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葛志華畢業于同一所中學,參加了四十三年前的同一場高考,并被不同的院校錄取,成為所謂“天之驕子”。這種成長性與共同性在彼此稚嫩的心靈刻下了清晰的痕跡。大學畢業以后,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從事不同的工作,他入職黨政機關,我則從事文化工作。雖然彼此見面機會不多,但卻心心相印,見面時相談甚歡,干事時則一拍即合。有了智能手機以后,微信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聯系更為頻繁,葛志華的人設也日漸清晰與完整起來。
在我的心目中,葛志華是“三農”理論的研究者,在現代化與“三農”、農民發展理論、合作制、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研究等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常常是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在學術界有一定的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葛志華又是“三農”工作操盤手,在鄉鎮、縣區、機關部門等多個崗位從事“三農”工作,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實事,處理了一件又一件難事,常常是亮點紛呈、事半功倍,在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到上級會議介紹經驗,給同行作業務講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務實與務虛的統一,既是他的鮮明特色,又裝點著他的“三農夢”。誠如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保育鈞在為他的第二本書《國運之本》作序時所說,“在作者身上,工作與治學不僅沒有矛盾與沖突,而且起到了相得益彰與相互促進的作用”。
與一般人相比,葛志華無疑是幸運的。作為20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人,能夠受到從小學到研究生階段完整的國民教育,并于1988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的確是不多的。參加工作幾十年以來,其工作崗位多次變化,但都與“三農”工作息息相關,的確也是少見的。專業與職業交織、愛好與工作重疊,這種巧合使他比一般官員更有方向感,比普通學者更加務實。
葛志華生長在農村,其父是農村基層干部,從合作化一直干到改革開放,差不多長達半個世紀。其父文化水平不高,但農村工作與群眾工作經驗異常豐富,大事小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所負責的生產大隊(行政村)一直處于所在公社(鄉)的先進行列。其母是勤勞樸實的農民,識字不多識事不少,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能化解子女的心結。從小的耳濡目染就成為 “三農夢”的源頭。他的處女作《走向二十一世紀的村干部》,用“眼睛一睜,忙到熄燈”“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來形容村干部,很大程度上就來自對父親近距離的觀察。
參加工作幾十年來,先后在農村中學、市委組織部、通州區興仁鎮黨委、港閘區委、海門市委、市供銷合作總社、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等單位工作。盡管這些單位地位不同、職責不一,但都與“三農”工作密不可分,都含有“三農”工作元素。正是借助這份機緣,葛志華與“三農”結下不解之緣。
在農村中學工作期間,作為高三畢業班老師,為農村培養了一批才俊。
在市委組織部工作期間,作為辦公室副主任,具體負責文字工作與調研工作,編輯《南通組織工作》(內刊),時常隨領導到農村調查研究,發揮參謀助手作用,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干部隊伍建設獻計獻策;作為黨員電化教育中心主任,他聯合相關單位,組織拍攝了十二集電視片《走向太陽》,用藝術的形式展現新時期包括農村黨員在內的一批優秀黨員的光輝形象。中央組織部電教中心專門發文,將這部電視片列為“三講”教育輔助教材;作為市委組織員辦公室主任,他恪盡職守,把好“入口關”,疏通“出口關”,扎實推進農村黨員隊伍建設,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政治保證。
在通州區興仁鎮工作期間,作為掛職的黨委副書記,主要任務是熟悉“三農”工作,協助抓好鄉鎮工業。他天天與農民打交道,結識了一批農民朋友,協助處理鄉鎮企業市場拓展、計劃生育等棘手問題。掛職時間雖不長,卻補了“三門”干部之短,積累“三農”工作經驗,增進了與農民的感情。
在原南通市港閘區工作期間,作為區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他主抓“三農”工作與宣傳工作,聯系服務業發展,為推進城市化,為發展城郊型農業、農業結構調整出力流汗。
在海門市工作期間,作為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他圍繞全市工作大局,主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體組織實施“民富村美班子強”行動,綜合運用加減乘除法推進“三農”工作。
在市供銷合作總社工作期間,作為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全系統干部職工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大力發展合作經濟,有效增強了內生活力、合作經濟實力與為農服務能力,推動供銷合作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以后,葛志華又調到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工作,繼續為農業執法檢查、地方農業立法、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鼓與呼……
葛志華的“三農夢”,既是一以貫之的,又是與時俱進的,經歷了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膚淺到深刻、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特點,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五個度”:
認識上有高度。誠如葛志華在《我與“三農”的不解之緣》一文中所述:“‘三農問題既有重要性,又有緊迫性;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緊迫的現實問題”。就重要性而言,“三農”既是了解中華文明的源頭,又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現實問題之一。就緊迫性而言,“三農”問題既是現代化的“難中之難”,又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做好“三農”工作,實質上就是補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
