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



體育場地是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條件,一些城區學校的場地空間和條件有限,導致生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筆者以無錫市廣勤中學為例,通過對城區小場地學校(圖1)進行合理布局、細致規劃與有效設計,充分挖掘小場地“潛能”,創新開展有效的足球教學、訓練與比賽,探索城區小場地學校開展校園足球新路徑。
一、合理規劃,完善制度
校園足球的有序推進離不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的精心規劃和頂層設計。學校在校長辦公室領導下成立了無錫市廣勤中學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學校校長擔任組長,全面協調統籌校園足球工作。分管領導擔任足球專項組組長,教務處、德育處、總務處和體育組負責校園足球工作的具體實施。領導小組制訂《廣勤中學校園足球工作制度與細則》《廣勤中學校園足球訓練競賽體系》《校園足球安全預防方案與后勤保障制度》等文件,為校園足球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因校制宜,經濟安全
首先,需要關注學校南北布局的特點以及運動區與教學區緊密相連的實際情況,在設計活動場地時,要重視足球小場地的安全性。其次,大部分城中學校未配備足球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校園空間內合理規劃出小足球場就成為布局設計的關鍵因素。此外,在大力發展校園足球的同時,還需考慮其他體育項目的正常開展。如何合理協調足球活動區域與其他訓練場地的共存問題,也是學校體育工作必須全面考慮的重點。最后,學校運動場地長時間超負荷運行,場地磨損率較高,且場地維護專項經費有限。因此,在場地設計與布置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經濟性原則,確保場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零散空間,巧妙設計“微型足球場”
根據學校運動場的特點,充分利用好田徑場周邊活動空間,在不影響全校主體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零散場地的使用效率。將這些小場地劃分為“微型足球場”(圖2),用于技術訓練和1VS1、2VS2的微型比賽區域??紤]訓練和比賽的安全性,在此區域的主體地面鋪設人工草坪(若是大理石或水泥地面,建議先將主體地面改為質地軟彈的橡膠場地,再鋪設人工草坪),并根據學校零散場地的形狀精確切割人工草坪,形成特制面積的小球場。相較于傳統天然草坪,人工草坪維護成本較低,且受惡劣天氣影響小。鑒于學校生均活動面積受限,設計的“微型足球場”有助于日常足球訓練和教學的開展,可實現多班級多場地同時使用,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和訓練的效率。此外,受小場地面積限制,學生需在練習中更加注重足球基本技術的規范性與準確性。在球門設置方面,利用操場周邊的墻面標記定點球門,并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描繪,或擺放充氣式小球門或簡易折疊小球門,便于收納和擺放。
2.充分開發資源,引入籠式足球場
學校主場地由200m塑膠跑道“嵌入”2塊籃球場構成,其設施標準難以達到建設正規足球場地的要求。鑒于城中學校通常臨近居民區,足球運動會對周邊居民產生影響。為彌補這一不足,充分發揮場地“潛能”,“搭建”移動式籠式足球場,通過在場地周圍設置一定高度的移動圍欄(圖3),以有效縮短撿球時間并降低對居民區的干擾?;\式足球的場地尺寸通常為25~42m長、15~25m寬,通過不同顏色線段劃分,巧妙結合籃球場地,實現“移動式”籠式足球場的改造。為兼顧籃球場的多功能用途,滿足足球教學、訓練與比賽需求,選擇多功能籃球架(圖4)。其上部為籃筐,底座選用配備足球門的多功能球架,兼顧器材兼容性,提高場地使用效率,既保障了籃球場的原始功能,又彰顯出籠式足球場的獨特價值。
圖3 移動圍欄? 圖4 多功能籃球架
三、合理謀劃,多措并舉
1.依托“1+N”大課間,巧用足球“技能田字格”
鑒于運動場地狹長分布的特點,學校巧妙地規劃多個方格場地,構建出富有特色的廣勤中學大課間活動——“1+N”大課間模式中,其中“1”代表選擇一項球類項目,“N”代表學生依據個人興趣進行自主選擇的項目,促進學生掌握多種技能。在大課間活動中設置足球“田字格”技能練習區(圖5),利用“田字格”小場地區域,將足球基本技術的練習分散到各個小“田字格”中,在規定的大課間時間內,學生進行循環練習,從而提高球性和基本技術能力。此外,方格的設置根據不同的練習內容進行靈活調整,包括球性練習區、運球技能練習區、傳球技能練習區、射門技能練習區以及專項體能區。多年來,學校遵循“人人有空間,個個能提升”的原則,在有限的大課間時間內,保障每名學生都能充分練習。
