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

2024-06-18 12:01:30葉遄朱藝琦楊萌萌洪燕真
林業經濟 2024年2期

葉遄 朱藝琦 楊萌萌 洪燕真

摘要:林業是綠色發展的主體,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文章在構建指標體系測度中國各省份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和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基于2012—2022年中國26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并以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為門檻變量,構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的非線性面板回歸模型。研究發現:(1)2012—2022年,中國各省份的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有正向促進作用,提升1個單位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推進系數為0.1300。(2)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通過了單一門檻檢驗,表明林業綠色發展會因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差異而呈現階段性特征。(3)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整體表現為東部地區大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資源型區域的影響效應大于非資源型地區。文章探討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構建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林業綠色發展”的分析框架,豐富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作用機理。基于研究結論和討論,提出持續構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加快林業綠色技術轉化、因地制宜構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等政策啟示。

關鍵詞: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綠色發展;面板門檻模型;五螺旋理論

中圖分類號:F326.2; S718.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338X(2024)2-027-2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農戶行為響應視角下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研究:基于框架田野實驗和追蹤調查的實證”(72073029),福建省創新戰略研究項目“福建省林業高質量發展超越路徑研究”(2021R0030),福建省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福建省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路徑研究”(FJ2021Z014)。

The impact of forest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reshold effect model

YE Chuan1,2, ZHU Yiqi2,3, YANG Mengmeng2,3, HONG Yanzheng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2. Research Center for Collective Forestry Reform and Development,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Fuzhou 350002; 3.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Abstract:Forestry is the mainstay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a core for promot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easure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i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ed the impact of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by using panel data from 26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2. Additionally, it constructed a nonlinear panel regression model between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with forestr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1)From 2012 to 2022,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i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showed an upward trend.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positively promoted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and an increase in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by one unit resulted in a coefficient of 0.1300 for promoting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2)Forestr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d passed the single threshold test, indicating that the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exhibited staged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ifferences in forestr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3)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was great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greater in resource-based regions than in non-resource-based region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act of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establish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forestr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and enriched the mechanism of how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enabled forestry gree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is paper proposed policy implications such as continuously building a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ry green technology, and adap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constructing 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fore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green development;panel threshold model;five helix theory

1引言

2024年開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并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林業作為中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和公益性事業,在新時代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推動林業綠色發展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然而,要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建立全新的創新環境和生態體系。當前,林業創新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技術研發和推廣中的不透明性、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等問題,傳統的創新范式已經不能為林業綠色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在這一背景下,創新生態系統的興起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重要機遇。因此,建立一個適應林業綠色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創新生態系統指在一定區域內,各創新主體在創新環境的影響下,基于共同目標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羅光強等,2023)。在創新生態系統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農業領域的創新生態系統逐漸壯大。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于2012年提出構建新型農業創新生態系統以迎接新挑戰。澳大利亞通過構建兼具動態、成長和可持續為一體的農業創新生態系統成功推動了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周娜等,2021)。這表明創新生態系統已經成為主流發達國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然趨勢。

林業作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農業創新系統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又在關鍵領域體現出鮮明的獨特性。兩者都肩負著推動生態系統創新與發展、實現可持續進步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使命。總體而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與農業創新生態系統相類似,指的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各林業創新主體在特定的創新環境下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互,從而實現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并將其應用推廣到林業生產的全過程(孟劍鋒等,2022)。中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業肩負著特殊而重要的歷史使命。但受到科技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等因素的制約(韓婧華等,2015),林業發展存在明顯失衡。同時,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目標使得創新生態系統成為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對于林業綠色發展而言,建立一個適應其特殊需求的創新生態系統,將有助于提升林業創新能力,克服當前面臨的瓶頸制約,從而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林業綠色發展是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作為國家宏觀創新生態系統的中觀延伸,研究其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有助于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鑒于此,本文以2012—2022年中國26個省份為研究對象,一是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概念進行界定,進而從理論層面分析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作用關系;二是將林業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門檻變量,利用面板門檻模型分析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非線性關系;三是從經濟發展水平、森林資源豐富程度的角度出發,探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影響效應的區域異質性。

本文的邊際學術貢獻在于:第一,在理論上,區別于已有研究主要分析創新生態系統或創新要素對宏觀層面綠色發展的影響,通過探討中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拓展和豐富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和林業綠色發展的理論研究。第二,在方法上,區別于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創新生態系統或創新要素與綠色發展的線性關系,通過分析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門檻效應,探究不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的臨界點估值,揭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內在機制。第三,在視角上,區別于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短時間范圍內的縱向比較,基于長時間維度的面板數據,比較中國不同區域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差異,為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

2文獻回顧與評述

創新生態系統研究源于生態系統理論研究。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商業生態系統初見雛形,在此基礎上,隨著不斷地演化和發展逐漸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當前,創新生態系統逐步成為一種嶄新的創新范式。其層次結構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即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企業創新生態系統(趙放等,2014)。其中,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作為中觀層面創新生態系統之一,對林業創新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孟建峰等,2022)。

第一,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進展。Moore(1999)最早將生態思想與商業系統相融合,并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概念;Ander(2006)最早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創新生態系統是指將公司內各產品通過協作安排的方式組成一個連貫的、面向客戶的解決方案;Walrave等(2018)、Granstrand等(2020)分別將創新生態系統定義為存在互補性資源或能力的相互依賴主體的價值共創以及主體、行為、制度等要素的演化集合。在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上,Etzkowitz等(2000)將螺旋理論引入創新研究領域,首次提出由政府、企業和高校三類種群構成的三螺旋創新生態系統;Carayannis等(2006)提出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公眾四類創新種群的四螺旋創新生態系統,進一步突破三螺旋系統的模式單一和耦合能力不足的局限。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Carayannis等(2010)引入自然環境,提出五螺旋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更強調創新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旨在推動經濟可持續和綠色發展。

第二,創新生態系統的測度與評價梳理。在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研究方面,Serrano等(2007)與Benitez等(2020)的研究均發現,創新主體間形成的合作創新網絡是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從具體構建要素來看,曾國屏等(2013)從研究、開發、應用三大群落來進行創新生態型系統的細分;Lancker等(2016)則主要從創新主體、創新過程、主體間的網絡與生態制度探討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從組織形式來看,Gawer等(2014)、Liu等(2018)、Megnigbeto(2018)、孫聰等(2019)分別以創新平臺、政府、大學、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核心。從對具體產業的測度與評價方面來看,譚勁松等(2021)從新生、擴展、提升和成熟四個階段來測度中國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商亮等(2021)在對區域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演進進行測度時主要考慮系統成長規模、系統成長能力和系統成長環境三個方面;呂一博等(2015)在對移動通訊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基于創新的階段性特征來探索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成長基因。除此以外,孫冰等(2016)從多層次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框架的空間維度特征出發,將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劃分為技術保護期、市場選擇期以及競爭擴散期,并進行測度評價。在測算方法選擇上,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一類是綜合評價法,蔡紅(2022)從5個維度20個指標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權重和得分;程躍(2021)運用組合賦權TOPSIS模型和二次加權算法評價國家自創區創新生態系統發展水平并進行差異分析。另一類是耗散結構評價法,王展昭等(2021)使用Brusselator模型構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耗散結構判定模型進行判定;楊力等(2023)使用“全局熵—突變級數”評價模型刻畫系統的演化過程。綜上所述,學者們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創新生態系統展開測度與評價。

