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化妝間,演員楊紫正在為拍攝做準備,一頭烏黑的頭發垂下來,鏡面里是一張平靜、看不出任何情緒的臉—此時此刻,社交平臺上已經開始為她的新劇《承歡記》展開熱烈的討論,話題涉及糾結的愛戀角力、反轉的事業動線還有原生家庭的嬉笑怒罵等等,收視報捷似乎早有預料,女主扛劇的體質和撲面而來的國民人緣,加上母女關系的情感沖突,注定這部劇的“不平靜”。
楊紫尤為重視,且想認真演繹的只有一件事:一個叫麥承歡的上海女孩如何走出“承歡膝下”的設定,擁抱變化,在學會“愛自己”后,心神蕩漾開來,就像此時自由的春光。在劇中,第一個顯示力量的名場面就是麥承歡和她的家人,與男友全家在能俯瞰黃浦江的昂貴包廂里吃飯,飽受羞辱。直到做司機的父親被對方挖苦不會吃魚,憤怒的情緒到達了頂點,楊紫為這場戲加了一個動作設計,她把筷子用力地摔在桌面上,筷枕都被砸翻,原本乖巧的“弄堂公主”第一次放出“狠話”:這飯可以不吃,這婚也可以不結。這不僅是麥承歡完全遵循自己作為獨立人格的情緒表達,同時證明了演員楊紫對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戲的“執念”,思考、理解,內化于心,外化有底。

1999年,7歲,出演了第一部影視劇作品,這是楊紫出道的時間刻度。到今年,是第25個年頭,楊紫已經非常熟悉劇組里的生活。去年在《要久久愛》這個年輕人濃度較高的團隊里,她甚至開始承擔起一些“家姐”的責任,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跟導演溝通劇本,一方面從演員的角度提出建議,另一方面她二十多年的履歷厚度其實也成為一份真實、有溫度的情緒價值,讓團隊成員感覺到踏實,在這部戲殺青時,楊紫在微博上寫了“小作文”,其中有這么一句話很動人:有一刻,我甚至想,是不是只要那盞大燈打開,這段時光就能一直被定格,我們都不會長大,成年人的世界,底色不常是明亮……“重建”是只有偶像劇才有的事情。
這是明亮的楊紫。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即使到今天,面對每一場戲每一個角色都還是會很有壓力,這種壓力如影隨形,甚至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它更加清晰、具體,像一個可能不打招呼就敲開心門的發小、閨密。“當我提到壓力的時候,并不覺得它是不好的,壞的,而它總是能提醒我,要集中精力把眼前的事做好。”楊紫甚至用每一場戲都不好拍來概括這一路的真實感受,包括正在熱播的《承歡記》。“剛開始我拿到劇本,看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古裝劇,一夜通讀了十集就很喜歡,當然也覺得很有挑戰。”麥承歡是在上海弄堂里長大的乖乖女,對父母幾乎言聽計從,最大限度地克制著自己的情緒,總希望讓身邊所有人都感覺舒服。盡管楊紫憑借“小雪”一角家喻戶曉,但私底下她和麥承歡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作為一個北京女孩,我從來就沒有像承歡那樣考慮問題,性格還是很直率的,父母很尊重我,由著我的性子,從事了演員這個職業。所以在看劇本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就是看一個相反的自己。”楊紫覺得小雪這個角色較大程度代表了自己的精神狀態,積極樂觀,在愛的環境里很舒展地成長。麥承歡在前面戲份里表現出的憋屈、壓抑、隱忍,是需要一個專業演員通過臺詞、肢體、表情去讓觀眾信服的。為此,楊紫做了不少功課,比如她照例花時間跟導演討論劇本,在不拍戲的時候就去觀察上海的日常生活,她自己琢磨出一個小細節,主動問劇組里上海本地的小姑娘,“你們平時是怎么叫爸爸媽媽的?”對方告訴她是疊字,嗲一些。“我自己在家就不這樣,就是大聲喊,媽!爸!”

如何把壓力轉化成對職業的尊重,對角色的投入,是楊紫出道二十多年來依賴的路徑,哪怕面對看似在同一個類型框架里的角色,她都會去尋找到有些觀眾可能不會馬上捕捉到的微妙區別。在楊紫心中,觀眾是很聰明的,他們不會給一個懈怠的演員超過三次以上的機會,一次演不好說是失誤,兩次三次呢,就再也找不到借口了。
爆款劇《長相思》中小夭一角,楊紫理解的就是一個女孩如何面對絢爛盡散之后一無所有的失重感和孤獨,她還能否堅守自己的情感。這是一個成長型的故事,第二季在待播狀態,楊紫說小夭還將接受很多命運的挑戰。
拍了那么多年戲,既然壓力避無可避,楊紫唯一的辦法就是“干就好了”,陷入焦慮于事無補,倒不如趕緊去熟悉臺詞,捋捋劇情。有時候,楊紫拍完一場戲還會進入思考狀態,總覺得剛才哪里好像有點不對勁,做得不夠好,此時面無表情,同事有時候就誤認為她心情不好,就問:“姐,你怎么了?”“哦,沒事兒,我在想東西。”
當壓力到來時,楊紫就直面它,打個招呼,看清壓力,變得更強。導演、制片人侯鴻亮評價楊紫的表演能力很均衡、很強,在她的同年齡層女演員里綜合分高,很大的原因就是心態好,努力。

