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環境音樂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結合可提升城市藝術品質和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發展,為城市進步和市民福祉作出貢獻。環境音樂選取與創作往往被忽視,缺乏專業性、藝術性,因此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的跨學科研究亟待開展。文章旨在為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有效結合提供參考策略,并引發學界與業界對跨學科研究的關注。方法:環境音樂設計尚屬新興研究領域,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文章通過探索系列有效策略,論述環境音樂設計在提升城市景觀價值方面的重要作用。結果:環境音樂與人的情緒、人流速度、記憶加工等方面有密切關系,并與人腦認知加工有必然聯系,因此有針對性的環境音樂設計能引導人們的行為認知。注重文化融合與創新,挖掘本地音樂文化,結合景觀空間特性,輔助其他感官體驗,積極發揮環境音樂的教育功能、社交功能等,可實現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的有效結合。結論:環境音樂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力手段。
關鍵詞:環境音樂;城市景觀設計;跨學科
中圖分類號:J60-05;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3
環境音樂是一個跨學科領域,涉及音樂學、心理學、聲學、建筑學、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環境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 環境音樂研究現狀
環境音樂研究包括音樂與情緒的關系研究、音樂與空間的關系研究、音樂對行為的影響研究、環境音樂的聲學特性研究、環境音樂的心理學研究、環境音樂的跨文化研究,以及環境音樂的未來發展研究等。
音樂的情感效應源于其內在的結構要素,如音高、節奏和和聲,這些因素能夠與聽眾的個人經驗產生共鳴,從而引發特定的情感反應。卡羅爾·庫斯蘭[1](2001)的音樂情感理論明確指出了音樂結構特征對情緒產生的直接影響。王帥帥、李穎等[2](2020)基于腦電信號探討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對學習記憶的影響,特別是基于腦電信號溯源分析的方法,為研究音樂對學習記憶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數據支持,這表明音樂可以作用于大腦的認知加工過程,對深入理解音樂如何影響大腦的認知加工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凱拉瑞斯、肯特[3](1993年)發現,快節奏音樂可加快顧客在商店中的購物速度,慢節奏音樂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這一發現為商業環境音樂設計提供了現實指導。由此可見,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工具。
環境音樂跨學科研究,引發了人們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否會有不同的音樂感知和反應的關注。漢·杰森等[4]在2014年的研究中,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環境音樂的偏好和反應,結果發現文化差異對音樂感知具有顯著影響。這一發現對全球化時代的環境音樂設計具有實踐意義,也提示了環境音樂的設計與推廣應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
此外,音樂與空間的關系在環境音樂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貝利尼[5](1971)研究了音樂與空間設計之間的聯系,認為音樂能夠改變人們對空間的感知,進而影響空間的氛圍與功能。
總之,環境音樂研究跨越多個學科,旨在深入理解環境音樂的作用和價值,以期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未來,環境音樂研究可探討在特定環境中的應用和對特定人群的影響,如醫院、學校、公共交通等。
2 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跨學科研究的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景觀設計在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形象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環境音樂作為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對營造城市氛圍、增強市民幸福感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將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有效結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體藝術品質,而且能為市民和游客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
各地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建造了許多網紅打卡點,這些城市景觀如果能夠有機應用環境音樂必將為游客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鑒于環境音樂對人的情緒、行為等的影響,可將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結合,深入挖掘和展現城市的文化內涵,使環境音樂成為文化傳承和展示的載體,提升城市的整體藝術品質,從而推動城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實現城市環境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
3 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有效結合的策略
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相結合,能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城市空間,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松身心,保持愉悅的心情。為了更有效地將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相結合,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以指導實踐。
3.1 文化融合與創新
環境音樂跨文化研究成果表明,在選取和創作環境音樂時,須深入挖掘并尊重當地文化特色,將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風格融為一體,進而創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本地藝術家對本土文化具有天然的敏感度和深刻的理解,他們熟知本地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傳統樂器及音樂風格,能在作品中巧妙融入這些元素,使環境音樂不僅作為背景音樂,更成為講述地方故事的聲音畫卷。例如,運用地方特色樂器的獨特音色,或將方言吟唱融入現代編曲,彰顯音樂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內涵。鼓勵本地藝術家參與環境音樂創作,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有助于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居民對公共空間的歸屬感。當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由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旋律時,他們不僅會感到親切與自豪,而且會在無形中增強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
3.2 空間特性分析
城市空間的聲學特性對環境音樂設計至關重要。聲學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空間的特性,如回聲、混響時間和聲音擴散,這些特性決定了音樂的聽覺效果。因此,設計師需要根據各類空間的聲學特性量身定制音樂,確保音樂與空間和諧共融。例如,商業區環境音樂需要促進消費和優化顧客的購物體驗。節奏快、音量適中的音樂能激發購物熱情,同時避免不適。更重要的是,設計師需要根據活動性質和人流密度調整音樂類型,利用智能技術,根據時間、天氣、人流密度等因素動態調整音樂的類型和音量,以適應不同的環境需求。