第三,林業綠色發展的概念及重要性梳理。林業綠色發展是把綠色經濟引入林業發展的全過程中,是綠色經濟理論在林業部門的應用。學者們對于林業綠色發展的概念厘定標準不一。徐萌等(2015)認為,林業綠色發展是一種森林資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要求包括林木的培育和種植、木材采伐、運輸和加工制造等各方面都節約資源能源,并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駱素琴(2016)認為,林業綠色經濟發展是通過利用綠色技術實現源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生產的過程中盡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保證產業內與產業外生態環境的健康性,以促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一種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平衡的健康發展模式。學者們對林業綠色發展的論斷除了定性分析之外,大多數也都以量化的形式予以驗證。譚少鵬(2022)通過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運用非角度、非徑向的SBM模型和GML指數對2002—2020年中國30個省域林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測算;溫賽賽等(2022)基于2008—2018年的統計數據,運用變異系數法測度分析中國林業綠色發展的指數和變動趨勢。

第四,創新生態系統與綠色發展關系梳理。在宏觀層面,孫艷(2024)基于理論分析指出,創新生態系統在促進歐盟經濟增長和就業、提高歐洲企業國際競爭力、挖掘歐盟研發創新潛力等方面成效顯著,為服務歐盟實現綠色和數字雙轉型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并通過提升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發揮作用;李炳軍等(2023)基于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框架實證研究發現,創新生態系統顯著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在中觀層面特定行業的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劉文超等(2021)以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為例分析認為,農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各創新主體發揮各自的異質性,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多元主體間價值共創和協同共生,能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毛世平等(2019)研究發現,區域農業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是推動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孟建峰等(2022)指出,農業創新生態系統“政府、生態鏈、主體、環境和要素”協同創新五位一體的構建策略,能有效實現農業全產業價值鏈條增加科技附加值。此外,學者們還基于全國(羅光強等,2023)、黃河流域城市區域(張峰等,2023)、長三角地區(王震等,2023)等不同區域層面的數據,進一步實證研究特定行業創新生態系統的驅動作用,認為創新生態系統的促進作用在不同行業均有體現。研究結果表明,創新生態系統對于綠色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關于創新生態系統對綠色發展影響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但通過對文獻的進一步梳理,發現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針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多從宏觀國家層面或中觀農業、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入手,但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的林業研究成果較少。二是對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作用及機理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不論是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還是林業綠色發展的實踐成果,都離不開創新對綠色發展這一影響的前提條件,但是目前關于該問題的研究有限。三是已有研究主要選擇定性或運用截面數據來驗證創新生態系統對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運用長時間面板數據的研究相對欠缺。鑒于此,本文有針對性地深入研究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機制和效果。基于動態視角,選取2012—2022年連續11年的面板數據,從中觀層面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入手,在理論上構建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與林業綠色發展的非線性效應模型,明確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門檻作用,從而進一步豐富創新生態系統對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

3理論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

基于五螺旋理論,結合中國林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建立面板Tobit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分析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及作用機理。

3.1理論分析框架

創新生態系統由創新系統演化而來。從生物學層面而言,創新生態系統范式主要包括多樣性共生、開放式協同和自組織演化三種主要特征(Adner,2006)。與創新系統相比,創新生態系統更側重于系統各要素之間、系統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動態聯系(譚勁松等,2021)。

3.1.1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效應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結合林業產業資源基礎薄弱(包烏蘭托亞等,2022)、林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羅賢宇等,2022)、林業創新水平不強(貝淑華等,2023)等問題,從資源配置、利益主體均衡、激勵約束和互動協同四個視角厘清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影響林業綠色發展的作用機理。

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的基石,但當前中國的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不足,木材安全問題凸顯。在創新生態系統中,政府和企業是主要的資源配置推動者。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引導森林資源和林業創新資源的流動,激發森林經營者進行營造林和林業創新,而涉林企業則在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有效利用林業創新資源,推動林業科技創新,促進林業創新資源的流通。

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中利益主體的均衡起到關鍵作用。一般而言,林區面臨財政約束,往往會通過政策創新來解決社會問題。然而,采用這種方法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包括落后林區經濟發展核心目標與政策創新的矛盾、林業經營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地方政策的保守性等。在創新生態系統中,各主體要素通過實施包括林業供需機制、林業競爭合作機制和林業內部治理機制等均衡作用機制,使林業發展保持動態均衡狀態(Kolloch et al., 2017)。例如,通過林長制和林地占補平衡機制,有助于提升林業基層治理水平、緩解林地供需矛盾,確保林業健康穩定發展。

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過程中外部性的激勵約束起到引導作用。林業綠色發展存在明顯的外部性,包括林業生態效益和林業創新。不同利益主體參與林業創新的目標常常不一致,而林業創新既帶來收益也伴隨著風險。在理性經濟人假設下,通過對林業創新參與主體在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方面實施合理的激勵約束措施,有助于增強林業綠色發展中各創新主體的合作緊密性和創新活力。這些激勵約束的形式包括政策制定、利益分配比例調整和森林生態系統權力地位配置,例如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激勵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

創新生態系統促進林業綠色發展中利益主體與環境的互動協同。由于林業經營周期長且不確定性強,中國林業相對于北歐等林業強國而言,產業化程度較低,導致林產品定價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影響了林業經濟效益。在創新生態系統中,各主體要素間的關系基于自愿互惠和優勢互補原則,存在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合作共贏的愿望。例如,在林業綠色發展過程中,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的互動協同機制,促進林業科技創新,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林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通過市場開拓和供應鏈管理優化價格和成本結構,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益。據此,提出假設H1。

H1: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有正向影響,即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會促進林業綠色發展。

3.1.2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門檻效應分析

門檻效應的關鍵在于考察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發生顯著性變化,即當門檻變量數值高于或低于某一臨界值時,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是否發生變化。本文主要研究在不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差異影響。

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被視為影響林業綠色發展的一個關鍵門檻。首先,通過林業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能從生產源頭上減少對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損害(于璐瑤等,2023),呈現帕累托改進的性質,進而影響林業綠色發展進程(Acemoglu et al., 2012)。其次,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注重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與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羅光強等,2023)。通過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能夠推動林業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減少環境污染和森林資源消耗,推動林業綠色發展。再次,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是實現林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途徑,在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中需要涉林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等各創新主體協同合作,推動林業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種跨界合作有助于打破傳統技術創新的壁壘,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林業綠色發展策略。最后,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還能夠激發創新生態系統的活力和潛力,通過推動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可以吸引更多的創新資源和人才,形成更加完善的創新網絡,進一步推動林業綠色發展(栗志慧等,2024)。

