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青少年美育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青少年美育的重要場所,公共文化場館應關注青少年美育需求的變化,不斷創新服務,以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文章分析青少年美育需求在公共文化場館服務中的具體體現,評價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現狀,以及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的優劣勢,并提出相應的服務創新策略。方法:首先,通過界定青少年美育需求的內涵與構成要素,分析其社會變遷與發展趨勢,并進一步探究這些需求在公共文化場館服務中的具體體現。其次,評估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現狀,并指出其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的優劣勢。最后,基于青少年美育需求提出一系列服務創新策略。結果:文章揭示了青少年美育需求的重要性和多樣性,以及公共文化場館滿足這些需求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通過實施提出的創新策略,公共文化場館可以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促進其全面發展。結論:基于青少年美育需求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創新是提升場館服務質量和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的關鍵。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公共文化場館可以在青少年美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青少年美育事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美育;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創新;現代科技手段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9-0-03
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青少年不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體魄,還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養,這些都和美育密不可分。基層公共文化場館的社會藝術教育是在美育的指引下注重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是提高青少年藝術修養和審美素養的途徑之一[1]。
1 青少年美育需求在公共文化場館服務中的具體體現
青少年美育需求是指青少年對藝術與文化的需求,它是基于對藝術、文化和美的認知與追求而產生的需求。青少年美育需求的構成要素包括藝術教育需求、文化體驗需求和社會交往需求。
到公共文化場館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學習,不僅是對歷史、文化或藝術溯源尋蹤的過程,還是發現美、感受美、接受美育的過程。公共文化資源在審美教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
公共文化場館可以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展示活動來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例如,舉辦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類展覽,讓青少年有機會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同時,可以舉辦藝術品鑒講座,開辦藝術工作坊等,讓青少年親身參與其中,深入了解藝術背后的故事和藝術創作的技巧,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公共文化場館可以開設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課程,滿足青少年的學習和探索需求。例如,開設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領域的課程,讓青少年學習各種藝術形式的基本技能和知識。
公共文化場館可以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出針對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項目。例如,與學校合作舉辦藝術展覽,為學校提供藝術教育資源,并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與社區合作舉辦藝術節、演出活動等,為青少年提供參與藝術表演和文化交流的機會,豐富他們的藝術體驗,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
公共文化場館還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提供個性化的美育服務。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計不同的展覽和活動,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和興趣愛好。同時,可以提供專門的導覽服務和講解服務,讓青少年獲得更深入的參觀體驗和更專業的藝術解讀。
2 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現狀及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的優劣勢
2.1 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現狀
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現狀顯示,在滿足不同年齡段、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美育需求時,服務差異化至關重要。學前至大學階段,服務內容逐漸由感官啟蒙過渡到專業教育。針對低齡群體,場館設計強調互動性展覽以促進感官體驗式審美教育;隨著青少年的成長,服務重點轉向知識性的講座研討,旨在深化其對各類藝術的理解;而對于大學生群體,則提倡與學術機構聯合開展專業藝術培訓,以滿足其提高專業素養及發展個人藝術特長的需求。
我國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美育需求因歷史文化積淀、地理環境特色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展現出顯著差異。例如,華北地區的青少年更關注傳統文化藝術,江南地區的青少年喜好具有水鄉特色的藝術表達,西北地區的青少年對反映本地風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濃厚興趣,西南地區的青少年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而傾向于多元藝術形式。同時,不同民族的獨特習俗使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喜愛特定的藝術類型,如西藏青少年喜愛藏族舞蹈,新疆青少年喜愛維吾爾族繪畫等。
2.2 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的優劣勢
公共文化場館是進行青少年美育的重要場所,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具有一系列優勢。首先,設施設備完善。公共文化場館的場地、空間和設備完善,能開展多樣化的美育活動。例如,可以在畫室開設藝術繪畫課程,可以在音樂廳開設音樂培訓班,可以在劇院開展戲劇表演等。這些設施設備的存在,為青少年提供美育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其次,人力資源充足。公共文化場館通常聘請專業的美育教師和藝術家擔任教師或指導員,其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專業的美育服務。這些教師和指導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藝術經驗,能夠有效引導青少年進行美育學習和實踐。最后,能實現資源整合。公共文化場館通常與美術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等專業機構合作,共享資源,豐富美育內容。通過資源整合,公共文化場館能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的美育體驗,提高其藝術修養。
然而,公共文化場館在滿足青少年美育需求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勢。首先,師資力量不足。雖然公共文化場館聘請了專業的美育教師和藝術家,但師資力量相對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可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指導和服務。其次,場地資源不足。公共文化場館通常由政府出資興建,場地資源有限。場館面積和使用時間受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這可能導致某些學生無法在合適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美育學習和實踐。最后,活動策劃存在不足。由于美育活動的多樣性和個性化,公共文化場館可能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特殊需求,這會限制美育深入發展。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場景營造應順勢而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審美情趣,增強民眾審美自信與文化自信[3]。
