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多元文化視角的學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通過分析當前學前教育環境,強調多元文化對學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理論分析,揭示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價值,為課程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引入跨文化教育理論,探討多元文化視角在課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結合兒童認知和情感發展特點,提出符合多元文化需求的教育方法。
在2021年12月14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學前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起點,是國民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億萬兒童健康成長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責任。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學前教育在培養幼兒基礎素養和價值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學前教育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多元化進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融入逐漸受到挑戰。在這一多元化背景下,學前教育機構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輕視或不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同感。這不僅僅是文化傳承層面的問題,更牽涉到孩子們身心健康和社會認同感的塑造。因此,引入多元文化視角顯得尤為迫切。多元文化視角的引入不僅打破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狹隘局限,更意味著對更廣泛、更包容文化范疇的關注。通過將不同文化元素納入學前教育課程,可以為幼兒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體驗,使其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社會的存在。多元文化教育不僅僅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注重在這個多元社會中培養幼兒的跨文化意識和尊重他人文化的能力。
多元文化視角與學前傳統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視角理論
多元文化視角理論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理念,強調在教育中應充分認識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促使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具備適應力和理解力。首先,多元文化視角理論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它認為每個個體都生活在一個獨特的文化背景中,而這些文化差異應當被看作是一種豐富而有價值的資源。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正處于對世界認知的初步階段,因此通過多元文化的引導,可以讓他們更早地接觸并理解不同文化,培養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心態。其次,多元文化視角理論關注社會公正與平等。通過引入這一理論,學前教育能夠更好地強調社會的多元性,避免單一文化主導的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教育者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打破文化偏見,為每個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不讓任何一個文化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此外,多元文化視角理論強調在教育中融入多元元素。這包括使用多元文化的教材、教學方法和學習資源,以確保教育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文化背景。在學前階段,這種融入多元元素的做法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故事、游戲和手工活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理解不同文化元素。
二、學前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盡管傳統文化在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但在學前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卻面臨了一些問題。首先,學前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相對狹窄。當前的學前教育普遍偏向于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對傳統文化的涵養相對不足。由于教育目標的設置和評價體系的壓力,傳統文化往往被邊緣化,使得幼兒在學前階段缺乏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其次,傳統文化教育方式相對陳舊。在某些學前教育機構,傳統文化教育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通過死記硬背或者生搬硬套的方式,未能有效引起幼兒的興趣和主動參與。這使得幼兒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影響了他們對文化的積極認同。此外,學前傳統文化教育普遍缺乏多元性。由于單一的文化傳統和教育資源,學前傳統文化教育容易陷入單一化的困境,難以滿足不同幼兒的文化需求。這造成了一些幼兒在學前階段接觸到的傳統文化信息單一,難以真正領略到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視角下的課程設計原則
一、兒童認知與情感發展
兒童認知與情感發展是學前教育中至關重要的方面,其與學前傳統文化教育密切相關。在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方面,他們正處于信息吸收和理解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幼兒對于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通過巧妙設計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促使認知水平的提升。在兒童的情感發展方面,學前階段是情感基礎建設的重要時期。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導幼兒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對文化的深厚情感認同。例如,通過傳統文化故事、歌謠和繪本,可以激發幼兒對于祖國歷史、傳統風俗等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在情感層面更好地融入文化之中。考慮到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傳統文化教育的設計需要符合其具體認知水平。在內容選擇上,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畫、簡單易懂的語言,以及與幼兒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元素,來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可以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深入體驗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對文化的認知。在情感發展方面,傳統文化教育需要以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基礎,通過情感的引導,培養幼兒對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通過讓幼兒參與傳統文化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節日等方式,可以在情感上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學前兒童在愉悅的情境中建構起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情感體驗。
二、跨文化教育原則