具體而言,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較低時,意味著林業綠色技術的不成熟或不完善。在此情況下,林業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可能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不確定性,從成本收益比的角度出發,使得森林經營者或涉林企業在采用新技術時存在顧慮。此外,不成熟的技術也可能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問題,進一步限制了林業綠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從而難以形成有效的林業綠色發展動力(許漢友等,2023)。由于缺乏經濟效益驅動,涉林企業或森林經營者研發應用林業綠色技術、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弱。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并跨過技術門檻后,能有效增強林業綠色技術的技術創新效應和技術領導效應。通過不斷的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涉林主體可以開發出更加先進、高效的林業綠色技術,從而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技術領導優勢不僅有助于涉林企業自身的發展,還能加快整體的林業綠色發展進程,引領整個行業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于憲榮,2023)。這將充分調動涉林企業或森林經營者研發與應用林業綠色技術的積極性,激勵其增加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投資,從而增強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據此,提出假設H2。

H2: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促進效果會受到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門檻作用的影響。

3.1.3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異質性分析

上述假設分析表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然而,這些論斷基于區域同質性假設提出,未充分考慮中國因幅員遼闊而可能存在的區域異質性。受地區差異的影響,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情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都存在顯著差異。據此,提出假設H3。

H3: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具有異質性。

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中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通常情況下,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方,由于其林業綠色發展相對滯后,林業綠色技術水平較低,市場規模較小。一旦該地區進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提升林業綠色技術水平后,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將會帶來更大的邊際效應,反而能促進該地區的林業綠色發展(周磊等,2022)。據此,提出假設H3a。

H3a: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具有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異質性。

在森林資源豐富程度方面,中國森林資源的分布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且分布并不均勻。森林資源作為林業綠色發展的基礎,其豐富程度差異會直接導致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各主體要素的競爭優勢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林業綠色發展步調不一致(Chuan,2002)。例如,森林資源豐富的區域擁有更多的自然資本和生物多樣性,為林業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試驗田和更豐富的基因庫,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和整合這些資源,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相反,在森林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可能面臨更多的限制和挑戰。據此,提出假設H3b。

H3b: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具有基于森林資源豐富程度的異質性。

3.2研究方法

首先,借鑒五螺旋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進行選擇,利用熵值法對中國26個省份2012—2022年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進行測算;其次,從森林碳匯和林業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衡量林業綠色發展水平;最后,建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影響的面板Tobit模型,引入門檻變量,構建門檻效應模型,研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影響關系。

3.2.1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測度

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是農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衍生,且二者又同屬中觀創新生態系統。在學理邏輯上,其一,林業和農業的創新生態系統都是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構建,都強調系統中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共同推動創新活動的發展(王丹等,2021)。其二,林業和農業創新生態系統都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能不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吸納新的創新元素,保持創新活力(韓偉等,2023)。其三,林業和農業創新生態系統都強調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周娜等,2021)。然而,在主要側重點上,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更側重于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關注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王兆君等,2009),而農業創新生態系統則更側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以及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郭君等,2013)。在關聯性上,林業和農業具有資源互補性,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Kriese et al., 2021)。例如,農業系統提供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資源,經過處理后,能成為林業生物質能源和肥料的重要來源。同時,林業系統提供的木材、果實等資源也可以用于農業生產和加工。這種資源共享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還為林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林業和農業具有技術交叉性,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連接和合作,可以促進兩個領域間的技術交流融合,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劉艷迪等,2022)。例如,農業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可以為林業提供新的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和智能管理手段,提高林業生產效率和生態效益。同時,林業領域的生態修復、森林經營等技術也可以為農業提供生態屏障和綠色發展空間。這種技術創新層面的關聯性有助于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林業和農業具有市場互通性,通過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可以促進林業和農業之間的產業鏈融合和市場拓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耿選珍,2015)。例如,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經濟形式的開發,能增加消費者對林產品的關注度,提高林業產業市場競爭力。同時,農業領域的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也可為林業提供借鑒和參考,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市場化進程。

因此,在參考已有選用四螺旋理論測度農業等中觀創新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林業、林業創新及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特點,選擇包含自然環境維度的五螺旋生態系統理論構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指標體系。鑒于該體系包含多個指標,而各指標對綜合測算指數的影響程度不同,為了克服這一問題,參考王寶義等(2018)、黃志剛等(2021)的研究經驗,本文采用熵值法進行權重分配。熵值法的基本原理是將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計算各指標的權重,最終通過權重加權求和得到總分。

五螺旋理論包含五個關鍵要素,即研發創新子螺旋、政策驅動子螺旋、產業運營子螺旋、社會參與子螺旋和自然環境子螺旋。具體而言,林業研發創新在整個林業發展過程中充當著知識資源的生產者角色。一方面,眾多包括高校在內的林業科研機構,通過資金和人力的投入進行研發創新,產出豐富的知識和技術,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基于知識溢出和創業理論,林業企業通過有效轉化科研機構的技術溢出,成功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從而在綠色競爭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董姍等,2023)。因此,選取當年林草科技投入額作為考察林業研發創新情況的指標。

林業政策驅動在林業發展中充當知識資源宏觀調控者的角色。考慮到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政府通過積極發揮“看不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借助法律、財政、政治等手段,以財政補貼和政策引導為支持,致力于營造良好的綠色創新環境(吳菲菲等,2020)。其主要手段之一為環境規制。在不同環境規制強度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可能呈現差異。當環境規制強度較低時,涉林企業往往采取與其他行業相似的策略,主要關注末端治理,并在考慮成本收益的原則下,可能產生“擠出效應”,最終導致相關企業逐漸向環境規制較低的地區轉移。然而,當環境規制強度較高時,由于末端治理成本的不斷上升,涉林企業受到壓力時會進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采用更環保、更具創新性的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能夠抵減前期的林業創新成本,另一方面隨著林業綠色創新成果的轉化,更能夠帶來凈收益。因此,參考林麗梅等(2022)的研究,本文選擇林業環境規制水平作為衡量林業政策驅動情況的指標。

林業產業運營充當知識資源的采用和再生產者的角色。按照投入產出原則,林業企業通過投入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創新驅動和市場導向的前提下,更傾向于走綠色發展道路。同時,企業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最終承載者,各科研機構通過與企業合作,將創新技術成功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在這個過程中,綠色創新龍頭企業不僅會對其他企業形成競爭壓制,甚至可能形成暫時性的壟斷,當然也會面臨其他企業的模仿壓力。這種相互競爭的局面會推動林業產業的綠色化發展(高楊等,2022)。因此,選擇當年林草實際投資完成額作為觀察林業產業運營情況的指標。

