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持續強調了底線思維的重要性,即在處理任何事務時都應預先設想可能面臨的最壞情況,并據此制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這種深刻的思維理念不僅體現了黨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清醒認識,也為我們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所有中國共產黨人的明確要求,旨在加強我們的底線思維,堅守我們的立場和原則。在當今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的雙重任務下,我們必須堅決貫徹底線思維,即使在安定的環境中也要有危機意識,提前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只有當我們對形勢作出更為復雜、更為嚴峻的預判時,我們才能搶占先機,保持主動。
一、理論解析:底線思維的新意蘊
(一)從文化的基因中承繼智慧
底線思維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思維方式的形成,與中國人傳統的求穩觀念息息相關。預防是底線思維中重要的行為導向。它要求對可以預見的風險應積極進行防范,特別是要防止發生突破底線的最壞情況。古人對于“防”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們認為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應采取預防措施,這才是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方式。相較于事后的補救和問責,預防在風險管理中無疑具有更高的優先級。這正應了古人的那句名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p>
(二)從哲學的洞悉中把握內核
劃底線要講唯物論。在運用底線思維時,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來劃定底線。這意味著底線的設定必須嚴格基于客觀實際,充分考慮事物本身的特性和發展規律。正如馬克思所強調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p>
守底線要講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這種統一性通過“度”的概念得以體現。底線作為量變引發質變的臨界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旦事物的量變累積到突破底線的程度,便會觸發質變,導致事物性質的根本性轉變。實際上,“度”定義了事物在保持其本質屬性不變的情況下量的可變化范圍。這個范圍被“底”與“頂”兩個關鍵點所界定,它們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度”的概念。缺乏對底線的堅守,就難以達到事物發展的“頂”峰;同樣,沒有持續向上的努力,對底線的守護也就失去了意義。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的哲學內涵。因此,在運用底線思維時,把握好事物的“度”、堅守底線并尋求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用底線要講實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理論的提出都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其正確性。實踐論強調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這使得底線思維強調在實踐中識別和界定問題,認識到事物的矛盾性和發展性,以及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關系。與此同時,從實踐論的視角來看,認識和實踐是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而底線思維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進,從而有助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做出更有益的探索。
(三)從執政的經驗中創新方法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边@種對前途的樂觀預期與對困難的深刻認識,彰顯了他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對現實挑戰的清醒認知。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毛澤東依然將對未來的樂觀預期與對最壞情況的充分預估相結合,體現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心,也展現了他對現實情況的精準把握和科學判斷。這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底線思維的具體體現,它既是科學方法論的運用,也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樣高度重視底線思維在工作中的運用。在強調穩定的重要性時,他指出“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在論述基本路線時,他提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體現了鄧小平對黨的基本路線的堅定信念,認為這一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必須長期堅持。不僅展示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堅守,更是其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底線思維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面對復雜局面和重大挑戰時,始終堅守最基本的原則和底線,確保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底線思維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將其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首次明確提出了底線思維的概念,并在多個關鍵領域進行了系統闡述。例如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正是基于這種一脈相承的底線思維方法,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而這種底線思維不僅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導。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和運用底線思維方法,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二、價值審視:底線思維的新視域
(一)以全球視野觀大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這一趨勢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這些國家采取了多種戰略手段,其中包括“西化”“分化”策略。在國際層面,他們不遺余力地散播“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旨在歪曲中國的國際形象,從而壓制中國崛起勢頭。這些言論不僅缺乏事實依據,而且顯然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對中國的國際聲譽構成了嚴重威脅。與此同時,在國內層面,西方國家利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大肆操縱社會輿論,試圖搶占意識形態制高點,企圖通過破壞中國的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來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干擾了中國的內部事務,也違反了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正如鄧小平所言:“世界上希望我們好起來的人很多,想整我們的人也有的是。”面對這些,作為共產黨人,更應加強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在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
(二)以治理需求定靶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即便在全球經濟增長普遍疲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形勢仍然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未來道路上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難題。作為共產黨人,我們亟須加強底線思維,提升緊迫感,以確保能夠順利完成各項既定的目標任務。
三、實踐探索:底線思維的新要求
(一)方向要求:堅定理想信念
面對敵人的屠刀,方志敏慷慨陳詞:“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這一鏗鏘有力的宣言,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之于個人,是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對于共產黨人而言,理想信念不僅是精神世界的核心,更是底線思維的重要基石。一旦缺乏了理想信念的支撐,共產黨人的思想將如漂泊的船只,在茫茫海洋中迷失方向,甚至可能誤入歧途,最終墮入深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始終堅守理想信念,在革命事業的道路上英勇斗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的尊嚴與榮光,正是因為“革命理想高于天”。
縱觀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風雨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代杰出的共產黨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的力量。例如楊善洲甘愿犧牲退休后的安逸生活,選擇扎根大山,義務植樹造林,為荒山帶來綠色;林俊德將“有限”的生命投身到無限的科學事業中去,用一個戰士沖鋒的姿態跨越了生死之界;黃文秀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他們不僅以奮斗書寫信仰,更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信仰。
(二)立場要求:樹牢宗旨意識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這一理念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共產黨人而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強化底線思維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這無疑是對共產黨人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最好注解。
“心中無民莫為官”。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我們擁有王進喜的勇往直前之心、具備焦裕祿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保持雷鋒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熱忱。我們必須時刻銘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因此,在思考問題、處理事務和作出決策時,我們應積極辦理符合民意、能夠解決民眾困難、為民眾帶來實際利益的好事和實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永遠做忠誠的人民勤務員。
(三)能力要求:練就過硬本領
底線思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項核心思維方法,具有深刻的邏輯性與實踐指導意義。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體現了共產黨員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擔當,更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奮進,以過硬的本領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先機、爭取主動,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劉曉哲,王閆燕.強化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與底線思維[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41(6):5.
[2]史磊,白琦瑞.以底線思維強化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7):4.
[3]許幼飛.化危為機之道——重慶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案例與啟迪[J].當代黨員,2022(6):1.
[4]張艷濤,吳波.論“六大思維能力”的哲學意蘊及其內在關聯[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2,44(2):5-12.
[5]方世南.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對領導干部的能力要求[J].國家治理,2022(Z1):40-4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作者系中共運城市鹽湖區委黨校講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