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題與試題解析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激發探究意識,發展創新思維。“答案與問題”聚焦技術發展背景下“問題”內涵與外延的變化,思路開放、多元;“抵達未知之境”突出不懼失敗、不斷嘗試、放眼未來的品質;“真正的相遇”引導學生結合切身的體會或對社會的觀察去思索成長中的典型問題。三道作文題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為中心,融合社會與個人、科學與人文,強化對拔尖創新人才潛質的考查。
貼近學生生活,彰顯青春氣象。作文題與考生生活息息相關,每道題可寫的空間與切入角度都很多,學生既可以書寫時代主題,也可以結合個人生活與學習,從身邊具體事例談起,表達個人成長中的感悟與思考,彰顯直面成長、勇立潮頭的青春擔當。
精選典型素材,引導解決問題。作文材料文字簡潔,意蘊豐富,引導學生針對特定的現象去觀察、歸納,凝煉想法、提出問題,或生動記敘,或深入論證,體現思維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共命制全國甲卷、新課標I卷、新課標II卷三套高考語文試卷。三道作文試題緊扣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強國”重要論述精神,精心選材,合理布局。試題言簡意賅,不在審題立意上設置門檻,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生活體驗或社會議題都能找到寫作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性寫作,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全國甲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設計思路:本題選擇“相處”“相遇”這樣一個高中生常見的話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現象出發構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實感。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是作文材料預設的一個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多數青少年為此迷茫過、困惑過。“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學習與他人相處”過程中遇到的常見現象,“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成為封閉型人格形成的一個起點,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材料最后提出問題的正確解決之道——“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與分歧,充分表達自己,坦誠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材料三層語境,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長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材料中的關鍵詞語,意味著你我之間心無芥蒂,無話不談,共同成長。
材料是一個觀點的陳述,沒有設限定性的情境任務,這給考生的寫作留下了足夠多的思考空間。考生可以圍繞這個論題,針對三層語境,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及觀察到的相應社會現象,通過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考生可以針對整個材料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辨,可以將其中的前提、現象、答案作為立論的基礎,也可以圍繞其中的關鍵詞語凝煉觀點。而用“相處”與“真正的相遇”、“沖突”與“交流”、“坦誠交流”與“真正的相遇”等進行組合思辨,也可寫出切合題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來。考生如果選擇“相處”“相遇”“坦誠交流”等話題,切合作文材料內容,擇取一個現象、一個故事、一段經歷寫出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也是命題人所期待的。
新課標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設計思路:本題材料由兩句話組成。“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這句話,聚焦于在科技發展應用的背景下“遇事不決問搜索”這一人人皆知且時時為之的常見現象;而“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則把話題導入“答案與問題”這一對核心概念。材料以問句作結,結合引導語“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可知,本題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問題本身回答“是”與“否”,而重在考生的“聯想和思考”上。題面文字簡潔,指向明確,審題并沒有難度;話題發人深省,意蘊豐富,給寫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間。本題具有較強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維度很多:比如問題的“多與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類還在不斷思考,伴隨著舊問題的解決,新問題會不斷產生,推動人類不斷邁上新臺階。又如問題的“淺與深”,最容易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識性的問題,而更深層次的開放性問題、復雜性問題、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卻很難直接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淺問題”的迅速解決會助推人類更好地向“深問題”探尋。再如問題的“得與失”,當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人類是否會變得習慣于讓機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識的積累過程和難題的探索過程,人們是否會越來越喪失提問的能力?表面的“問題”少了,但深層的“問題”是否會更嚴重?