林業社會參與在知識資源的運用和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競爭市場中,消費者的需求能夠有效引導林業企業朝著綠色創新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林業企業通過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生產經營循環,進行消費者綠色價值創新。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自身綠色工藝創新能力,完善綠色創新市場用戶信息,同時也能夠借此機會獲取更多的收益(蔡晶晶等,2020)。除此之外,公眾通過社會輿論的發聲為政府提供綠色創新政策反饋也是社會參與的一種方式。例如,公民環保意識的規范壓力能夠有效補充環境規制措施,而公民對新興環保科技的需求也能顯著推動綠色創新市場的活躍(趙向華,2016)。因此,選擇當年科技館參觀人數作為衡量林業社會參與情況的指標。

自然環境是林業綠色生產的基礎和根本來源。所有林業綠色創新的產出都建立在對自然資本的投入上。為了實現創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持續升級,必須基于自然環境的挑戰和激勵進行環境改善,從而引發正向的自發性綠色創新(葉娟惠等,2022)。因此,選擇當年森林覆蓋率作為考察自然環境情況的指標。變量選取說明如表1所示。

3.2.2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測度

林業綠色發展是林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表現形式,也是林業現代化的原動力和重要推動力(劉珉等,2022)。在中國經濟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的過程中,林業綠色發展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王婧等,2020)。一方面,林業綠色發展勢必伴隨著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林業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優化,這將減少森林資源的使用頻率,有利于增加森林資源的存量,進一步強化森林的碳匯功能。在該過程中,社會對林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更加傾向于以森林旅游和森林康養為主的生態型消費,也有助于減少森林資源的消耗,促進生態保護。另一方面,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也是林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森林碳匯為例,其通過將森林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拓寬了森林經營者的收入來源,成為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林業碳匯市場的不斷發展,森林經營者對林業的關注和投入將持續增加。大規模的林木種植不僅能夠為木材加工業等行業提供豐富的原材料,還能帶動整個林業產業發展,繁榮林業經濟。

此外,林業產業發展與森林碳匯還存在耦合關系,這種耦合關系又可分為積極耦合和消極耦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張穎等,2022)。積極耦合表示二者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發展狀態;而消極耦合則表示二者間相互制約,從而導致各系統功能的實現出現障礙。

從積極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可持續管理和合理開發的前提下,林業產業的興盛有助于增加森林中的木材儲量(楊玉盛等,2015),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長期存儲在森林中,對環境產生積極作用。同時,林業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水平,包括氣候調節和水源保護等,促使二氧化碳得以更長時間儲存,形成更有效的碳匯。此外,林業產業發展能促進林業技術創新,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整體效率,有助于更好地保護碳匯(侯方淼等,2023a)。另一方面,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經營,能有效避免過度伐木和不合理開發,保持森林碳匯功能(蔣昌華等,2004)。隨著碳市場興起,通過將森林碳匯納入市場機制,林業產業可以通過參與碳交易市場等方式獲得碳排放權或其他經濟激勵,推動林業綠色發展(張穎等,2019)。與此同時,借助森林碳匯功能,發展生態旅游和森林生態產品,在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能進一步保護碳匯(韓哲英等,2007)。

從消極的角度而言,一方面,過度的林業產業發展會損害森林碳匯能力(范水生等,2023)。例如,為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以及生產木材、紙漿等木質林產品,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森林采伐。這不僅會減少森林面積,還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導致森林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林業產業發展中可能存在管理不當和技術落后等問題,也會對森林碳匯產生消極影響。缺乏有效的森林管理和保護措施,如濫砍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都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降低其碳匯功能。此外,缺乏先進的林業技術和設備,也會導致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森林碳匯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會損害森林碳匯(馬曉哲等,2015),包括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土壤侵蝕、水源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造成的碳匯損失和因森林與農業用地、建設用地轉換而破壞原有森林碳匯結構造成的碳儲存量減少(韓驥等,2016)。

綜上所述,選取林業產業發展和森林碳匯的耦合協調值來表征林業綠色發展。具體而言,關于林業產業發展,林業產業總值是林業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體現(王崇紅等,2019),選取林業產業總值考察林業經濟發展水平。關于森林碳匯的計算,參考薛龍飛等(2018)的研究,通過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對生物量進行宏觀估算的蓄積量擴展法進行碳匯計算,其主要內在邏輯是利用特定換算系數來實現生物量與碳質量之間的恒定轉換,求得森林總碳匯量。此外,由于該方法具有國際通用的系數標準,因而計算簡單且適用性強。計算方法如式(1)所示。

式(1)中,C表示森林總碳匯量,V表示森林蓄積量,δ表示蓄積擴大系數,ρ表示容積密度,γ表示含碳率,α表示林下植被碳轉換系數,β表示林地碳轉換系數;其中α、β、γ、δ、ρ參照薛龍飛(2018)等的相關研究,定義α= 0.195,β= 1.244,γ= 0.50,δ= 1.90,ρ= 0.50。

3.2.3門檻變量

目前,中國各地區的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深入研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是否能夠促使各區域實現更高效、更迅速的林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林業綠色技術創新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空間溢出效應具有重要影響,其水平的提升能夠提高林業在發展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產品質量,有助于優化資源利用效率,解決林業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危機,推動林業朝著更綠色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推動了新設備和新技術在林業產業中的應用,減少了林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提高了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和節能性,為林業經濟發展帶來更高的邊際效益。以智慧林業為例,通過先進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森林經營者能夠詳細了解森林資源的生長狀況和分布情況,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精細管理和優化配置(侯方淼等,2023b)。在要素投入比例不變的情況下,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還能提高林業資本和勞動投入的邊際生產率。另一方面,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通過成果轉化,能夠推動高附加值和競爭力的新型林產品的開發。例如,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林業綠色技術創新可以加速生物降解型包裝材料、環保型木地板等綠色環保產品的研發和轉化,滿足了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同時提升了林業企業的競爭力,符合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本文以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作為門檻變量。參考李煜華等(2023)的研究,選取林業專利值來表示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而林業專利包括申請數和授權數兩部分,林業專利申請數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對林業綠色技術的重視程度,并不實際代表林業綠色技術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選取當年林業專利公開數來表征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

3.2.4模型設定

以林業綠色發展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作為解釋變量。由于在測度林業綠色發展水平時用森林碳匯和林業產業發展的耦合值表征,其數值位于0到1之間,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會導致參數估計值有偏和非一致性,因此對于受限被解釋變量,本文首先構建林業綠色發展面板Tobit模型,如式(2)所示。

