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愛英 鄧燕林 李瑜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具有教育性、娛樂性、滲透性、時代性。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應當加以重視。本文從三方面詳細論述了借助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發展的對策,即注重以正確的體育文化觀引領學生的價值觀,以豐富的物質文化感召學生的參與,以先進的體育制度文化保障體育活動的高效開展。建設與發展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對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是促進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大學生人文精神發展的情況,直接影響我國未來建設的速度與質量。為此,全面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精神、人文素養,有著重要且長遠的現實意義。它可以促使大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其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幫助大學生應對不良思想的侵擾,從而形成正確且堅定的信仰。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高效開展,可以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此,相關人員應積極探索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的有效路徑。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指高校校園中以培養大學生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運動項目以及相關文化體育,比如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等所有內容的綜合。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教育性。這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較為明顯的特征。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構成內容,校園體育文化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教育使命與歷史責任,它可以推動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速度,增強其創造能力與道德素養,使之形成高尚的審美品位。
二、娛樂性。體育運動本身具有娛樂大學生,從而緩解其壓力,推動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特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是如此,它著重于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使之在參與體育訓練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進而喜歡上體育運動,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
三、滲透性。這是指將相應的體育精神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使之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例如,通過競技體育促使大學生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為充滿活力的新青年。
四、時代性。不同時期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其所反映的時代精神與時代風貌也是不同的。換言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是與時俱進的,它可以對大學生正確體育價值觀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且隨著高校的發展而不斷健全。
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影響
一、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網絡時代,部分大學生沉溺在網絡技術中不能自拔,由于他們不愿意參與體育運動,為此,其身體素質逐漸下降,這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此外,大學生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他們無法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無法從容應對不良思潮的侵擾,如果沒有進行及時干預,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體育文化的建設,則可以有效改善這種狀況。首先,在參與體育訓練中,大學生的大腦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例如大學生需要分析賽場上的情況,并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分析能力有所提升。其次,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大學生的體質,使其骨骼更加堅韌,抗壓能力越來越強。有許多體育項目屬于競技范圍,大學生為了贏得對方,既需要研究戰略與戰術,力求從技能方面勝過對方;又需要具備良好的抗壓能力,將有可能干擾到自己比賽的因素全部排除在外,專心致志地準備比賽。這便于他們養成從復雜的問題中抽身出去,以更為客觀、更為理性的態度面對生活的良好習慣,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最后,體育訓練可以改善大學生的心血管功能,增強其心肌力量;同時,在參與中形成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總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可以助力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如何在講授專業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更多的德育元素,從而助力學生道德素養的發展,成為國家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是每一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師自然也不例外。而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則可以促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與道德情操。首先,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使學生更為從容地面對在多個社會角色中轉換,確保其個人行為符合群體的要求,以此增強大學生的體育道德,助力其在學習中取得全方位發展。其次,體育文化還會影響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可以通過許多方式了解體育新聞,這些新聞中的部分元素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審美取向,從而促使其樹立遠大的理想,切實將國家發展目標與自己的夢想結合起來,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會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更為飽滿的態度面對日后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并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從而在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
借助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發展的對策
一、注重正確的體育文化觀的引領
