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畢業到青海創業近20年,她從未忘記初心——創立一個社會企業,既解決社會問題,又實現人生價值。
哈佛畢業后,她放棄繼承家族產業的機會,來到青海,創辦了一家開發加工牦牛絨產品的公司。在改善牧民生活的同時,她還與當地生態文化公司合作,組織當地牧民共同開展黑土灘治理工作。
她說,從哈佛畢業到青海創業近20年來,自己從未忘記初心——創立一個社會企業,既解決社會問題,又實現人生價值。她堅定、自信、生機勃勃,而這一切源自一顆執著而強大的內心。這是女性的力量,也是創業者的力量。
這是雪中送炭,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2006年,24歲的喬琬珊正在哈佛攻讀碩士,專業是公共管理與國際關系發展。有一天,她同宿舍的女孩一起分析接下來應該去哪里考察,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
思來想去,她們決定到中國去,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云南。
3月的云南,風光旖旎,草場上到處是成群結隊的牦牛,有的純黑,有的雪白,四肢短而粗,散落在草原上吃草。兩個來自大城市的女孩十分好奇,興奮地東張西望,她們得知:全世界共有1.4億頭牦牛,90%都在中國,而且,牦牛全身都是寶貝,產的奶可以做奶酪和酥油,身上的毛更是用處多,粗毛可以做帳篷和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連牛糞也可以用來燒火取暖。
通過當地牧民的詳細介紹,喬琬珊一下子對牦牛產生了極大興趣。當時,牧區樸實貧困的環境,喚起了喬琬珊的情感。中國西部良好的資源、正待開發的前景,促使她思考自己應該做點什么。
“辦一家社會企業,不以營利為目的,只為資源的利用,可持續發展。”喬琬珊第一次把在學校學到的改變貧困這一課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想法。
當喬琬珊把這些想法告訴父母時,幾乎所有家人都反對。在世代經商的父母看來,辦企業不盈利,這樣的經營有什么意義,靠什么來維持?
喬琬珊的外公是臺灣知名企業家,投資的產業非常廣泛。喬琬珊的父母都畢業于名牌大學,后來創辦了教育集團。
在喬琬珊很小的時候,家族里討論的話題大多和經濟有關,她也萌生了以后要創業的想法。而她的正常路子,要么回家繼承家業,要么找一份精英工作,但喬琬珊說:“如果留在大城市賺錢,那頂多算是錦上添花;而到中國西部地區幫助當地人脫貧,這是雪中送炭,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1個多月時間,喬琬珊和同伴走遍青海、云南等地。最終,兩個女孩決定,開發牦牛制品,決不遲疑。
想到就要做到,喬琬珊想做牦牛奶酪,因為彼時的周邊沒有奶酪市場,很多鮮奶因為交通不便白白被浪費,看著實在可惜。
喬琬珊請來一位專家,給牧民講解做奶酪的技巧。牧民們照著學會了做奶酪,但后續問題比想象中更多。因為大多數牧民都住在偏遠的地方,道路狹窄,冷凍車開不進去,再好的奶酪也來不及運送到市場,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變質。
這樣的經營,注定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進行。喬琬珊很沮喪,明明知道牦牛渾身是寶,可是開發起來為什么就這么難呢!但是,她并沒有因此停止腳步,而是選擇繼續考察,把重點放在牦牛絨身上。
除了羊絨,牦牛絨也很優質,如果能開發做成產品,相信同樣很受歡迎。帶著這樣的念頭,喬琬珊回到哈佛大學,開始做畢業前的準備工作。
滿懷希望,尊重牧民的想法
繁忙的學習之余,喬琬珊到處查閱資料,尋找牦牛絨的開發和利用方向。
整整半年多,喬琬珊和同伴不是泡在圖書館,就是在尋找專家老師的路上。牦牛的繁殖養育、牛絨的特性、加工紡織等細節,她們逐一開展研究,尋找答案。
有了充足的資料,喬琬珊再利用自己多年來學到的專業知識,很快編寫出一份課題報告。這份報告得到專家和老師的極大認可,喬琬珊憑借開發牦牛絨的遠見和創意,在哈佛校園備受好評。畢業前夕,喬琬珊憑借這份報告獲得哈佛大學創業獎金1.5萬美元。
有了原始啟動資金,再加上計劃書,喬琬珊一頭扎入中國西部偏遠地區。
2006年9月,喬琬珊在扶貧組織的幫助下,選定青海共和縣黑馬鄉,當地90%都是藏民,牦牛養殖多。到達這里后,喬琬珊的第一步就是收購牦牛絨。她和同伴來到牧民家,挨個詢問是否有牦牛絨賣。
牧民們盯著這兩個漂亮時尚的女孩,對她們收購牦牛絨這件事感到稀奇。經過她們不斷解釋,終于有人指著自家院子里堆著的牦牛毛,讓她們拉走。
兩人一看,又臟又濕的牛毛散亂打結,混合著各種砂石,就像一捆捆稻草一樣堆在地上。兩個女孩的心情瞬間跌到谷底——如果牧民都是這樣賣牛毛,她們怎能獲得好的原材料呢?