式(2)中,Yit表示i省份在t年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xit表示i省份在t年的林業綠色發展水平,Control表示控制變量;α0表示截距項,α1表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影響效應,αm表示控制變量的影響效應;λi表示固定效應,δ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控制變量:除本文所選取的解釋變量外,中國林業綠色發展水平還受其他因素影響,結合已有研究,參考曹蘭芳等(2012)、葉娟惠等(2022)、貝淑華等(2023)對林業綠色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綜合選取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市場化程度、林業工資水平、城鎮化水平5個對林業綠色發展影響較為顯著的指標作為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是對社會經濟現象在不同時期規模或水平的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林業綠色發展的整體帶動效應越強。該指標使用各省份當年地區人均產值來表征。地方政府對林業的重視程度是指政府通過各類扶持政策、補貼政策等來促進林業發展的程度。不同地區政府對林業經濟的支持程度差異較大,一些地區可能通過提供更多補貼或貸款優惠等方式積極支持林業經濟發展,而另一些地區可能受制于資源匱乏和財政壓力,對林業經濟的支持相對較少。該指標使用地區林業總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表征,該比值越高,說明地方政府對林業的重視程度越高,更會加大對林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傾斜。市場化程度高低主要體現在市場交易成本、市場價格機制和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林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和交易成本,提升林業產業效益和競爭力,進而促進林業綠色發展。該指標使用中國各省份當年市場化指數來表征。林業工資水平對林業行業的勞動力供給有重要影響。較高的工資水平有助于吸引更多相關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進入林業行業。這有助于推動地方林業技術創新,提高林業效率,進而推動林業綠色發展。該指標使用年末林業系統單位在崗職工年均工資來表征。城鎮化水平使用當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衡量。城鎮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地區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林業產業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的產生,因此也可能促進林業綠色發展。

面板門檻效應模型作為分析經濟參數是否發生結構突變的計量模型,可以驗證中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并計算得出影響林業綠色發展的門檻值。不同區域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可能存在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不同地區的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只有在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可能促進林業創新成果轉化,強化林業知識增值效應。因此,為進一步揭示不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中國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差異,本文將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設定為門檻變量,在式(1)基礎上構建面板門檻模型。林業綠色發展面板門檻模型如式(3)所示。

式(3)中,I( )?表示門檻模型的示性函數,若括號內為真,則為1,反之則為0;q表示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φn表示待檢驗的門檻值,χ0表示常數項系數,χ1、χ2、???、χn、χn + 1、χm表示不同門檻值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系數。

4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26個省份作為研究對象,考慮數據可獲得性,選取2012—2022年數據進行分析,在對所選變量進行解釋說明的基礎上,將變量分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控制變量和門檻變量,并對主要變量進行基本的描述性統計,以增加研究的科學性。

4.1數據來源

本文被解釋變量林業綠色發展的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解釋變量林業研發創新、林業政策驅動、林業產業運營、林業社會參與、自然環境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門檻變量林業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市場化程度、林業工資水平、城鎮化水平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其中市場化指數數據來源于中國市場化指數數據庫和樊綱市場化指數庫。關于研究樣本數量的選擇,我國共有34個省份,考慮到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省這些省份獨特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情況等因素,為保證數據的嚴謹性,因而剔除北京、上海、重慶、天津、香港、澳門、臺灣7個研究樣本,同時由于西藏自治區部分數據缺失嚴重,也予以剔除,最后選取26個省份2012—2022年連續11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數據來源。

4.2描述性統計

本文測算2012—2022年26個省份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和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并收集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市場化程度、林業工資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相關數據。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2012—2022年中國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和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呈穩步增長趨勢,但標準差較大,內部差異較大。例如2022年福建、廣東等東部省份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均為0.67,而同期山西、青海、寧夏等中西部省份僅為0.25、0.13、0.13,差距較為明顯。2022年黑龍江、廣東的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為2.86、2.67,而同期寧夏、青海僅為0.58、0.21,差距更為明顯。這表明中國各地區林業綠色發展和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兩級分化現象嚴重。

控制變量方面,2012—2022年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林業工資水平、城鎮化水平呈現較大差異,兩級分化嚴重,標準差較大,兩級差異明顯。而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均值呈緩慢下降趨勢,標準差較小,表明數據穩健,不同年份、不同區域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中國各地對林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具體而言,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城鎮化水平情況符合中國實際情況。關于林業工資水平,東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如青海、寧夏等西部省份的工資水平普遍高于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區,甚至高于福建、江蘇等東部省份。一方面,這可能與西部生態工程的建設有關,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草原和沙漠,進行植樹造林是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由于生態工程的重要性,對于種樹工人的需求相對較高;供需關系也促使工資水平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相較于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可能相對滯后,產業結構也可能存在差異。在西部地區,林業可能是當地重要產業之一,因此,為了吸引勞動力,提高林業工資水平可能是一種策略。門檻變量方面,2012—2022年中國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標準差差異也較大,兩級差距也就較為明顯,東部地區依次大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這與東部地區良好的經濟基礎、較高的人才聚集和知識溢出等因素緊密相關。

4.3典型事實分析

除了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等進行常規的描述性統計,本文還基于核密度圖可視化呈現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和林業綠色發展的地區差異,基于散點圖初步探索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的正面關系。

4.3.1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東部地區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優于中西部地區

為更好呈現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分布特征。通過核密度圖來進行可視化分析,了解變量的密度分布、異常值等情況,如圖1和圖2所示。

通過圖1可知,2012—2022年中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綜合值水平主要集中在1.50以下,表明各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通過圖2可知,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林業綠色發展峰值不斷向右平移,總體上看,東部地區高于中西部地區,表明東部地區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優于中西部地區。然而東部地區的峰值呈下降趨勢,而中西部地區的峰值則呈上升趨勢,這也表明中西部地區林業綠色發展的潛力高于東部地區。

4.3.2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呈現同方向變動關系

從常規的描述性統計中發現,2012—2022年中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和林業綠色發展呈現共同增長的態勢。因此,通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和林業綠色發展的散點圖進一步探尋二者的關聯關系,如圖3所示。通過圖3向右上方傾斜的擬合值曲線表明,總體上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越好的地區,林業綠色發展水平越高,初步判斷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存在正面效應。

5經驗性結果

基于本文研究假設與變量的選擇,在對上述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的前提下,主要討論五項內容。一是驗證數據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二是運用面板Tobit模型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如何影響林業綠色發展進行基準回歸分析,初步探究二者間的影響關系;三是基于面板門檻模型進行門檻效應檢驗和門檻回歸分析,以探究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林業綠色技術創新及林業綠色發展三者之間的作用機理;四是進行異質性回歸分析;五是進行穩健性檢驗。

5.1共線性檢驗

在使用面板Tobit模型和面板門檻模型實證分析之前,要先考慮變量之間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否則可能導致線性模型回歸出現偽回歸,得到有偏的估計結果。因此本文采用方差膨脹因子檢驗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結果如表3所示。

方差膨脹因子檢驗的核心思想是比較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時的方差與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時的方差之比。具體可分為觀察容忍度和其方差膨脹系數,一般而言,方差膨脹系數越大,其共線性越嚴重。當方差膨脹系數處于0~10之間時,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當方差膨脹系數處于10~100之間時,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當方差膨脹系數大于100時,變量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當存在個別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大于10時,只要平均方差膨脹系數小于5,也可認為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問題。由表3的共線性檢驗結果可知,變量之間的方差膨脹系數均小于5,且平均方差膨脹系數也小于5,表明本文選取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此外,從表3的容忍度可知,各控制變量和自變量的容忍度都大于0.20,也由此可知,各控制變量之間、各控制變量和自變量之間不存在精確相關關系或高度相關關系,不會導致模型估計失真或難以估計準確,可以進行后續檢驗。