工作上有深度。鄉鎮、縣區、機關部門的“三農”工作角度與側重點各異,但目的性相同,那就是補現代化的短板,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四化同步”。但“三農”問題之復雜、牽涉的領域之廣泛、糾結歷史之煩瑣,都是其他領域所罕見的。淺嘗輒止做不好工作,更得不到實效。葛志華從事“三農”工作,既仰望天空,更腳踏實地,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善于從調查研究入手,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的基礎上,認真抓好上下結合、創新、典型引路、檢查落實等環節的工作,既有方向感又有實效性。在供銷合作社工作期間,他應邀到京西賓館參加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文件的起草與討論,又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抓好落實,形成了合作強農、龍頭帶領、服務惠農、培訓育農、金融助農、流通活農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使南通市供銷合作社一躍成為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的排頭兵。他還到中南海參加了全國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座談會,并作了經驗介紹。
推進上有力度。在推進“三農”工作中,葛志華注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的驅動作用、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實現同頻共振。在推進“三農”工作中,他既有一般號召,又有具體指導,既抓典型,又促平衡,并把工作業績與單位排名、干部使用、評先評優、職級職務晉升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效果上有亮度。不管在哪個崗位,也不論時間長短,葛志華的“三農”工作都有亮點。這種亮點既體現在各種榮譽上,如代表單位三次到人民大會堂領獎,到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全省組織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到中央組織部業務工作會議、市政府服務業大會上發言。他個人也因此榮獲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兩度榮膺“中國合作經濟年度人物”稱號。這種亮點又體現在處理了一件又一件難事、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上,如在供銷合作社工作期間,先后聯合相關市場主體征地2000多畝,引進投資30多億元,為當地提供了上萬個就業崗位,得到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白立忱的點贊。這種亮點還體現在他的“三農”體會文章上。《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新農村建設“新”在哪里》《以合作制高質量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賦能》《農村工作的加減乘除》等文章,引起讀者廣泛共鳴。這些文章既是“三農”工作經驗總結,又是工作成果的具體體現。
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度。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陸學藝在為他的第四本書《從田園詩到狂想曲》作序時說,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葛志華“三農夢”的一大特色。在葛志華身上,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是統一融合的。“三農”工作為他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源頭之水與獨特視角;而“三農”理論研究又使他的“三農”工作更有方向感和實效性。正因為如此,保育均在為他的《虛實之間》作序時認為葛志華“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
近日,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一書,就是理論與實踐融合度又一例證,更把他的“三農夢”推到了新的高度。全書用30多萬字的篇幅,緊扣現代化與農民這一主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理論工具,立足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這一宏大歷史敘事背景,全面梳理了“農民的前世與今生”,掃描了“大國小農”的生存狀態,描述了滯留在現代化途中的農民境況,闡述了現代化與農民的內在關聯,評述了發達國家農民轉型的經驗教訓,研判了農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農民轉型發展的路線圖。該書既是“三農”理論研究成果的結晶,又是“三農”工作實踐成果的升華。全書主題明晰、立論嚴謹、分析透徹,實現了歷史厚度、理論高度與比較研究寬度的有機統一。誠如著名學者、中央黨校副校長龔維斌在該書序言中所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為了回應讀者的關心,葛志華又發表了《十年磨一劍——寫在〈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之際》一文,該文在詳細介紹了寫作緣由、寫作過程與主要觀點后表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我國農民一定能實現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的脫胎換骨、從身份農民到職業農民的鳳凰涅槃。
該書一面世就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研究員苑鵬發表了書評《現代化道路下的農民轉型之路探析——讀〈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有感》。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孔祥智發表了書評。南通大學二級教授臧乃康發表了書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敘事——讀葛志華先生〈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有感》書評。《新華日報》發表了汪松明教授的書評《現代化究竟要化什么》。《江海晚報》發表了朱一卉先生的《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學術力量——〈從傳統小農到新型農民〉訪談錄》。南通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二級教授宋捷發表了書評《葛志華的“三農”研究及其他》。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徐沐玥發表了書評《由H、孟德拉斯的成名作想到的》。這些書評從不同側面闡述了該書學術意義與實踐價值,分析了該書的特色與主要觀點,為讀者更好地閱讀與理解該書提供了有益參考。
在我看來,該書除了上述書評所述的價值外,其文字也很有特色,既沒有一般理論書籍的枯燥乏味,也沒有中藥鋪式的八股氣息,而是用流暢的筆調,把枯燥的學問講得形象生動,把高升的理論說得深入淺出,把復雜的問題解得簡單明了。
葛志華已在“三農”戰線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形成了他特有的色彩斑斕的“三農夢”。雖已年屆花甲,他仍以矯健的步伐繼續行走在圓夢路上……
作者簡介:
顧耀東,詩人作家、影視制片人,系江蘇紫微星影文化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