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塑造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科創。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產業升級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資源為關鍵,充分發揮人大制度優勢,努力在求“新”求“質”中集聚人才科創資源,使其成為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最積極、最活躍因素。
聚力向“新”
當好集聚人才科創“排頭兵”
近年來,衢州以“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建設為總牽引,聚焦“五鏈”融合,建平臺、聚人才,推動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市人大常委會緊扣市委中心工作,主動參與、積極作為,推動全市人才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
牽頭抓總推進人才科創工作。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親自擔任“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專項推進小組組長,牽頭領銜人才科創工作,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制定工作推進機制,落實高層次科創人才引育等十大專項行動,推動形成全市上下打造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的強大合力。
主動出擊招引高層次科創平臺。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搶抓時機、主動出擊,積極對接高端科創資源,先后促成衢州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長三角研究院,與復旦大學共建衢州復旦研究院等,借力借智突破衢州產業發展“卡脖子”關鍵技術。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已培養碩、博研究生200多名,獲批國家級項目26項,申請發明專利110余項。
調研開路服務人才科創事業發展。針對人才科創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專門組織力量,多次到市內高校院所、高新企業等開展調研,并赴省外先進地區考察學習,提出以“平臺+產業”“成果+孵化”“資金+基金”等推動人才科創高質量發展四方面13條針對性、創設性意見建議,得到市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并交市政府形成操作方案推動落實。
奮力提“質”
營造發展人才科創“好生態”
法治是最好的人才科創環境。市人大常委會牢牢把握“讓法治這一手真正硬起來”的要求,立足職能優勢,努力為人才科創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用高質量的制度供給規范提升。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對企業發展和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科教產教融合等進行規范;制定全省首部優化涉企服務地方性法規,就落實人才專項政策、推動創業創新平臺發展等作出規定。今年,還將專門制定科創平臺高質量發展條例,對衢州在推動科研項目攻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培育等方面的好做法予以固化。同時,依法作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打造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的決定,切實通過法規制度引領支撐人才科創事業高質量發展。
用高標準的檢查評估把脈問診。聚焦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實施,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實地察看等形式,對規劃實施進展情況進行調研評估,客觀指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并提出四方面10條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力推科技創新規劃綱要的目標任務按期完成。積極謀劃,上下聯動開展科技進步法、省科技進步條例、省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條例等執法檢查,多渠道、多角度收集人才科創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并強化檢查成果運用,推動問題解決。
用高效能的審議監督推動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連續4年聽取和審議市政府人才科創工作情況報告。去年,專門聽取和審議了打造“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的工作情況、知識產權保護情況的報告,提出實施人才集聚賦能、推進“雙創新”改革試點等4方面的審議意見。今年,還將審議市政府關于開展科技及體制“雙創新”改革試點工作情況、青年人才引育工作情況、市人民醫院學科建設情況等報告,為營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創新創造環境貢獻人大智慧和力量。
全力為“民”
構筑激發人才活力“大舞臺”
科技創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不斷引導和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創新活力,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議案建議匯民智。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引導和鼓勵人大代表為人才科創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本屆以來累計收到相關代表議案建議26件。其中,《關于深入推進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建設的建議》被列為重點督辦建議,9個方面的意見建議均被市委吸收采納,有效推動了衢州創新主體擴容提質、高層次人才加速集聚、創新生態優化升級。
代表視察促發展。圍繞人才科創的建設發展,本屆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先后就高校建設發展、高層次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等情況組織代表視察活動5次,調查發現問題短板17個,提出整改和落實意見建議21條,有力推動了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整體搬遷、一產業一研究院建設等重大人才科創項目的落地落實。
專業代表作表率。在人大代表隊伍中,有許多來自人才科創領域、具備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市人大常委會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人才科創領域大顯身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衢州研究院院長就是衢州市人大代表,他所主持的浙大衢州研究院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專家人才,并與地方合作建立中試實驗實訓基地,引進5個院士團隊,為衢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