起來頗為壯觀,而這壯麗的長城代表了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對比的句式、動態的詞匯顯示出作者對長城的遼闊和澎湃的贊嘆。每當看到這里,想到這里,他的內心也是興奮不已,久久不能平靜。
(三)瓊籍華人文學中的詩詞書寫
瓊籍華人作家的作品,還常常具有一系列具有原鄉意向的書寫符號,包括中國的傳統詩詞歌賦、風景名勝、歷史典故、名人逸事等,標志著對漢文化的望鄉。
何乃建先生的《稻花香里說豐年》是以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第二句為題,點出農人與自然,工業文明與傳統農業之間的互動,融抒情、言志、描述于一爐對水稻做出深情的禮贊,體現了詩人飽滿的想象力和豐富的知識。對于自然環境的描寫,作者多以比喻、對比和比擬的積極修辭手法;對于內心的感慨,則用一問一答、反問、引用、排比等手法。它雖是散文,卻滲入詩歌的形式,形成互文的特點。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東南亞華人文學中瓊籍身份的探究,我們可以看到瓊籍人在東南亞華人文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文學作品表達了自己的身份認同、文化傳承以及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瓊籍人的身份不僅源于他們的家族傳統,也是他們在東南亞社會定位和融合的標志。他們的文學作品豐富多樣,涉及各個領域,從詩歌、小說到散文和戲劇,都展現出瓊籍人獨特的思想和情感。
參考文獻:
[1]王春煜,龐業明.星洲三人行[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7.
[2]馬峰.瓊籍馬華女作家李憶莙論[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0(06):41-48.
[3]扈彩霞,翟莉.美國華裔文學視域下華人的文化心理嬗變及其歷史成因[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05):81-84.
[4]劉征.華人到處有花蹤[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5]蔡夢虹.東南亞華文媒體與華文文學的互動研究[J].新聞傳播,2023(19):21-23.
作者簡介:
關德福(1976-),男,甘肅靖遠人,海口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華人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