圖5 球性練習“田字格”分布
2.場地規則靈活化,小型比賽多樣化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進一步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對學校小場地足球運動實施現狀的研究發現,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小場地足球教學能滿足課程練習的密度和強度要求。在初中學段,學生掌握足球技能的關鍵在于建立清晰的技術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技戰術練習,并最終形成團隊比賽的概念。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設置分級教學內容和分層競賽項目(圖6)。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已具備一定的運控球能力,針對運、傳、射等組合技術和簡單戰術開展教學,創設如單項趣味挑戰賽和團隊挑戰賽等技能比賽活動(表1)。八年級設置進階比賽內容,如小場地的4VS4或5VS5足球賽。九年級在兼顧體育中考足球考試內容的同時,進行簡化規則的小賽季。在小場地比賽中,弱化后衛和前鋒等角色,鼓勵學生“扮演”位置靈活、角色多樣的“球員”,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足球技能,豐富比賽戰術與策略。此外,設計班級聯賽時,可在小場地擺放4個靈活可移動的小球門,以增加射門次數,提升比賽趣味性,讓學生在競賽中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享受比賽帶來的快樂。
圖6 各年級分層競賽項目
3.自制足球提興趣,學科融合顯魅力
小場地學??苫顒訁^域大多為非草坪地面,空間也相對狹小,但由于球的反彈力較大不容易在小場地控制。在器材的設計和選擇上,可以考慮“放氣”足球和“自制”足球[1]。結合學校的勞動手工課程,開展“我設計、我運動”的自制足球手工大賽,融入個性化元素,突出器材設計的靈活性。在實際課堂實踐過程中,發現利用“放氣”足球和“自制”足球具有一定優勢,一是足球滾動速度相對較慢,學生可在平整的非草坪地面自主練習,不受場地區域限制;二是能激發足球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女生參與練習時能充分體驗足球運動的樂趣。
在推動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足球文化的培育不容忽視。研究發現[1],大多數學生對足球運動的理解僅局限于技戰術層面,而在足球文化以及比賽賞析方面的認識尚待提高。因此,進一步深化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十分必要,如,將語文、美術等學科與足球運動相結合,舉辦校園足球手抄報大賽(圖8)、“足”夢青春等繪畫比賽(圖9),以提升學生對足球文化的認知。
四、持續改進,有效評價
學校足球活動的開展與實施,需要多角度的評價。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大課間、課內外以及各類競賽的情況,進行精細化的評分。體育組每學期根據學生的運動參與度、運動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團隊貢獻值進行評估。學期表現優秀的班級和個人將被評為“綠茵最佳班級”和“廣勤足球活力個人”,并得到相應的表揚和宣傳,由學校官方平臺進行報道和推廣。
在不斷實踐與總結的過程中,發現城市中小場地學校在推進校園足球活動中,仍需對多個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首先,在場地的規劃與設置上,需要全面考慮全校的體育活動需求,細化場地區域,清晰標記地面位置以及配備簡潔易收納的專項器材,以便足球活動的開展[2]。其次,在開展足球活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實際場地條件,分階段、分時間段進行規劃,合理有效地開展各年級課外競賽活動。最后,在對校園足球內涵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挖掘其深遠意義,借助德育和教務的特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與其他學科的優勢整合,使學生在參與足球運動的同時,能夠理解運動更深層含義。今后,學校將借助足球運動的發展經驗和特色,持續探索城中小場地學校的體育特色發展之路,以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吳亞香.小場地運用需要大智慧—綜合利用體育小場地的策略舉隅[J].中國學校體育,2015(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