5.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為了檢驗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對各變量之間的因果反饋關系進行格蘭杰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結果顯示,除市場化程度變量外,其他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拒絕原假設,因而得出結論變量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市場化程度、林業工資水平、城鎮化水平、林業綠色技術創新均為林業綠色發展的格蘭杰原因,均會對林業綠色發展產生先導效應或者驅動作用,即這類變量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林業綠色發展的變動。因此,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在統計預測的概念上,所選取的各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均具有一定因果關系,可以進一步分析各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具體作用機制。

5.3基準回歸分析

在使用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根據數據類型判斷使用固定效應抑或是隨機效應,本文使用豪斯曼(Hausman)進行檢驗。由于Hausman檢驗結果P值為0.0000,表明檢驗的統計量在統計上顯著,即拒絕了解釋變量與隨機效應不相關的原假設。因此,根據豪斯曼檢驗的結果,本文選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最終建立了雙側受限的面板Tobit模型,該模型能夠通過消除個體固定效應和引入面板數據特有的誤差項,從而保證基準回歸結果的有效性。基準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表5顯示了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影響的估計結果,其中列(2)是加入控制變量后列(1)的估計結果,因此以列(2)為準,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說明總體上林業綠色發展水平會隨著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驗證了假設H1。通過進一步觀察各控制變量的系數可知,市場化程度和城鎮化水平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總體而言,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與預期相符。

5.4內生性討論

為了解決因遺漏變量和雙向因果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面板工具變量法,參考田明華等(2022)、陳東景等(2022)的研究,以因變量的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對模型進行重新估計。首先,對選取工具變量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如表6所示。從表6可知,不可識別檢驗(F統計量>10)P值為0.000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工具變量和內生變量存在相關性,即工具變量可識別,且能有效替代內生解釋變量,消除內生性問題。弱工具變量檢驗(F統計量>10)P值為0.000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工具變量與內生解釋變量的相關性較弱,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綜上,本文所選取的工具變量有效。

在明確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后,進行面板工具變量法回歸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從表7可知,考慮內生性的回歸結果表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這與基準回歸分析結果并無較大差異。因此,考慮了內生性的經驗性結果仍然有效。

5.5門檻效應存在性檢驗

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采用面板單位根Hadri檢驗法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及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各變量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表明未出現偽回歸現象,同時也表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存在門檻效應。

5.6門檻效應檢驗

門檻效應是指變量在某一時點出現突變現象,隨著門檻變量的變化,被解釋變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而隨之變化。為進一步探究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林業綠色技術創新和林業綠色發展之間的具體關系,并對假設H2進行進一步驗證,本文將林業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門檻變量,采用面板門檻模型進行分析。門檻搜索結果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單一門檻的P值為0.0967,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對應的門檻值為1326,雙重門檻和三重門檻的P值不顯著,因此關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本文基于單門檻進行分析,以門檻值1326為分界點,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低于1326為低水平,反之則為高水平。

5.7門檻模型回歸分析

門檻模型回歸結果如表10所示。隨著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驅動機制呈現差異性。從表10可知,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高于1326(即門檻值)時,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系數比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低于1326(即門檻值)時的影響系數高,其顯著性水平也更高。其原因是林業綠色技術積累能夠促進林業綠色技術應用、提升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并推動其邊界外延,隨著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林業綠色創新生態系統能夠更好地作用于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進而提升林業綠色發展水平,驗證了假設H2。

5.8異質性回歸分析

鑒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存在差別,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因而,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將樣本區域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根據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參考程顏(2017)的研究,以森林覆蓋率30%為臨界值,將樣本區域分為森林資源豐富的資源型區域、森林資源不豐富的非資源型區域兩大區域,進一步考察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異質性影響。門檻異質性回歸結果如表11所示。

5.8.1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異質性分析

由表11的列(1)、列(2)、列(3)可知,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即門檻值低于1326時,東部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中部和西部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即門檻值高于1326時,東部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中部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而西部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此外,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最明顯,其次是中部,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最不明顯。

5.8.2基于森林資源豐富程度的異質性分析

由表11的列(4)、列(5)可知,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即門檻值低于1326時,無論是資源型區域還是非資源型區域,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均不顯著,且資源型區域甚至為負向影響。當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即門檻值高于1326時,資源型區域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非資源型區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綜合來看,非資源型區域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回歸系數更大,即相對于資源型區域,非資源型區域的林業綠色發展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變化更為敏感,非資源型區域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更為顯著。

5.9穩健性檢驗

為考察面板門檻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使用兩種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考慮到樣本數據中可能存在異常數據的問題,對總體樣本數據進行縮尾處理。二是考慮到林業綠色發展是一個長期且持續性的過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效應。因此,本文將核心解釋變量替換為其滯后一期,對基準模型再一次進行估計。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知,核心解釋變量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回歸系數方向與上文回歸結果基本一致且顯著,故模型結果穩健。

6研究結論、討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采用熵值法和面板門檻模型等方法,剖析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影響林業綠色發展全過程的非線性效應。對現有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總結歸納,結合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進行討論,進而提出促進林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啟示。

6.1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中國26個省份連續11年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門檻模型,對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如何影響林業綠色發展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三個主要結論。

第一,從整體來看,中國26個省份的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面板回歸模型的分析結果顯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其推進系數為0.1300。此結果在解釋變量滯后一期后與基準回歸保持一致,表明結果具有穩健性。

第二,林業綠色技術創新通過了單門檻檢驗,表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具體而言,林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呈現階段性特征,當門檻值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高于(代指研究省份當年林業專利公開數)1326時,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影響林業綠色發展的顯著系數為0.133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向顯著,均高于門檻值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在1326時的顯著系數和顯著程度。

第三,中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各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存在基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表現為東部地區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特征。各地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存在基于森林資源豐富程度的區域差異,表現為非資源型區域大于資源型區域的特征。

6.2討論

在參考已有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進行一定的創新和拓展,構建門檻模型實證分析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效應及內在作用機制,得出的大部分結論與已有研究一致,少部分結論則與已有研究存在差異。此外,鑒于研究對象的不同,本文也得出了一些新結論。

第一,通過耦合協調測算可知,中國林業綠色發展水平較低,但發展趨向良好,并認為2012年為中國林業進入林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節點,這與羅賢宇等(2022)、劉歡等(2023)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2012年以來,黨和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了以生態保護服務民生的價值導向,積極運用經濟手段協調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通過構建制度體系增強林業發展的科學性、整體性。包括進一步強化全國林業建設投資,持續推進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至此,中國林業發展逐步轉向以滿足民生需要為主要導向的綠色發展階段(譚少鵬,2022)。

