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霞
大歷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鑒往知來的科學方法論。在大歷史觀的指導下,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指向與哲學內涵,厘清中國式現代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能夠從歷史發展大勢中把握歷史主動性,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問題的提出
大歷史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歷史觀”。大歷史觀將歷史、現實、未來作整體性考量,是全面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率先開啟了現代化,并把歷史變為世界歷史。同時,也把西式現代化模式推廣到全世界,并在長時間內成為后起國家建構現代化道路的效仿對象和評價標準。但由于不同國家所處的歷史階段、外在條件、文化特性等結構性因子影響,許多國家在效仿西式現代化的歷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拉美國家陷入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泥沼,便是真實寫照。
與其他國家鎖定西式現代化道路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語境下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即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五大文明”協調發展,呈現與西式現代化諸多不同之處。學術界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演進歷程、實現動力等方面展開了研究,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范疇。事物的發展離不開歷史觀的指引,探究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從大歷史觀中去尋找答案。在大歷史觀下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指向與哲學內涵,有助于我們保持歷史清醒、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歷史自信,通過歷史主動性把握發展大勢,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
二、大歷史觀指引下現代化道路指向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不同的歷史觀催生出不同的現代化道路。線性歷史觀,是將“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排列,鑲嵌在線性時間鏈條上。”由此,形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這種道路將西式現代化視作現代化的唯一形式,主張用資本主義的價值形態,解決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一切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大歷史觀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其現代化路徑選擇呈現不同于西方的歷史觀指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時代問題的偉大創造,克服了西式現代化的先天弊病,從根本上實現了對西式現代化的歷史超越,實現了兩個“結合”,“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方面,線性歷史觀下西式現代化的局限性日趨明顯。西方國家認為人類歷史是基于資本邏輯的辯證運動,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的最終模式和唯一參考。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現代化即資本積累過程,為了這一過程的永久性存在,就必須不斷“再生產”。當盡可能多地形成剩余價值時,資本主義為自身現代化道路的推進可以毫無顧忌甚至窮兵黷武,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便是現實寫照。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當新興國家的崛起威脅原有的國際秩序時,資本主義便進行打壓。當前,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政治民主以及文化價值觀等都已顯露困境,戳破了被粉飾的人類發展最終階段是西式現代化道路的謊言。
另一方面,大歷史觀下中國開創了現代化的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大歷史觀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呈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征。從大歷史觀的理論基礎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將歷史放在現實基礎上,承認歷史是各因素在辯證運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根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指明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偉大實踐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目標,堅持“五大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畸形現代化,走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內涵
(一)根本特征上遵循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實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追求,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普遍性內容。一是延續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現代化開啟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從現代化的本質來看,現代化是人類對民主、科學、自由和進步思想的追求。從現代化的內容來看,表現為產業工業化、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等。二是賡續了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主題。黨自成立伊始便肩負起中國現代化的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現代化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基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小康水平”的現代化理念被提出,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攀升。進入新時代,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命題,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走向中,中國共產黨人一直賡續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主題。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凸顯現代化發展的特殊性。一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起點與現實境況的特殊性。中國的現代化是由外力因素所開啟的外源被動型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被迫卷入了世界發展大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中國的現代化都以西方現代化為參照,仍屬于資本主義范式。西方模式在中國的失靈,導致中國現代化模式在選擇上發生了轉變。二是這種特殊性內在地蘊含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以社會主義目標和方向為指引,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西式現代化存在本質區別。馬克思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圈地運動、西進運動以及奴隸貿易等,都揭示了西式現代化的“原罪”。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化的“神話”,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先天不足。
(二)道路實踐上體現守正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遵循了社會主義的內在原則,又與時代和實踐緊密結合,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在道路實踐上體現了守正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體現了守正性。一是社會主義屬性規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在西方資本主義框架內,人的異化導致個體淪為資本的附庸。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內在弊病后,指出“自由人聯合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秉持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至上”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從根本上超越了西式現代化的資本價值范式。二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同頻共振。在實踐過程中找到了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路徑。在黨的百余年光輝歷程中,黨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三次重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也為我國各時期的現代化實踐作出了正確的指引。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過程中形成,體現了創新性。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特質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創新性產生深遠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本土化,才能在中國落地生根并指導實踐。在現代化進程中,黨秉持中國化時代化的態度來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在此基礎上對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原創性理論闡釋。二是打破了對固有現代化模式的盲從,展現了“走自己的路”的創新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根據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找到通往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走出了一條現代化新道路。因此,創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了強大的發展動能。
(三)實現方式上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基于實踐的科學認識對實踐本身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的實踐觀點,是科學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方式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重要依據。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依托現代化實踐得以充分發展。這一理論是在黨領導人民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過四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革命導向、發展定位為核心特質,形成以工業化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現代化理論。在理論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落地生根,在實踐上破解現代化發展定向難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創立以“四個現代化”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在理論上打破了“蘇聯模式”的禁錮,在實踐上實現了初步工業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小康”水平為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應運而生。中國現代化實踐穩步推進,綜合國力大幅提升。進入新時代,構建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不同歷史階段黨對現代化的追求目標呈現階段性的戰略選擇,但都基于現代化實踐中,“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才得以孕育和產生。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不斷指引現代化實踐。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送來新型現代化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引領下,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逐漸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從“工業化”再到向“四個現代化”目標進軍,建立了初步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把達到“小康”水平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目標,獲得強勁的發展動能。進入新時代,中國向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斷前進,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四、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不同歷史觀下所形成的現代化模式的審視發現,在大歷史觀的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道路選擇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擺脫、破解線性歷史觀視域的局限性,以更加長遠的歷史距離、更加寬廣的歷史視域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內涵。在歷史的縱深中全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增強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7):1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趙月枝,陳鷗帆:反“線性歷史觀”啟示的中國新聞理論方向與路徑[J].現代傳播,2022(44).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基金項目】湖北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大歷史觀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多維審視”(MYK2023024)。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