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文旅產業的互動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在這一背景下,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具備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文章從文旅融合角度出發,探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變革、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旨在分析博物館如何拓展教育受眾、創新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整合教育資源、創新文創產品和建設人才隊伍。方法:采用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法,論述文旅融合如何影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并提出具體的改進策略。采用比較分析法和實證研究法,深入探討幾所典型博物館在教育和旅游融合方面的實踐。結果:文旅融合程度的加深顯著拓展了博物館受眾,促進了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和互動性。然而,博物館仍面臨著教育與商業目標沖突、教育資源整合不足、文創產品開發困境及專業人才缺乏等挑戰。結論:為了充分發揮和持續拓展教育功能,博物館應采取革新教育理念、驅動高質量文創產品開發和打造線上線下交融的教育與旅游體驗等策略。博物館應適應時代要求,強化教育功能,合理融合文旅資源,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為文化傳承與創新作出貢獻。
關鍵詞:博物館;文旅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3
0 引言
隨著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文旅產業的互動融合發展讓旅游業在經濟功能之外,彰顯更多的文化和社會功能,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1]。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博物館不僅是保存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的場地,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文化與旅游的橋梁,在展示歷史人文之美、自然科技成果等方面,具有其他場館和機構難以企及的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逐漸成為大眾休閑的重要選擇,這為博物館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如何在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環境中,探索博物館運營模式的創新途徑并強化其教育功能,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博物館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文旅融合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影響
1.1 擴展教育受眾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22年8月正式公布的博物館新定義中提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2]。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讓博物館的角色發生改變,從單一專項性展示場所演變為一個融合教育、休閑與娛樂功能的多元化文化空間。這一變化使博物館的受眾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不僅面向學者、學生、專業領域的研究者等群體,還向更廣泛的游客群體開放。這使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也意味著博物館在教育受眾的選擇上更具多樣性和包容性,需要針對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和興趣的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1.2 創新教育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文旅融合為博物館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博物館打破傳統的導覽、講解等方式的局限性,結合旅游元素,推出了創新性和互動性強的教育活動。博物館通過引入VR(虛擬現實)、MR(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為游客創造更生動、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例如,故宮博物院利用VR全景技術呈現了三維立體的古代宮殿。游客通過頭戴式顯示器,能夠身臨其境地暢游故宮的各個角落,不僅能夠全方位欣賞美景,還能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蘇州博物館采用類似的智能導覽系統,通過全景圖進行虛擬場景的相互關聯。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瀏覽習慣進行空間漫游[3],獲得沉浸式觀展體驗。創新的教育方式使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更加生動有趣,不僅提高了游客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還有效促進了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1.3 豐富教育內容
文旅融合豐富了博物館的教育內容。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博物館在保持原有歷史文化內容的基礎上,積極融入當地特色文化、民間藝術等元素,形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根據館內展品展項以動物標本為主的特點,結合生物學領域的學科核心概念與跨學科概念[4],設計了親子互動、多線路可選的“野孩子主題參觀路線”項目。這些內容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多主動式學習選擇,還有助于推動文化交流和融合發展。
2 文旅融合對博物館提出的挑戰
2.1 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博物館作為跨學科、跨領域的一種文化闡釋,融合了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當代藝術等多領域的知識,構筑了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展示空間。我國多數博物館承載著公益使命,甚至眾多場館實現了對公眾免費開放,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然而,從本質上來看,旅游活動更傾向于一種追求經濟效益的現代服務,這與博物館所堅守的核心價值存在顯著差異。在此背景下,博物館面臨著兩項緊迫的課題:如何在保持社會屬性的同時,激發新的活力,以適應多元化的時代需求;如何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要求博物館采取科學合理的運營策略,找到平衡點,既要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又要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
2.2 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資源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展品資源、研究成果、教育項目、圖像資料、音視頻素材等。然而,這些資源往往分散在各個部門和項目中,缺乏有效整合利用。這不僅限制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也造成了資源浪費。隨著教育受眾的擴展和教育內容的豐富,博物館面臨著如何有效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的挑戰。如何科學分類、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這些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其教育功能,以滿足不同游客的學習需求,是博物館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提升教育質量,是博物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持續發展的關鍵。
2.3 文創產品研發面臨困境
開發文創產品,須在堅守博物館文化內涵的同時,兼顧時代性、地區性、多元化與完整性。然而,當前一些博物館在文創產品開發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所推出的文創產品沒有充分體現文化特色,陷入低水平模仿、缺乏創新的窘境。這些產品或簡單復制館藏文物,或與普通旅游商品無異,沒有深入挖掘與解構博物館文化,難以真正展現博物館的文化底蘊。此外,產品質量不盡如人意,也進一步削弱了游客的購買意愿。究其原因還是博物館技術發展水平不高,難以將其文化特色與文創產品有效結合,從而限制了產品創新性與吸引力的提升。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離不開科技的支持,要扭轉目前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水平不高的局面,就要加大科研力度,使其“活”起來,使我國文創產品更加豐富[5]。基于此,博物館應增強文旅融合意識,積極探索新的開發模式,以提升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