3.3 注重環境音樂的多感官體驗
環境音樂的多感官體驗作為一種創新設計方法,整合了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元素,為人們帶來了沉浸式的音樂體驗,能極大地增強人們對音樂及周圍環境的感知。例如,在音樂噴泉中,水花和燈光隨音樂節奏及強度而變化,達成視覺與聽覺的和諧統一。這種同步效應不僅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還能增強音樂的情感表達力,使人們在觀賞和聆聽過程中產生深層情感共鳴。還可通過地面振動傳遞音樂節奏或通過溫度變化模擬音樂情感氛圍,使人們更直接地感受到音樂的物理特性。這種觸覺體驗可提升人們對音樂空間的感知能力。此外,還可借助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打造虛擬音樂體驗空間,如虛擬音樂會、音樂博物館等。
總之,通過多感官體驗設計,環境音樂從被動的聽覺享受轉變為主動的、參與性的感官探索,必將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全新的藝術體驗方式,使音樂與環境、技術與人文緊密結合。
3.4 發揮環境音樂的社交功能
精心挑選和設計音樂,能在公園和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中營造友好、包容的氛圍,激發市民開展社交互動。在音樂選擇上,須兼顧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層次人群的喜好,以實現多元化的交流。要以環境音樂為紐帶,定期舉辦公共音樂會、節日慶典等活動,既吸引市民參與,又增強社區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此外,要設置互動式音樂裝置,如感應式音樂臺階或觸摸式音樂墻,激發市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進彼此的互動與交流。音樂互動設備的風格具有隨機性,可以長期保持新鮮感,從而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同時,可結合現代科技,如讓市民在社交媒體平臺分享和討論喜愛的音樂,促進線上線下社交互動。在設計環境音樂時,須確保其對所有群體,包括殘疾人和老年人等具有可接近性和包容性,營造友好的音樂空間。
3.5 發揮環境音樂的教育功能
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環境音樂的教育功能呈現出多維度與深層次的特點,既豐富了城市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公眾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通過精心設計公共空間音樂系統,環境音樂得以傳承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如具有歷史意義的紅色音樂,不僅增強了市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為外來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歷史的機會。在紀念性場所或重要歷史節點播放紅色音樂,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傳承革命精神,這亦是情感教育與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手段。
環境音樂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傳播,為市民提供了欣賞藝術的機會,能夠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與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城市可借助環境音樂舉辦各類教育活動,如戶外音樂會、公共講座等,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互動學習與體驗音樂的平臺。這些活動能夠提升社區的凝聚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通過共享音樂體驗相互理解與尊重。環境音樂建設亦能激發創意思維,通過音樂噴泉、互動音樂裝置等創新形式,鼓勵市民探索音樂與環境的互動,這也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環境音樂的教育功能全面且深遠,具有文化傳承、藝術普及、情感教育、社會融合、創意啟發、跨學科學習和審美培養等多方面的益處,對構建富有文化底蘊、和諧美麗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3.6 遵守法規與標準
在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建設相結合的過程中,制定并遵循相應的法規與標準至關重要,這能確保音樂播放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對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首先,構建一套完善的法規體系,規定音樂播放的時間、音量、內容和頻率,以防止對周邊居民和環境帶來噪聲污染和干擾。這些法規應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特性,如居民區、商業區和工業區,以及不同時段的聲學需求。其次,制定指導環境音樂設計與實施的規范,包括音樂選擇、音質要求以及播放設備的技術指標。這些規范應確保音樂作品的多樣性和藝術性,同時滿足公眾安全和健康的要求。此外,要鼓勵使用高品質的音響設備,以提供清晰且不失真的音樂播放效果。
擬定法規與標準應鼓勵公眾參與,如公開征求意見、舉行聽證會等,使市民能夠參與環境音樂的選擇和管理。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市民滿意度,還能增強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同時,法規應對環境音樂的版權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保護音樂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激勵更多原創音樂作品的創作。針對環境音樂的維護和管理,也應制定相應規定,確保音樂播放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3.7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環境音樂的長期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將之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并加大資源投入力度,持續進行建設與維護。這意味著環境音樂并非一次性項目,而是一項需要定期評估與更新的持續性工作。因此,構建環境音樂評估與反饋機制至關重要,涵蓋音樂播放效果的定期評估,以及公眾意見收集,以優化其效果。
須綜合考慮法規標準、商業模式、技術應用和文化價值等,通過前瞻性規劃,使環境音樂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持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
在環境音樂建設中,還可進一步探索商業模式開發,通過廣告、贊助或其他商業合作方式籌集資金,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例如,與當地企業合作,在特定時段播放廣告音樂,或舉辦音樂節和文化活動,以吸引贊助商和游客。
4 結語
環境音樂與城市景觀設計緊密結合,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可行路徑。環境音樂亦可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總之,將環境音樂作為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的手段,既能夠提升城市吸引力,又可以促進旅游、餐飲和零售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參考文獻:
[1] 卡羅爾·庫斯蘭.音樂與情感:理論與研究[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315-342.
[2] 王帥帥,李穎,李繼鵬,等.基于皮層腦網絡的背景音樂對空間認知工作記憶影響的實驗研究[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20(8):587-595.
[3] 凱拉瑞斯,肯特.對音樂在節奏、音調和協和性方面變化引起的反應的探索性調查[J].消費者心理學雜志,1993(4):401-414.
[4] 漢·杰森.跨音樂文化感知與偏好[J].音樂科學,2014(5):127-148.
[5] 貝利尼.節奏的奇特[J].心理學報,1971(2):288-304.
作者簡介:張宇 (1980—),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