原來,牦牛每年只有1次產生絨的機會,就是在冬天。牦牛為了抵御寒冷,會長出一層薄薄的細絨,這就是牦牛絨。春天來臨,這層薄絨會自行脫落,牧人經過抓取成為原絨,其中以細度在25微米以下的絨毛為最上品。因此,一頭牛只有100克細絨,剩下的全是粗毛。
過去,牧民對牦牛了解不多,只知道把所有牛毛剪下來,成堆販賣,每公斤只能賣40元,而喬琬珊的收購價格每公斤高達400元,是原來的10倍。
可是,這么高的價格,卻收不到理想的原材料,這讓喬琬珊吃不香睡不著。為此,她專門請教相關專家,學到了梳理牛絨的技巧,并定制了一種梳子。接下來,喬琬珊和同伴到處尋找牧民,向他們講解應該怎樣梳理牛絨,并把定制的梳子免費發放給牧民。
牧區天氣惡劣,路況又差,兩個女孩為了尋訪很多偏遠地區的牧民,常常吃不上飯,走路走到雙腳起泡。
盡管前期做這些很累,但喬琬珊滿懷希望,她覺得經過這次培訓,牧民們一定能梳理出好的牛絨,但一段時間后,她還是失望了。
到了收購季節,牧民交上來的牦牛絨還是和以前一樣粗糙。喬琬珊一看就傻眼了,為什么經過培訓還是不行?經過多方溝通,她了解到,原來是因為她們傳授的方法雖然很好用,但梳理的過程中牦牛有痛感,牦牛會煩躁不安。而牧民對待牦牛就像自己的孩子,決定還是堅持用手梳理。這樣一來,收購來的牦牛絨依然混亂一團。
難題再次呈現在喬琬珊面前,而且似乎根本找不到答案。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經過思考,喬琬珊決定尊重牧民的想法,他們愿意用手梳也行。原材料雖然粗糙,那就增加一道人工挑選的工序,正好可以讓當地女性加入進來,增加她們的收入。
牦牛絨的挑選正式開始。很多婦女沒有做過這樣的工作,現在分揀牦牛毛能賺錢,她們十分樂意。而牧民們看見喬琬珊愿意尊重他們的想法,很快就接受了她,樸實的牧民們表示:“你尊重我們的習慣,那我們就挑選優質的絨毛給你。”
3個月后,喬琬珊收集了幾噸原材料,初始啟動資金1.5萬美元幾乎花光。看著一大堆黑乎乎的牦牛絨,到底能做出什么產品,喬琬珊心里也沒有底,接下來的路只能一步步走。
喬琬珊來到紡織工廠,找老板商談能不能加工。老板們第一次聽說牦牛絨能做產品,便跟喬琬珊聊了起來,結果發現她就是個門外漢,于是不愿意再談下去。喬琬珊二話不說,回去就惡補紡織和布料的知識。她了解到,牦牛絨雖然細膩柔和,但比羊絨短,顏色又深,加工過程復雜,十分考驗技術。而且,她的訂單很小,所以很多老板不愿意接單。
創業近20年,從未忘記初心
被拒絕并不可怕,喬琬珊早有準備,她不斷地跑工廠,詢問溝通,講述自己對于牦牛絨的理解。經過近1年的折騰,終于有工廠愿意接活。
可是,喬琬珊沒錢請設計師,兩個女孩就翻閱時尚雜志,收集靈感,然后描摹、創新,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終于確定了120個款式。
做好第一批產品后,喬琬珊開始扛著箱子到處參展。為了節約經費,她不敢請幫手,大包小包都靠自己搬。每一次參展,她都興致勃勃地和客戶講解牦牛絨的優點,但往往講了半天,人家卻沒聽明白,問她:“你的羊絨很軟嗎?”
