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犯罪案件屢屢成為社會的熱點。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出現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早在2016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關文件也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作出了法律規范,提供了明確遵循。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問題和被侵害事件的多發,證明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在執行層面還需要不斷加強。
留守兒童的犯罪預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從教育、懲戒和機制建設三個層面進行綜合治理。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加強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消極因素的治理,從嚴管控、審查各種網絡游戲、視頻、出版物的制作、發行,加強對各種精神污染源的治理。
要落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懲戒機制。根據刑事犯罪年輕化的趨勢,我國的刑事立法下調了刑事責任年齡底線,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在司法層面和刑罰執行層面,應切實落實法律規定,對實施嚴重犯罪、性質惡劣的案件要依法懲治、該嚴則嚴,以提高未成年人對法律的敬畏感和自我約束能力。
要建立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社會治理機制。通過強化家庭教育和監護的主體責任,政府、學校和社會增加對留守兒童的保護性投入,為留守兒童構建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一方面,應努力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條件及其子女的入學問題,盡量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提升民生幸福指數;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提供情感關懷與教育引導,注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