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有些問題看似是夫妻間的,根源可能出在雙方原生家庭。經常回自己家、伴侶家探探親,才能知己知彼,好好處理沖突,好好愛。
從一見鐘情到閃婚,我和老公沒見過彼此的父母,也沒征求他們的意見,因為我們都覺得婚姻是兩個人的事,自己覺得合適最重要。然而,結婚沒多久,我倆就干了好幾次架。起因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具體是什么也不記得了,但核心問題都一樣:我覺得全是他的錯,他必須道歉;他堅持公平公正,是誰的錯誰就道歉。我倆誰也不肯讓步,家里整日烏煙瘴氣。
難道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注定不幸福嗎?又一次爭吵后,我脫口而出:“要么你道歉,要么我們離婚!”然后氣鼓鼓地回了娘家。可是,娘家也非太平之地。推開門,迎接我的是一片狼藉。我媽正在和我爸干架,她眼淚汪汪地喊著:“老趙,今天你必須跟我道歉,否則咱們就離婚!”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這話不是我剛和老公吵架時說的嗎?
突然,兒時的記憶向我襲來。爸媽一輩子都在吵架,每次我媽都會要求我爸道歉,否則就以離婚要挾。那時我就發誓,絕不能成為我媽那樣的女人,可如今……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轉身從娘家離開。爸媽專注吵架,沒人理我。而且我也沒打算去勸架,反正每次都是我媽贏。
見我回來,老公立刻轉怒為喜。我知道,他正打算和以前一樣違心地向我道歉。我立刻制止了他:“這件事是我不對?!币娢揖尤恢鲃拥狼福瞎查g呆住了。我便把回家看到的和自己思考的全盤托出。他若有所思地點頭,然后問道:“那你說,我現在這樣是不是也跟我爸媽有關系啊?”
為了尋找答案,我倆專門請假回了趟老公的老家。經過一段時間和家人相處,加上老公對過往的回憶和反思,答案很快浮出了水面。老公有個妹妹,每次兄妹倆有矛盾,重女輕男的公婆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哥哥道歉。他覺得不公平,堅持要分出個對錯。這種堅持沒少讓老公碰釘子,先是工作,后是婚姻。
意外的娘家探親和主動的婆家探親讓我看清了自己,也理解了老公。我們并非要故意傷害對方,而是我不自覺地復制了我媽的模式,他習慣性地重復了兒時和父母的互動模式。后來,我和老公開始有意識地覺察自己,也提醒對方。漸漸地,我開始主動說對不起,他也不再那么執著于對錯。
這只是婚姻生活的一個縮影。每個人都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未必都是如此直接地呈現,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也并非全是不良影響。所以,我和老公約定要常回家“探探親”??梢愿骰馗骷腋髡腋鲖?,也可以到對方父母家小住,還可以兩家人一起聚聚。認清自己,了解對方,知己知彼才能多理解。結婚三年多,探親幾十次,我竟感覺第一次這么了解自己,也愈發愛上了老公的真實模樣。
專家點評
這對夫妻的故事非常典型。乍一看,他們的婚姻狀況百出,是因為妻子有點兒作,丈夫有點兒軸。休了“探親假”后才發現,妻子像極了自己的母親,丈夫則是把自己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復制到了夫妻關系中。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是經驗主義的動物,關于男人應該如何、女人應該怎樣、伴侶要如何相處等認知,大多來自我們和父母的相處經驗,以及對父母婚姻的觀察經驗。
這個過程發生得自然且隱蔽,我們很難覺察個中問題,誤以為父母的關系模板就是婚姻的全部樣貌,我們的經驗就是生活的全部真相。我們會不自覺地像父母那樣說話、思考,最終讓自己和伴侶的關系復制了父母那樣的相處模式。
如果一直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我們就會一直重復父母的模式、童年的創傷,當下的婚姻很難獲得新生。這時候,“探親假”就顯得尤為必要。這里的“探親”,其實是去探索我們和原生家庭(即親人)的深層關系,以及父母對我們的深度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習用成年人的眼光,審視父母的性格和他們的關系模式,觀察父母與我們和周圍人的互動方式,進而以成年人的心智重新看待過去的生活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有些自以為是真理的結論可能是存在偏差的,比如“吵架后一定要男人先認錯”“只有追求公平才能證明我是被愛的”。
看到問題所在,也就有了修正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我們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注入新的更有建設性的經驗,才能走出經驗的桎梏,愛上真實的彼此,收獲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