3 基于青少年美育需求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創新策略
3.1 結合青少年美育需求,創新服務內容
第一,豐富展覽內容。公共文化場館應根據青少年的美育需求豐富展覽內容,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同時,可以邀請知名藝術家參展,讓青少年在接觸優秀作品的同時,得到藝術家的指導和啟發。第二,拓展演出形式。除了傳統的藝術演出形式,公共文化場館還可以嘗試結合新的科技手段,創造出更加豐富多樣的演出方式。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或者利用互動性強的演出形式,讓觀眾參與演出,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第三,建立互動交流平臺。為了促進青少年的美育交流和學習,公共文化場館應當建立互動交流平臺,為青少年提供與其他青少年和藝術家交流的機會。還可以組織專業講座、座談會等活動,讓青少年有機會與專業人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得更多的藝術知識。第四,開設藝術教育課程。為了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公共文化場館可以開設藝術教育課程,包括繪畫、音樂、舞蹈等。這些課程應由專業的藝術教師執教,并通過實踐活動讓青少年有機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第五,加強宣傳推廣。為了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公共文化場館的服務內容創新,公共文化場館需要加強宣傳推廣。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發文、校園宣講、媒體報道等方式,向廣大青少年傳遞信息,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公共文化場館的美育活動。
3.2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與教育理念,創新服務方式
基于青少年美育需求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創新,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與教育理念,采用互動性強、寓教于樂的方式。首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引入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為青少年提供全新的體驗,增強其參與感。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各種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打造虛擬場景,讓青少年沉浸式體驗藝術的魅力。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將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相結合,為青少年創造更具互動性和創造性的體驗,激發其美育興趣。其次,結合教育理念,設計互動性強的服務方式。例如,利用智能互動展覽設備,通過觸摸屏、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讓青少年與展覽內容互動,了解藝術品背后的故事和藝術創作過程。可設置互動游戲和趣味問答等活動提高參與度,增強學習效果。應搭建網絡互動平臺,讓青少年參觀后可以繼續討論和交流,促進自身的學習和成長。最后,設計寓教于樂的服務方式,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文化場館中設置藝術體驗區,讓青少年親自參與藝術創作,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同時,可以組織藝術展示和演出活動,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和創意,增強自信心和自我表達能力。
3.3 構建以青少年為主體參與的美育活動模式,創新服務對象參與機制
為了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公共文化場館需要創新服務對象參與機制,構建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美育活動模式,以提升其美育素養。首先,設立專門的青少年美育活動場所。公共文化場館可以設置專門的青少年區域,提供多種藝術設施與設備,如繪畫室、雕塑室、音樂廳等,供青少年進行美育活動實踐。這樣一來,青少年可以在專屬的空間中專注并盡情享受美育活動。其次,開展多樣化的美育活動項目。公共文化場館應該結合青少年的興趣和需求,開展多樣化的美育活動項目,如繪畫比賽、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讓青少年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參與。再次,引入互動性和創造性的美育活動形式。為了激發青少年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公共文化場館應該引入互動性和創造性的美育活動形式。例如,可以組織美術作品展覽,讓青少年欣賞彼此的作品;可以組織音樂會和舞蹈演出,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可以開設工作坊,讓青少年動手實踐,創作藝術作品。最后,建立青少年美育交流平臺。為了促進青少年的交流和學習,公共文化場館可以建立青少年美育交流平臺。通過舉辦研討會、論壇、講座等,青少年可以獲得與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同時,可以通過開設藝術課程和活動,讓青少年結識同樣對美育感興趣的朋友,共同進步和成長。
3.4 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合作與聯動機制
為了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公共文化場館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與學校、家庭、社區多方合作的聯動機制。首先,與學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與學校合作可以使公共文化場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需求,開展針對性的美育活動。可以與學校開設聯合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如合作開展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程,讓學生在校內和校外都能獲得美育體驗和展開學習。其次,與家庭合作。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藝術的地方,家長的支持和參與對孩子的美育非常重要。公共文化場館可以通過舉辦親子活動、開設家庭工作坊等形式,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美育活動,加強親子交流和互動。公共文化場館也可以提供家庭美育指導,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美育的重要性,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最后,與社區合作。社區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場所,與社區建立合作機制,可以更好地推廣美育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美育素養。可以通過在社區舉辦藝術展覽、演出等形式,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并提供相關的美育培訓和指導,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美育的魅力。
4 結語
青少年美育需求的變化對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青少年美育需求的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思考和探索。公共文化場館應關注青少年美育需求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結合現代科技手段與教育理念,創新服務內容與服務方式,構建以青少年為主體參與的美育活動模式,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合作與聯動機制,以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的美育需求,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豐富多彩、充滿創意的美育環境,同時為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養的青少年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軼群.淺議基層公共文化場館社會藝術教育職能在青少年美育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23(21):1-3.
[2] 李莉,陸原.當代大學生如何運用公共文化資源接受審美教育:以南京地區博物館為例[J].美與時代,2018(6):51-53.
[3] 楊文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場景營造與審美自信[J].文化產業,2024(6):100-102.
作者簡介:鮑紅瓊 (1990—),女,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