長期以來,高校多過于重視知識文化的傳授,而輕視人文教育教學,致使大學生出現文化專業能力較強而體育素質相對較低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大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的速度,不利于他們更好地發展與成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在堅持科學文化知識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設校園體育文化,使之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成為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一,高校應在認真落實教育政策的前提下,致力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同時,結合教學規律、學生愛好等基礎上,開展相應的體育項目,以此提升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比如建設體育文化節,高??梢砸孕@體育技能場地為依托,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體育文化節,以此培養大學生勇于拼搏與團結合作的能力,從而打造出和諧、友好的校園體育文化,使奧林匹克精神得以不斷弘揚;可以設置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例如新生運動會、羽毛球賽、拔河比賽等,使大學生得以在運動中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埋于各個民族的學生的心中,從而在體育競賽和人文精神的引導下努力進取,在良性競爭氛圍中茁壯成長。
第二,及時更新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促進其不斷落實因材施教理念。不同的學生,其性格、理解能力、對社會的認可度是不同的。有的學生不論在什么樣的文化環境中都能迅速融入其中;有的學生適應環境能力相對較弱,通常需要適應一段時間以后才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文化的建設者與落實者,應深刻意識到自身肩上的重要性,在實際授課中,積極落實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使他們在掌握體育技能要領的同時,還能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為其日后走向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生活創造有利條件。
二、注重豐富的體育物質文化的感召
體育物質文化是體育文化中具體可以感知的部分,是確保體育文化育人效果得以不斷提升的基礎條件與物質保障。如果體育物質文化不夠充足,那么就無法保障體育訓練活動的高效開展,大學生的訓練質量也會有所下降,這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如何有效地豐富體育物質文化,高效解決體育物質文化供給不充分與不平衡的問題,為體育活動順利開展必要的物質保障,減少由于體育場地不足、體育器材落后等而無法充分滿足廣大師生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需要的情況出現的概率,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負責人以及相關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故而,高校應加大對體育物質文化的投入,比如拓寬體育訓練場地,使廣大師生有更多參與體育訓練的機會;購買合適的、多樣化的體育器材,切實滿足廣大師生的訓練需求。比如重視對體育場、器材等檢查與維修工作,高校應聘請專業人員定期對體育器材進行科學的檢查,確保其處于正常使用的狀態;要求維護人員結合器材的特點,選擇正確的維護方式,并及時記錄維護的情況,一旦發現有問題的器材,則立即貼上停用標志,并向上級領導提出更換申請。此外,在建設體育物質文化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還可以參考廣大師生的意見,及時傾聽他們的需求,并以此為依據,不斷完善體育物質文化,以此創造舒適、安全的現代化運動場地,為師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體育服務,以此感召與吸引師生積極參與體育訓練,全身心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從而強健體魄,和諧身心,獲得人生精神的不斷增強。
三、注重先進體育制度文化的引導
體育制度文化是確保體育文化的育人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工具,是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發展的關鍵力量。體育精神的育人優勢、體育物質文化的育體優勢等都依賴于體育制度文化的引導與規范。如果體育制度文化不夠先進、不夠與時俱進,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體育需求,那么體育文化將無從談起。為此,高校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建設先進的制度文化,以使體育文化育人工作得以制度化、規范化;必須堅持“五育并舉”理念,將“德育為先,體育為重”理念落實到體育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此形成先進的制度,推動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發展的速度。
比如建設國民體質監測制與體育運動學分制,讓大學生根據專業教師所開出的運動處方,有針對性地參與體育訓練,從而獲得更多的成績感與自信心;同時,自覺加入弘揚體育精神文化的隊伍中,營造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
比如完善體育社團運行機制,使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多種策略,大力發展體育社團,例如“輪滑團”“街舞團”“足球團”等,并提供一定人力、財力與物力的支持,使高校體育社團得以正常運行,從而吸引更多大學生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再先進的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學生的需求、新的形勢等出現變化,體育制度就會有所不足。故而,為保證體育制度文化的先進性,相關人員應使完善制度這項工作常態化,即隨時探究各項體育活動的進展,一旦發現體育制度的作用受到了制約,則立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改進與優化,以此提升體育制度文化的科學性,應保持高度的耐心,體育制度的調整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部分人員可能會因為無法接受這種變化,而抱有抵觸情緒。對此,相關人員應報以高度的尊重,并運用合適的語言與方法引導這些人員做出科學的轉變,使之從原來的抵觸態度轉變為高度支持,從而運用制度規范自身的不當行為,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而言之,建設與發展高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建設高質量體育文化體系,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作用,有著長遠且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高校相關工作者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校園體育文化,以便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優秀人才,從而助力國家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簡介:
楚愛英,1983年1月生,河南安陽人,文學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課部講師,主要從事高職中文教學及研究;鄧燕林,1981年11月生,廣西桂林人,外國文學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課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語言教學及研究;李瑜,1978年11月生,湖南婁底人,教育學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課部講師,主要從事高職語言教學及研究。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生態文化建設的體育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2113577)、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廣東省體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GXJK3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