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一、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意義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增強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精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
二、發掘政治教材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內容
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不僅要教授學生教材上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及社會認知,以達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素養的教育目的。我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應當以馬列主義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結合教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基礎政治制度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筆者在教學《經濟生活》中的商品、貨幣、金錢、信用工具等相關知識后,以“金錢是否是萬能的”為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通過辯論或討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同時還能使學生對貨幣的本質與職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由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社會呈現出較為浮躁的價值觀體系,有些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經濟生活》在安排教材時,就考慮了價值追求。說商品,強調為人民服務;說消費,強調正確的消費觀;說制度,強調擁護社會主義;說分配,強調效率與公平。《政治生活》中,在說到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的意義時,專門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滲透。在社會層面的內容。《文化生活》在安排教材時,價值觀是重要內容。“文化建設”部分,在論述日常生活與樹立遠大理想的關系時,要求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板塊,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的精髓,傳承新時代下民族發展的巨大力量。《生活與哲學》中,講述了哲學與價值觀的關系,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升華,社會變革的先導。在公民層面的內容。《生活與哲學》在安排教材時,也結合了核心價值。“實現人生的價值”模塊,幫助學生解決個人問題,讓學生思考人生價值,遵循客觀規律,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要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砥礪自我中實現價值,在與社會價值統一中彰顯價值。《經濟生活》中,“市場秩序”部分,指出社會主義信任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可以說:‘生活即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的4個模塊中,名稱中都有“生活”一詞,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充分聯系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實際,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中有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教師要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否取得實際效果,應該以受教育者是否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主動踐行為標準。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扎根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給思想理論教育賦予“生活”的生命和活力,利用高中生生活中熟悉的、感性的常見生活素材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高中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實情感認同,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學生的心靈深處,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如,教師要在進行《政治生活》中“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和準則”教學時,扎實開展公民權利和義務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自覺樹立正確的公民觀、權利觀和義務觀,讓高中生懂得應該遵守什么義務,享受什么權利,為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