跨文化教育這一原則著眼于培養兒童的跨文化意識和尊重他人文化的能力,旨在使學前教育更加包容、全面,以適應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第一,跨文化教育原則注重認知差異。在學前階段,兒童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主要通過感官體驗和模仿學習來實現。跨文化教育要充分考慮兒童認知的特點,通過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建構對不同文化的初步認知。第二,這一原則倡導尊重文化差異。學前兒童正處于形成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時期,因此跨文化教育需要在課程設計中充分考慮幼兒的文化背景,并通過教學活動展示不同文化的優越性。這種尊重文化差異的做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開放心態,避免對其他文化的偏見。第三,跨文化教育原則還關注情感共鳴。在學前階段,兒童的情感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情感共鳴,跨文化教育能夠使兒童在感性體驗中建構對其他文化的情感認同。通過教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故事、音樂和美術等,激發兒童對其他文化的好奇心和喜愛,使他們在情感上更好地接受并融入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第四,跨文化教育原則在教育實踐中應促使幼兒形成積極的文化認同。通過設計鼓勵合作與分享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友好關系,使其在集體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豐富性。這有助于兒童在學前階段形成積極的文化認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三、課程目標明確性與可操作性
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正處于對外界認知的初期,因此,制定明確而可操作的課程目標顯得尤為關鍵。明確的課程目標有助于引導幼兒在傳統文化學習中建立清晰的認知框架。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教育者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使幼兒在學習中逐步形成對文化內涵的整體認識。可操作性的課程目標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設計實施具體的教學活動。在學前階段,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以玩耍和親身體驗為主,因此,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需要考慮到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特征。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明確且可操作的課程目標還有助于評估學習成果。通過對學前幼兒的學習表現進行具體的觀察和記錄,教育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個幼兒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表現,從而進行個性化的引導和促進。
基于多元文化視角的學前傳統文化教育? ? 課程設計
一、課程內容涵蓋性
為實現學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內容涵蓋性,首要的是確保多元文化元素的全面融入。這可以通過挑選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傳統的文化元素,如傳統節日、服飾、建筑等,構建一個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框架。例如,課程中可以介紹春節的傳統慶祝方式、不同省份的傳統美食,以及各地獨具特色的傳統建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學前兒童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通過制定與兒童日常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例如通過手工制作傳統玩具或食物,使幼兒在實踐中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端午節為例,可以組織兒童制作粽子,通過親身參與傳統食品的制作,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設計簡明扼要的內容表達。采用生動的圖片、簡單易懂的語言,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傳統文化知識。例如,通過有趣的繪本故事,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向他們介紹傳統文化的傳說和故事,使之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相關知識。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的差異性
為實施學前傳統文化教育的差異性教學方法與手段,教育者需要根據學前兒童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首先要結合傳統文化特點,通過生動的講述和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比如,通過故事講解的形式,將傳統文化故事娓娓道來,讓幼兒在輕松愉悅中學到文化知識。其次需要巧妙運用多元教材,以適應學前兒童的認知水平。選擇圖畫書、音頻視頻等多樣化媒體,如使用富有趣味性的圖畫書講解傳統文化,或通過播放富有傳統元素的兒歌和動畫,以提升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
在差異性教學方法上,可采用游戲化的形式,以促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通過設計傳統文化主題的角色扮演游戲,如模擬傳統廟會、舞龍舞獅等活動,使學前兒童在互動游戲中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此外,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是非常有益的教學手段。通過組織學前兒童參觀博物館、文化村落,或親臨傳統手工坊,親身制作傳統工藝品,讓傳統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實踐中得以真切體驗。
三、評估方法的多元性
在進行學前傳統文化教育的評估時,不僅要注重口頭評價,更要引入實物獎勵,確保激發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首先,教育者可以在學生表現出色或取得突出成績時,給予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手工制品作為獎勵。比如,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剪紙活動,鼓勵學前兒童積極參與并完成作品。這樣的獎勵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認可,同時也能夠使學習成果更加具體化。其次,引入傳統文化手工藝品作為獎勵,激勵學前兒童在學習中持續努力。例如,通過獎勵制度,將完成一定學分的學生邀請參與傳統手工工藝制作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的實物獎勵不僅可以增加學前兒童的參與度,還能夠促使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獎勵的選擇上,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個體差異,設計多樣化的實物獎勵。對于對繪畫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獎勵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畫筆、顏料套裝;對于對手工制作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獎勵手工藝品制作工具或材料。此外,教育者應當關注學前兒童的口頭表達和實物創作,同時以傳統文化手工藝品作為獎勵,以確保評價的差異性和實用性。這種差異性獎勵方法既能夠激發學前兒童的學習熱情,又能夠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
在未來,學前傳統文化教育在理念、方法和手段上將會更趨多元、差異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視角將更為重要,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更具創新性和包容性。教育者可以不斷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更好地融合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學前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兒童。
作者簡介:
李毅紅,1988年11月15日生,女,漢族,山西人,碩士研究生,硅湖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