第二,在控制變量中,市場化程度和城鎮化水平對林業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大,與韓晶等(2017)、趙楊等(2023)的研究結論一致。但地方政府重視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林業工資水平并沒有顯著促進林業綠色發展,與羅來軍等(2012)、周磊等(2022)的研究結論相悖,但與張華(2014)、韓振秋(2019)的研究結論類似。原因可能是:一是關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一些地區地方政府對林業的重視是基于林業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特別是林業第一二產業,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往往會與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一定矛盾,對于該區域的林業綠色發展貢獻度比較小。二是關于經濟發展水平,由于在某些地區或時期,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未充分考慮到林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而這些產業往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因此,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沒有對林業綠色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三是關于林業工資水平,首先,林業工資上漲主要反映林業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并不直接關聯林業綠色發展的推進;其次,林業工資上漲也可能是由于近年來中國因人口老齡化等外部原因推動;最后,老齡化的趨勢會導致林業生產經營者的整體思維呈現保守發展趨勢,反而會限制林業綠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而反作用于林業綠色發展。

第三,通過面板門檻模型驗證可知,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存在顯著正向影響,表明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這與李炳軍等(2023)關于創新生態系統對低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看法一致。然而,本文也發現,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林業綠色技術創新變量可以被視作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賦能林業綠色發展的一個關鍵門檻變量,并測算出門檻臨界值。這與彭俊杰(2023)的研究存在差異。這一結論對于明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林業綠色發展的內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通過異質性分析可知,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更顯著,具體表現為東部地區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區。這與吳傳清等(2023)的研究具有相似之處。這主要是由于經濟發達區域往往擁有更強大的林業創新資源以及更完善的市場機制,林業產業鏈更加成熟,有助于推動林業綠色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市場化推廣。同時,經濟發達區域通常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林業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更大,有助于為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進一步推動林業綠色發展。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在森林資源不豐富的地區更顯著,非資源型區域大于資源型區域。這與程顏(2017)的研究具有相似之處。該觀點進一步驗證了資源詛咒假說理論,拓展了該理論在林業綠色發展領域的理論邊界。整體來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因此,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至關重要。

相比于以往研究,本文在林業創新生態系統與林業綠色發展的探討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首先,從林業綠色發展的角度闡述了中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影響效應,進一步擴展了理論研究的深度;其次,利用面板門檻模型驗證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產生影響的同時,確立了林業綠色技術創新是二者的門檻變量,并測算出具體門檻值,明確了二者間的非線性關系;最后,選擇2012—2022年連續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基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森林資源豐富程度進行區域異質性分析,強化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保證了政策建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本文仍然存在的不足:第一,通過已有文獻發現,2012年是中國林業發展進入綠色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然而,由于數據限制,未能對2012年以前中國林業綠色發展水平及林業創新生態系統水平進行測算,也無法更全面地了解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的影響及差異性。第二,中國林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相對較晚,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范式及框架可供選擇,因此在指標的選取上只能采取相關變量予以代替,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

6.3政策啟示

林業綠色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旨在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這一目標,林業綠色發展不僅需要持續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支持,更需要深化政策引導,推動良性循環。基于本文研究結論和討論,提出三點政策啟示。

第一,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對林業綠色發展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因此,應持續構建林業創新生態系統,全面完善區域林業創新體系。一方面,政府應大力支持多元化、多層級林業產學研研發中心的設立。通過減免林業研發中心稅收、降低涉林合作項目的稅率,鼓勵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參與林業產學研合作,并定期舉辦技術交流會,促進各方在技術創新、成果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動林業創新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加強對林業產學研研發中心的引導和管理,明確研發中心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引導創新

程躍.國家自創區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1(12):27-32.

董姍,龔紅.環境技術多樣化與綠色初創企業生成——技術結構升級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7):1-11.

范水生,陳涵.林業碳匯產品的意涵特征和價值實現[J].學術界, 2023(12):195-203.

高楊,姚雪,白永秀.有為“鏈長”賦能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 2022(12):116-124.

耿選珍.農村旅游業與林業間滾動發展機制的構建[J].農業經濟, 2015(8):35-37.

郭君,王應寬.美國總統報告呼吁農業科研需要新型“創新生態系統”[J].世界農業, 2013(8):26-27.

韓驥,周翔,象偉寧.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及其低碳管理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 2016, 36(4):1152-1161.

韓晶,劉遠,張新聞.市場化、環境規制與中國經濟綠色增長[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7(5):105-115.

韓婧華,林海軍,張建忠.國有林區民生林業發展問題分析——以赤峰市為例[J].林業經濟, 2015, 37(6):75-79.

韓偉,劉洪尊,丁銳.中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研究現狀和趨勢分析[J].科技導報, 2023, 41(16):100-112.

韓哲英,王立海,陳紅. CVM法在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價值評估中的運用——以黑龍江省平山生態旅游區為例[J].林業科技, 2007(3):65-68.

韓振秋.我國老齡化問題治理機制及路徑選擇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 2019(12):80-84.

侯方淼,成詩怡,王冰昕,等.產業集聚對中國木材產業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測度與分析[J].林業經濟, 2023a, 45(10):5-23.

侯方淼,李曉怡,肖慧,等.數字經濟賦能中國鄉村林業發展:理論機制、成效分析及政策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 2023b, 36(2):1-6.

黃志剛,黎潔.鄉村旅游征地對失地農戶福祉的影響——基于PSM模型的檢驗[J].資源科學, 2021, 43(1):171-184.

蔣昌華,陳剛林.林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 2004(2):48-50.

李炳軍,曹斌,周方.創新生態系統共生、綠色技術創新與低碳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 2023, 39(16):48-53.

李煜華,張莉娜.低碳城市與創新型城市雙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協同影響[J].財會月刊, 2023, 44(21):124-131.

栗志慧,劉潔.數字化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24(S1):191-202.

林麗梅,賴永波,謝錦龍.環境規制對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基于超效率EBM模型和系統GMM模型的實證分析[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21(5):102-114, 116.

劉歡,孫信麗,鞏前文.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林業發展的歷程與經驗啟示[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2(1):1-11.

劉珉,胡鞍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林業綠色發展之路(1949—2060)[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 40(5):70-79.

劉文超,李錚,王世玉.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與優化——以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為例[J].中國果樹, 2021(10):76-81, 91.

劉艷迪,張濱,呂潔華.要素投入與生產效率對林業經濟增長的非線性影響——基于勞動報酬變遷視角[J].林業科學, 2022, 58(6):141-150.

羅光強,湯亞文.創新生態系統協同視角下我國糧食種業企業創新效率評價及其創新效率提升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24):72-78.

羅來軍,史蕊,陳衍泰,等.工資水平、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產業升級[J].當代經濟研究, 2012(5):36-42.