2.4 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的迫切性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形式變革、多維度挑戰以及職能與業務的重構。傳統的職能設置已難以適應這一時代潮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的運行效率與發展潛力。很多博物館僅積極履行文化旅游職能,并未認識到專業化分工的重要性,缺乏專門的旅游管理機構進行精細化運營,缺少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深耕博物館產品的研發與設計,更未設立專業的營銷機構來推廣自身文化產品。隨著博物館領域的專業化分工日趨精細,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高度專業化的特點。特別是在博物館教育工作中,這一需求顯得尤為迫切。當前,博物館教育領域專業人才相對匱乏,具備跨學科背景與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這種人才短缺的現狀,直接導致博物館在教育內容策劃、活動組織等多個層面缺乏專業的指導與創新的思路,嚴重影響了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既是提升博物館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也是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3 優化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策略
3.1 教育理念革新:實現教育功能最大化
博物館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須革新理念,而博物館工作人員只有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教育功能不僅是博物館的社會職能,也是博物館的基本屬性。從本質上來說,博物館的所有活動都具有教育意義,屬于一種教育行為。博物館可以利用自身的空間和資源,通過展覽、講解、影像、教育活動、研學活動、科學表演等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刺激參觀者的學習意愿,從而達到深化認知的教育目的。因此,博物館要根據自身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教育功能,以觀眾為核心,加強自身建設,既要滿足文旅融合的需求,又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博物館是保存和記錄歷史文化和自然瑰寶的重要場所,也是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陣地。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回溯教育本質,引發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拓展科學邏輯思維、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成為新時代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主導方向。博物館既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能通過多種途徑、技術靈活落實各種教育理念的實踐者。
對于博物館教育,一是要注重知識傳導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指面向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所關注的信息存在差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參觀者進行畫像分析,構建針對各年齡層次的話術體系和分類化的參觀路線,以進一步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從而增強用戶黏性。
二是要注重內容傳導的準確性。無論是展板內容、現場講解、參觀互動,還是影視傳播,觀眾對博物館的印象即學術性強、信息準確。對于博物館而言,基于這種社會信任,更需要嚴格把關所有內容,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隨著博物館熱的興起,在各展區、展廳也掀起了一股講解熱潮。中國國家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天文館等重要科普場館,都曾發布公告,原則上禁止社會人士在展廳講解。各類導游講解、私人講解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漏洞百出,博物館如果不加強正向監管,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
三是要認識到培養人才的緊迫性。優秀的人才不僅關系到博物館自身發展,也關系到博物館的教育事業發展。博物館應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招募和培養機制,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引進等方式,吸引更多專業人士投身于博物館教育事業。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實踐指導,提升員工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為博物館開展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博物館應優化人才結構,引進更多具有跨學科背景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還可以與高校、研究機構等合作,實現人才和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為自身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文旅融合驅動:開發高質量的文創產品
展覽和文創是博物館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化產品,也是文旅融合的表現。展覽作為重要的服務項目,策展能力與水準是衡量博物館運作能力的重要指標。游客在游覽時通常注重文化特征和區域特征,更偏向于瀏覽風格輕松、重點明確的展示區。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主要是以博物館資源為依托,通過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環節來實現價值的各類文化產品[6]。
文創產品只有銷售出去,才能真正實現價值,由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以及南京博物院牽頭創建的博蘇堂,就是比較成功的例子。因此,博物館要轉變研發思路,從市場需求和公眾審美出發,深入挖掘館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科技手段,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同時,博物館應加強與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交流,引進外部資源和創意力量,共同推動文創產品創新發展。
3.3 線上線下交融:打造新穎的教育與旅游體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成為社會各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寶庫,正積極擁抱這一變革,借助互聯網技術打造線上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推動智慧型博物館全面建設。不僅涵蓋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各個環節,還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綜合、全面的歷史文化交流平臺。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博物館暫時關閉,全國各大博物館積極運用網絡技術建設在線博物館,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在線展覽。據國家文物局統計,疫情期間,全國博物館陸續推出了2000余個在線展覽項目,博物館的文化與人文關懷通過互聯網得到了廣泛傳播。
為進一步強化教育功能,博物館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如數字孿生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教育體驗,同時構建線上教育資源庫和學習平臺,提供便捷高效的學習服務。此外,博物館還要關注游客反饋,靈活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并建立完善的教育質量評估機制。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正與社會熱點、時代變遷緊密結合,通過策劃主題展覽、利用新媒體平臺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這種線上線下的交融,不僅能夠為游客帶來新穎的教育與旅游體驗,也能夠有效提升博物館的整體影響力和文化傳播效果。
4 結語
文旅融合給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博物館要積極適應變化、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為文化傳承與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翠蓉,張廣海.新時代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互動融合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12.
[2] 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定義[EB/OL].(2022-8-24)[2022-11-18].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3] 胡依娜.基于全景視角下的博物館導覽沉浸式體驗設計研究:以蘇州博物館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3(2):63-66.
[4] 朱瑩,張曉楠.針對親子家庭的博物館自助導覽活動策劃與實踐:以上海自然博物館“野孩子主題參觀路線”項目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2(6):35-48.
[5] 李滌非.淺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館教育工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6):133-135.
[6] 單霽翔.博物館市場營銷是一把“雙刃劍”[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4):6-19.
作者簡介:葉曉青 (1983—),女,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科普教育、科普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