本題立足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品質的培養,考生可以就某個論題加以充分論證,對某個現象進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從更為樂觀積極的角度去暢想未來科技的發展。一篇回應時代之問的議論文、一篇感悟獨具的記敘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題的合適表達。
新課標II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
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設計思路:本題從本試卷內的閱讀材料引出相關的作文話題。作文材料關聯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以材料三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詞照應材料一,展現出人類的月球探索歷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將偉大的人類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學習情景,其中的關鍵短語“抵達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達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進程,充滿艱辛,飽含期待;也蘊含著“抵達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滿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與考生此刻身處考場的情境不謀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對“航天精神”的謳歌,而要回到“我們每個人”這一語境,使“抵達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與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之間構成一種新的觀照維度。成長過程中的艱辛與喜悅、新的人生起點的憧憬與期盼,都是考生展開聯想與思考的著力點。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未知”背后的“不確定性”,讓探索變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驅遣我們去想象,推動我們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發出深邃的議論與獨到的觀點。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學習生活的成長進步為切入點,寫出生動形象、感情真摯的記敘文,寫出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題指向的。
名師評析與下水作文
全國甲卷:寫作空間廣闊,考查學生真實寫作能力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教師? 李妍
題目解讀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從學生生活學習的“非限定性”情境出發,構建了“簡潔、平易、樸素”的作文題目,在審題立意上難度較小。題目也貫徹了高考命題“樹人”“育人”的核心理念。
首先,“學習與他人相處”,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其次,十七八歲的高中生,都有過與人相處、不愿表達、坦誠交流的體會與經歷;最后,“表達與交流”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內容。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沖突而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段話的理解并沒有什么難度,核心詞語就是“坦誠交流”“真正的相遇”。
“坦誠交流”,不回避矛盾與分歧,充分表達自己,才可能交到知心的朋友,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真正的相遇”,可以是生活中與同學、與家人、與朋友的交流與相遇,可以是國家、民族間的交流與相遇,也可以是網絡世界與真實生活世界的相遇。
這種開放性所帶來的廣闊的寫作空間,恰恰能體現出學生在選材、組材、思想立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考查學生真實的寫作能力。
下水作文
坦誠交流,對話而不對抗
在波瀾壯闊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如孤獨的航者,在茫茫人海中不斷相遇。學習與他人相處,不僅是生活的必修課,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進器。然而,在人際的紛繁復雜中,為避口角之爭,人們更愿意將真實的自我藏匿于沉默的深海,“非暴力不溝通”便成了“相處”的黃金法則;在國與國交流時,為避流血沖突,“冷戰”陰霾似乎仍在延續。
我以為,坦誠是人與人交流之不二法門,是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其價值無遠弗屆。
在人際交往的舞臺上,我們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而因個性的差異、成長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不同,無法在不同的語境間移植,于是會形成誤解、矛盾。“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而坦誠,則是天地間最美的詩篇,也是我們為人處世最珍貴的品質。坦誠的“朋友”,不是玩伴,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面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坦誠交流是思想碰撞的“打火石”,是政治舞臺上化干戈為玉帛的“速效劑”。
真正的相遇,是兩顆心靈在宇宙間的絢爛碰撞,是思想與情感的交融。
翻開歷史的畫卷,《高山流水》為千古佳音,伯牙、子期因音樂而相識,更因坦誠而相知。“將相和”為政壇傳奇,廉藺兩位重臣,摒棄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因坦誠相待而化干戈為玉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高貴的“口角”,永遠勝過虛偽的“認同”。
曾國藩先生曾給“誠”下過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故誠于中,必能形于外。坦誠在內心就是純凈無染,表現于外就是真實、真意、真誠。坦誠交流,并非無原則地隨波逐流,而是在尊重個人觀點的基礎上,敢于直抒己見、尋求共識,如此才能打破萬重隔閡,跨越山海,看到心領神會的風景。
真正的相遇,是明月與清風的相擁,是相輔相成、共生共長。
透過世界廣角鏡俯瞰,坦誠交流是順應時代潮流、是“真正的相遇”的必經之路。且看,“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書法家揮毫潑墨,國風服飾展精彩紛呈,沿線民眾真正體會到了漢文化的魅力;中國的“文物醫生”長年在柬埔寨保護和修復吳哥古跡,讓游客感念“他們對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不斷興起的“漢語熱”,讓更多人以語言為橋,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才能讓世界這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真正實現共贏、多贏。
交流,是溝通的“橋梁”,也可能是制造隔閡的“巴別塔”。坦誠交流,如鋒利的劍,劈開隔閡的荊棘;如堅固的橋,連接心靈的彼岸。唯有坦誠交流,對話而不對抗,才能實現國與國之間真正的相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我們更需要以坦誠的態度去面對他人、面對世界。讓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聲音和觀點;以坦誠的心去擁抱世界、去迎接真正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