羅賢宇,賈珍珍,王藝筱,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林業高質量發展[J].林業經濟問題, 2022, 42(4):337-344.

駱素琴.基于脫鉤理論我國林業綠色經濟的狀態測度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 2016.

呂一博,藍清,韓少杰.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的成長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的多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 2015(5):148-160.

馬曉哲,王錚.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碳源匯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 2015, 35(17):5898-5907.

毛世平,楊艷麗,王曉君,等.農業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對京津冀區域的啟示[J].世界農業, 2019(7):76-82, 97.

孟建鋒,續淑敏,侯婧.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策略[J].農業經濟, 2022(12):9-11.

彭俊杰.金融集聚、技術創新與工業綠色發展——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3(12):65-69.

商亮,趙暉.區域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成長因子與功能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 2021(4):51-56, 63.

孫冰,徐曉菲,姚洪濤.基于MLP框架的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6, 34(8):1244-1254.

孫聰,魏江,企業層創新生態系統結構與協同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9, 37(7):1316-1325.

孫艷.歐盟開放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政策與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 2024(1):73-84, 88.

譚勁松,宋娟,陳曉紅.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演進:“架構者”變遷及其戰略行為演變[J].管理世界, 2021, 37(9):167-191.

譚少鵬.我國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22, 42(8):202-210.

田明華,黃雨,王富煒,等.欠發達地區鄉村旅游減貧的門檻效應研究——基于安徽省15個欠發達縣面板數據[J].林業經濟, 2022, 44(6):65-81.

王寶義,張衛國.中國農業生態效率的省際差異和影響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18(1):46-62.

王崇紅,陳冬生,王燕.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效益分析[J].東北農業科學, 2019(5):82-87.

王丹,趙新力,杜旭,等.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生態演化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21(12):41-49, 83.

王婧,杜廣杰.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空間分異及驅動因素[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0, 41(12):11?27.

王展昭,唐朝陽.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研究科學學研究[J]. 2021, 39(1):170-179.

王兆君,黃鳳,關宏圖.林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8(3):100-104.

王震,周曉宏,王介石,等.長三角地區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建模與仿真[J].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9):56-66.

溫賽賽,貫君,楊躍.中國林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J].林業經濟問題, 2022, 42(3):241-252.

吳傳清,鄧明亮.數字經濟發展對中國工業碳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23(11):189-200.

吳菲菲,童奕銘,黃魯成.組態視角下四螺旋創新驅動要素作用機制研究——基于中國30省高技術產業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20(7):62-77.

徐萌,陳文匯,劉俊昌.林業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林業經濟, 2015, 37(5):24-28, 67.

許漢友,高一璇.綠色技術創新與企業成本粘性[J].財會通訊, 2023(16):29-34.

薛龍飛,羅小鋒,李容容.中國森林碳匯的區域差異及動態演進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8, 23(1):197-206.

楊力,尚超,楊建超.共生理論視角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 40(11):71-81.

楊玉盛,陳光水,謝錦升,等.中國森林碳匯經營策略探討[J].森林與環境學報, 2015, 35(4):297-303.

葉娟惠,葉阿忠.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半參數空間面板VAR模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2, 36(12):28-40.

于璐瑤,周濤,高洋.數字經濟、綠色技術創新與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基于空間關聯視角的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 2023, 42(12):65-73.

于憲榮.綠色技術創新對綠色轉型的非線性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 40(8):22-31.

曾國屏,茍尤釗,劉磊.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 2013, 31(1):4-12.

張峰,魏巍,陳嘉偉,等.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能否提高產業鏈韌性:來自黃河流域的時空非平穩性檢驗[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11.(2023-12-08) [2024-01-20].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224.G3.20231207.1359.015.

張華.“綠色悖論”之謎:地方政府競爭視角的解讀[J].財經研究, 2014, 40(12):114-127.

張穎,孟娜,姜逸菲.中國森林碳匯與林業經濟發展耦合及長期變化特征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22, 44(10):129-141.

張穎,張莉莉,金笙.基于分類分析的中國碳交易價格變化分析——兼對林業碳匯造林的討論[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9, 41(2):116-124.

趙放,曾國屏.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 2014, 32(12):1781-1788, 1796.

趙向華.我國公民環保意識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 2016, 32(9):189-192.

趙楊,王京,潘為華.中國省域新型城鎮化水平與綠色發展水平的區域特征及其影響機制[J].經濟地理, 2023, 43(9):1-9.

周磊,龔志民.數字經濟水平對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提升效應[J].經濟地理, 2022, 42(11):133-141.

周娜,馬紅坤,毛世平.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澳大利亞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經驗及啟示[J].江蘇農業學報, 2021, 37(4):1064-1070.

Acemoglu D, Aghion P, Bursztyn L, et al. The Environ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1):131-166.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4):98.

Benitez G B, Ayala N F, FrankAG. Industry 4. 0 innovation ecosystems: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value cocre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20, 228:107735.

Carayannis E G, Campbell D F J. Knowledge creation, diffusion, and use i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knowledge clusters: A comparative Systems Approach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sia [M].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2006.

Carayannis E G, Campbell D F J. Triple Helix, Quadruple Helix and Quintuple Helix and how do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relate to each other? :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a trans-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c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JSESD), 2010, 1(1):41-69.

Chuan S. Building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 Technovation, 2002, 22(8):485?491.

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J]. Research Policy, 2000, 29(2):109-123.

Gawer A, Cusumano A. 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417-433.

Granstrand O, Holgersson M.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a new definition [J]. Technovation, 2020, 90-91:102098.

Lancker J V, Mondelaers K, Wauters E, et al.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 systemic framework for radical innovation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J]. Technovation, 2016, 52-53:40-50.

Liu W, Yang J. Th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of Collaborative lnnovation Network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f [J]. Sustainability, 2018, 10(12):4585.

Megnigbeto E. Modelling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mnment relationships with game theory:Core, Shapley value and nucleolus as indicators of synergy within an innovationsystem [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8, 12(4):1118-1132.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1(3):75-86.

Kriese M, Nabieu G AA, Ofori-Sasu D, et al. Entrepreneurship and agriculture resources on national productivity in Africa:exploring for complementarities, synergies and thresholds [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ommunities: People and Pla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2021, 15(5):643-664.

Kollcoh M, Dellermann D. Digital Innovation in the Energy Industry:the Impact of Controversies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7, 136:254?264.

Schroth F, H?u?ermann J J.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German Micro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Industries [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8, 8(11):4-12.

Serrano V, Fischer 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 ubiquitous systems [J].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2007, 18:599-615.

Walrave B, Talmar M, Podoynitsyna K S, et al.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for path-breaking innovation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36:103-113.

(責任編輯康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一区网站|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成肉网|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另类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99re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AⅤ|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成人在线第一页|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香蕉|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亚洲动漫h|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天天综合网色|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a|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bt欧美bt精品|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九九九国产|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久久a级片|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色网站|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亚洲九九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毛片一区|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人人射|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