讓人意外的是,楊紫是一個面薄的人,特別是在工作中,如果有哪里做得不夠好,她比任何人都更快地注意到,然后就會自責。同樣,她也承認自己沒有完全強大到無視意見,“我當然不會主動拉著人去問,你覺得我怎么樣啊,行不行。但是我會觀察。”楊紫有一個自己的工作流程,不是把今天的通告完成了就算,她會額外增加時間去討論,去復盤,交換信息。在拍《承歡記》的時候,“一個北京女孩如何演活上海女孩”就是她和導演經常討論的課題,她不希望觀眾出戲,從而削弱了對角色的共情力。
我們看到的楊紫熱情、積極向上,但她也承認自己有情緒化的一面,“有時候這一天下來就有800個情緒出來,800個心思打轉。”當她坦率地說出這句話時,北京女孩兒的范兒就起得很足,脆生生的可愛。面對這些情緒和心思,如果說不出來,她就選擇與外界隔絕,在劇組里搬一個小凳子坐在一邊,自己靜下來沉思,讓這股勁兒過去。她讓情緒、心思自然地發生,然后自然地從身體里流淌過去,就可以打起精神繼續“干下去”。
800個小情緒證明了演員身份之外的楊紫保留著真實、動人的“女孩氣”,同時她也非常珍惜生活這件事,有些邊界她一定會守,不讓公眾人物的浮光照射進私人空間。現在,她最好的閨密還是發小,她們能躺在一起聊天,興起時互相打趣、逗樂。同樣,楊紫的父母并沒有因為女兒的成名而有什么本質的變化,不少見過他們的人都覺得這對夫妻很樸實,內心深處就只是關心女兒好不好,楊紫和他們之間的交流是非常日常的,就像麥承歡無論在職場中經受了什么樣的風浪,心緒亂亂的,回到家馬上就會被母親的熱情、父親的幽默包裹,迅速沉到溫暖、軟塌塌的墊子里。

在某種程度上,楊紫依然是“小雪”,是背著“有煙火氣的家和朋友”走進劇組的,她從中汲取力量,允許情緒在里面橫沖直闖。也正因為她有自信、有底氣允許這些人性的糙點、毛邊和紋路,進入演員身份的楊紫在思考劇本、理解角色時有自己的依據:
有心的人會看到自己每一個角色都是獨一無二。
出身、經歷、題材類型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她們面對人生境遇所持的價值觀和反應。
“你剛才問我出道那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劇組畫面,那就是昨天在山東拍戲的樣子啊。”
因為,楊紫知道,壓力來了。她就像一個勇闖峻嶺密林的女戰士,思考是刀劍,行動是腳力,面對它,轉化它,收獲不會落空,成長不會負我。



ELLE:去年是你出道整整24年,就是兩個生肖輪回,聽到這個數字你第一反應是什么?
楊紫:啊,有那么久嗎?我完全沒有概念,我能有什么反應,感覺自己是一個老太太,要去做總結陳詞,但還遠不到需要總結“藝術人生”的階段。我還想塑造一些沒嘗試過的角色。
ELLE:春節檔的《熱辣滾燙》中“豆豆”一角算不算一次突破?因為她會有一點小反派的感覺。
楊紫:玲姐找我時,我正在拍戲,二話沒說就說姐找我,肯定來,因為我相信她的故事一定是有意思的,值得去嘗試。當我拿到劇本時,就很想演“豆豆”這個角色,她的口是心非、她的功利心雖然都不能算很正面,但是放在整個故事里,我們能夠理解她的邏輯,是一個想爭取獲得機會卻用錯方法的普通女孩。對我來說,角色是美是丑,是胖是瘦都不是問題,我只希望這個角色的故事不是沒道理的好看,沒道理的成功、強大,要有來龍去脈,其實現在的觀眾很聰明,旁觀者清,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往往是準確的,演員不可能對付就過去了。
ELLE:很多觀眾都是看著“小雪”長大的,在某種程度上,你認為自己是“養成系”演員嗎?這會成為你的壓力嗎?
楊紫: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感謝觀眾對“小雪”的喜愛,我和觀眾的心理距離是非常近的,他們看戲的時候就像看鄰居家的女孩,今天做什么了明天做什么了,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ELLE:有沒有想過,如果不做演員,此刻的楊紫會做什么?
楊紫:那我感覺還是會在影視圈做相關的工作吧,哪怕不在臺前,也會在幕后做監制、制片等等,內心深處就是熱愛表演,熱愛舞臺的啊,對于這份熱愛我覺得沒什么需要去掩飾的,因為它,我成為今天的自己。對我來說,演員這份職業可以通過角色愉悅觀眾,是很幸運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