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絲雨
初知《陶庵夢憶》,緣于《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筆下寥寥數語,一幅水墨淡雅的湖山夜雪圖、一腔刻骨銘心的故國留戀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陶庵夢憶》既是張岱記述親身經歷雜事的散文集、半世生涯的真實寫照,亦是他人生歷程中血與淚的凝結。它既讓我們了解了明代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又讓我們看到了明末豐厚的民俗文化積淀,更讓我們感受到亡國之民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這是一幅明末的市井風俗畫。
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鳥、放燈迎神、山水風景、工藝書畫……《陶庵夢憶》就像一幅明末的市井風俗畫。畫中,有西湖的香市、魯藩的煙火;有說書的柳敬亭、雕刻的濮仲謙;有朱云崍的女戲、張家的聲伎……作者通過對這些風俗、人物的刻畫,將明代江浙地區的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然而,這又是一部用藝術家的眼光來描繪的明末市井風俗史,書中雖多俗人俗事,讀來卻不覺其俗,反有超然出塵的雅韻,滲透著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與精神風貌。
這是一部晚明的文化世俗史。
《陶庵夢憶》充滿了作者對生活品位的獨到見解。天臺牡丹、越俗掃墓、吳中絕技、紹興琴派、兗州閱武……文章題材涉及工藝古跡、民俗風味、奇人異事、風景名勝、名山大川等各方面。
張岱崇尚自然,藝術創作中不拘于傳統的“道統”觀念,強調真實自然的生活樣態和人的生命價值,崇尚個性和真善美,可以說,《陶庵夢憶》是晚明社會風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致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氣仿佛歷歷在目,觸手可及。
這是一曲深沉的故國留戀曲。
作為一個有氣節的文人,張岱創作《陶庵夢憶》的立意無疑是對昔日生活的傷悼。作品以《鐘山》一文開端,筆觸凝練,寓意深厚,鐘山自古是帝王龍脈聚焦之地,通過對比鐘山饗殿昔日的華麗莊嚴和如今的衰敗鄙陋,將山河破碎的亡國之痛一筆道出。張岱寫作《陶庵夢憶》時,明朝已經滅亡,但其中許多文章仍以“崇禎”年號開篇,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面對國破家亡的張岱,于一個個日常瑣事的回憶中,流露的是對繁華過眼云煙、舊游如夢的傷感,抒發的是揮之不去的家國之思、亡國之痛。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前半生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后半世國破家亡,無所歸止。就是這樣一個張岱,將對家國的萬般深情,化為回憶,凝成一夢,訴說著對往昔的留戀、對故國的懷念。
(指導老師:王?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