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亮
李家安的《這里:第五所學校》與《夢想家》里,有種令人欣喜的松弛、無拘無束的才情。雖然在一些段落中,她以十七歲的慧黠與酷勁兒,冷眼打量成人世界的乏味、刻板,甚至不留情面揭破那些微小的勢利、殘忍,但她筆下世界的基調仍是柔軟的。“新鮮煮好的米飯,燉得熱乎乎的咖喱,松軟的炒雞蛋,小小的奶酪,會讓你感覺如此被愛。如此溫暖。如此完美滿足。”甚至不乏憐憫地提醒自己,那些如北極熊般“成熟”的大軀殼下面,也有一個脆弱的小孩子、一個會感到疼痛的靈魂。這終究是一個在愛、寬容與溫暖中成長起來的文學少女,所以才能“從最沉悶的教室窗戶”凝視天空,發現蓬松的棉花云朵,就像為夢想家提供的迷你枕頭。
在這樣的寫作面前,更多關于文學的教條似乎也顯得無趣而無效。并不一定只有某種粗礪而沉重之物,才能從敏感多思的少年心中擠壓出堅固的現實感。每一代曾經在這樣的年紀被文學之火灼燒過的寫作者,都會透過各自被不同時代、環境與成長經歷所塑造的“取景器”去打量世界、定位自我,建立自己的現實感。不管貧瘠或富足,禁錮或自由,所有外部世界的形貌與質感,仍需年輕的心靈和軀殼在與真實世界的摩擦中,激活感官,攝取經驗,轉化為屬于個人的文學材料。
重要的是,越過抽象的詞語和理念,觸碰真實。
在李家安這里,某種流動之中、尚未定型的感受力,記錄著那些和多彩的青春幻夢一起溢出的黑白色的孤獨、困惑、感傷。在某些躍躍欲試的時刻,她也帶著這個年紀的焦躁,急著品嘗那些許久之后才會真正懂得的疼痛和苦澀。
作為職業文學編輯,曾近距離了解當下青年寫作的不同路徑與各種方向,但我并不想拿出那些被過于嫻熟地運用過的概念和標尺,去做徒勞無功的歸類或比較。這些文字里最鮮活的部分,恰恰不是借用已有文學格式或主題架構起來的仿制品。一切尚破碎而柔軟著。最動人也最艱難之處,恰在于此。沒有任何現成的路徑,即便是她最親密的家人曾嘗試過的,可給這位年輕的寫作者以導航。她需要在一次次的試錯與迷途中,成為她自己,“真正的家安”,“命中注定的家安”。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