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偉 息蕊 邵彩玲
一、塞罕壩精神的科學內涵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它位于距離首都北京400多公里的河北省最北部,有著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場。如今的塞罕壩是京津地區的綠色長城,為京津地區抵御風沙,輸送大量凈水與氧氣,是山水林云的故鄉。但是在60多年前,這里還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涼之地。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努力奮斗的根本動力。一代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土地上接續奮斗,不僅實現了心中的林海初心,更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鑄就了偉大的塞罕壩精神,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塞罕壩精神是成百上千名務林人在前赴后繼的艱苦奮斗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結晶。塞罕壩精神與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淵源,為融入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特別需要深入學習、弘揚和傳承塞罕壩精神,利用自身專業優勢,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一)塞罕壩建設與農業高校的契合性
在塞罕壩建設初期,面對造林技術、工具、經驗的各方面空白,林場的技術員們迎難而上、攻克了許多的技術難關。他們改進了傳統遮陰育苗法,創新了三鍬半植苗法,開創了高寒全光育苗技術,引進了抗旱樹種樟子松,防控了松毛蟲、落葉松尺蠖等有害生物的蔓延。實際上,攻克這些技術難題的技術人員,大多數畢業于農業高校,這些難題也與農業高校的研究方向密切相關。同時,塞罕壩林場也是體現教學、科研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建設發展服務的重要實踐基地,也是農業高校師生學習貫徹塞罕壩精神的重要紅色教育基地。
(二)塞罕壩精神和農業高校的育人目標一致
一個學校的校訓可以體現出這個學校的育人目標。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為“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東北農業大學的校訓為“博學篤行,明德親民”,華中農業大學的校訓為“勤獨力耕,立己達人”,河北農業大學的校訓為“崇德、務實、求是”。從部分農業高校的校訓中不難看出,農業高校的共同育人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培養更多為人民服務、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新型農林人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作出新的貢獻。農業高校的育人目標同塞罕壩精神的育人目標不謀而合,具有一致性。
(三)塞罕壩精神與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思想基礎
塞罕壩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仰,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塞罕壩精神和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
(四)建設美麗中國與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需求
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需要。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必須大力弘揚貫徹塞罕壩精神。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塞罕壩精神的育人價值在農業院校發揮出磅礴力量,激發每一名農大人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心,并積極投身生態環境建設的實踐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近年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正在隨著互聯網信息的多元化而變得復雜多樣,這就使得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形勢更加嚴峻。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農業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激發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精神。培養出能吃苦、有擔當、善創新的新時代農業學子,助力推進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
三、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培養“紅綠結合”型農業人才
農業高校作為全國農林專業教育的主陣地,目標是為國家輸送高質量的農業專業人才。將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夠推動農業高校大學生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業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生態文明素質,助力培養“紅綠結合”型農業人才。
塞罕壩精神,是幾代共產黨人帶領群眾用實際行動鑄就的,是中國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把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品質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學生“能吃苦、肯奮斗”的精神品格和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在未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將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們講解塞罕壩自清朝以來多次改天換地的變化歷程,能夠讓學生們與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建立聯系,對于所學專業知識的力量得到更加具象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素養。以塞罕壩精神中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教育農業高校大學生,能夠使農業高校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生態文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
(二)推動農業高校思政教育發展
塞罕壩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精神品質的凝練,也是農業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將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農業高校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能夠強化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塞罕壩精神的融入能夠突出當代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任務,增加思政教師和全體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能夠豐富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塞罕壩精神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完美契合了農業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所需,是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
四、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農業高校作為培養生態文明建設者的主陣地,應結合自身科研、教學及人才培養等各項實際,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將塞罕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積極推動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深入探尋塞罕壩精神與農業高校大學生科學研究相契合的理論和案例,能更好地發揮課堂傳遞知識、激發動力的作用。
要將塞罕壩精神與課程思政進一步融會貫通。思政課程應根據自身特點對塞罕壩精神的發展脈絡、科學內涵、重要意義做好學理闡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塞罕壩林場建設的事跡可以作為案例,幫助同學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學習。例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中,塞罕壩的綠色奇跡可以作為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生動詮釋和典型范例融入。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塞罕壩精神可以融入理想信念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解。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可以把塞罕壩的最新發展與國家的理論熱點相結合進行教學。
農業高校要不斷深化課程思政創新改革。農業高校可以在學校開設的通識類課程中遴選出與塞罕壩精神相匹配的內容加入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中,例如農學基礎、林學知識等。教師在教授這些課程時,將塞罕壩林場的建設歷程、綠色發展理念等思政內容融入其中,可以實現農林專業特色與人文理念的融合。
(二)構建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思政課教學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但時代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構建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要拓展網絡思政。網絡新媒體是高校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陣地,將塞罕壩精神融入農業高校思政教育,要運用好網絡新領域。首先,思政教師要深入挖掘塞罕壩精神相關資料,利用線上教育平臺,打造出塞罕壩系列更具有代表性、更加突出農業特色的精品視頻課程。其次,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迎合學生的需求,打造線上塞罕壩精神宣傳平臺,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和抖音賬號等,可以向學生征集塞罕壩精神相關的文章和視頻作品,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塞罕壩精神的內涵價值。最后,鼓勵師生通過短視頻和融媒體平臺共同討論塞罕壩精神的魅力,從多角度烘托調查研究氛圍。
開展實踐思政。思政教育唯有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實踐思政是理論教育的延伸,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首先是課內實踐活動。在塞罕壩精神的相關理論知識講授完畢以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塞罕壩精神主題演講、主題討論、主題情景劇拍攝等實踐活動,鞏固知識的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于塞罕壩精神的主動探索。其次是課外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們到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去參觀學習。通過實地的考察學習,提高農林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加深他們對于塞罕壩精神的理解與感悟。最后,還可以組織弘揚塞罕壩精神的調查研究和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宣傳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加認同感,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將塞罕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黃群慧,劉尚希,張車偉,張曉晶,楊開忠,胡濱,閆坤.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總結中思考推進中國經濟學“三大體系”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談[J].經濟研究,2021,(12):4-19.
[2]劉鐵寧.“雙一流”建設農業院校校訓教育功能探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51):172-174.
[3]王金南.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J].紅旗文稿,2023,(16):4-8.
[4]王金南,秦昌波,蘇潔瓊,熊善高.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J].環境保護,2022,(08):12-17.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塞罕壩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研究”(課題編號:20220202228)。
(作者賈慶偉、息蕊均系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邵彩玲系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