這樣的挫敗感,喬琬珊經歷了很多次,她只能喝口水繼續解釋。
就這樣,喬琬珊慢慢地讓一些客戶認識到牦牛絨的價值,自己也拿到了一些訂單。
訂單雖然有了,但問題同樣存在,因為牦牛絨十分稀缺,產品加工成本高,必然要走高端路線。有人向喬琬珊建議,把牦牛絨拿到國外加工,這樣就可以貼上奢侈品的標簽售賣。喬琬珊回答:“我們的理想是開發中國的牦牛絨,要做就做中國制造的產品,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違背自己的理想。”
訂單正式上量后,為了保持牦牛絨的獨特性,手工編織就成了喬琬珊的另一個突破口。她多方尋找,最后在上海崇明島找到50位手工織娘,她們都有多年編織經驗,手藝精湛。
在樣式和顏色方面,喬琬珊越來越注重多樣化和精細化,先設計樣式,交由客戶選擇,然后在工廠將牦牛絨紡織成紗線,再由織娘們手工編織完成。
就這樣,一件件精美獨特的圍巾、帽子、毯子、毛衫等產品從織娘們的手中編織出來。漸漸地,牦牛絨制品熱銷國內外,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2012年,喬琬珊被福布斯評為“中國30位30歲以下商界精英”,還獲得多項創業大獎。最近幾年,更多牦牛絨的產品被開發出來,品牌和產品價值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終于將心目中的牦牛絨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喬琬珊十分感激藏區牧民。她早已將牦牛絨的收購價格提升至每公斤600元。牧民的收入增加了3倍,合作牧民從最初的幾百戶發展到2萬多戶。
創業的同時,喬琬珊不忘承擔社會責任,一直關注藏區的環保事業。近年來,由于過度放牧、鼠害以及凍融、風(水)蝕等原因,有些地方的草原嚴重退化,可食性牧草減少,變成了讓牧民發愁的黑土灘。
2021年,喬琬珊與一直致力于幫助牧民重建家園的扎瓊倉生態文化交流中心合作,組織當地牧民開展黑土灘治理工作,啟動草原生態修復項目。
土地修復的過程非常復雜,且花費很高。過去兩年里,他們修復了280畝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讓牧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提醒他們保護自己的草場。
牦牛吃草時,不會像綿羊一樣把草的根部一起拔出,這對土地十分友好。在土地修復過程中,人們發現在地上撒播草種后,牦牛群可以將種子踩入地下,牦牛的糞便也可以為土壤增肥。
這樣,一顆種子發芽生長后,第二年又會產生20顆左右的新種子。這樣經過若干年,草原就會重現生機。
2024年5月,“源于雪域 絨于自然”牦牛絨探索之旅活動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地區開展。喬琬珊在活動中表示:“我們正在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生態鏈,每個環節,無論是媒體、消費者還是平臺,都是這個生態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喬琬珊說,從哈佛畢業到青海創業近20年來,自己從未忘記初心——創立一個社會企業,既解決社會問題,又實現人生價值。將一份社會性企業做成可持續的時尚,為高原藏區的人們帶來新希望,喬琬珊身上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喬琬珊堅定、自信、生機勃勃,而這一切源自一顆執著而強大的內心。這是女性的力量,也是創業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