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澄多
整體宏觀經濟恢復不及預期,但青少年體育行業即便受到疫情三年的影響依然在穩步增長,這在過去是沒有見到過的行業新階段,我們稱之為“新周期”。新周期里充滿無限機遇還是面臨艱巨挑戰?
丘吉爾說過:“我們能夠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地捋一捋這個行業,才能看得清迷霧中的當前形勢以及未來趨勢。
2010-2022年:從快速成長到猛踩剎車
根據《體育教育時光機一新周期》(2023年)報告,青少年體育教育行業分為四個階段:
醞釀布局期(2010年前)
消費者意識尚未形成,體育教育機構的商業模式也在探索,整體發展較慢。現在規模較大的機構也都在2010年前創立,例如萬國體育(2006年)、鴕鳥足球(2008年)、東方啟明星(2009年)及動因體育(2011年)等。
市場積累期(2010年-2015年)
體育培訓消費者已經開始被教育,培訓機構2014年下半年開始迎來快速起步時期,商業模式正在逐漸探索成型。
快速成長期(2015年-2019年)
商業模式被驗證、消費者意識形成、政策利好,三者加持下,體育培訓行業駛入快車道。2016年,隨著萬國體育掛牌新三板,體育培訓在資本市場成為熱點。2019年中有數十筆融資信息傳出。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體育培訓行業的“躁動”成長期,大多快速擴張的公司只注重規模的增長,忽略了以經營利潤為導向的運營、產品迭代和人才培養,為日后埋下了隱憂。
行業調整期(2020年-2022年)
疫情三年,嚴重打擊了很多公司的現金流,也導致了個別機構的資金鏈出現危機。為了應對病毒來襲時的閉館,很多機構進行了線上化嘗試,但基本是曇花一現;2021年推出的“雙減”政策也開始對行業規范化有了一些影響。三年疫情加速了行業的變化:冰山上是現金流,冰山下是企業的經營力和組織力。三年疫情如同一次公平的大考,既是磨難,也是磨煉,一批優秀的體育教育機構逐漸浮出水面。
2023年:“蹲著”活下去
《體育教育時光機一新周期》(2023年)報告中,全國一至四線城市4000多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1-9月的平均現金流入的速度和消課收入都在下降。這不是一個好的信號一存量的現金流在不斷消耗,但是流入的現金卻出現了疲態;“庫存”的課程沒有及時得到消耗,將進一步影響續費帶來的現金流,凡此種種,都預示著行業在未來半年將會出現巨大的挑戰。
2023年,從業者過山車般地感受到了“化雪的時候比下雪還要冷”。全力以赴籃球、愛尚跆拳道、動因旗下的灰姑娘以及YBDL籃球陸續在今年爆出危機,都說明今年行業的艱難。
越是艱難時刻,越能看出運營功力和經營底色來。過去只關注現金流或者只把現金流收入作為業績衡量標準的機構,如果不做出變革,在家長信任危機的催化下,在《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的監督管控下,未來幾個月內極有可能出現危機。
現金流是“命”,但一個人光有命,未必能活得好,“利潤”才是發展的根本。要在行業中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必須不斷提高“人效”(人均年收入),靠效率在競爭中獲勝。
“蹲著”并不是“躺平”“轉行”“收縮”“抄底”,而是意味著從自己的優勢出發,識別到自己的“戰略縱深”去打這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蹲著”意味著還要用力,修煉內功(優化運營、迭代產品和培養人才);“蹲著”意味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旦看到機會就能隨時起跳。
2024年及以后:關于未來的9個趨勢
關注眼前的茍且,可以讓我們活下去;看到遠方,才能讓我們在冬天里早做準備,在未來一躍而起。
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青少年體育教育行業的規模為1795億,對于國內2.2億適齡兒童的總量來說,顯然還遠未達到天花板,“體教融合”等政策也陸續發布。因此,這是一個“大市場+大政策”的行業,前途光明。
蒙眼狂奔的時代已經過去,疫情三年提前為行業踩了剎車,速度慢下來了,但道路還可以走很長。青少年體育教育是一個仰角15度可持續很久的生意,優秀的機構未來一定會在某一個時刻厚積薄發。
從“流量”到“留量”
過去的機構只重銷售,流量(客戶)招進來一批很快就流失了,然后重新招新的流量(客戶);未來的機構一定會更加重視“留量”,這就要求機構更加重視教學服務的交付和精細化運營,才能做到現有客戶的留存。重視“留量”,必須以經營目標為導向,關注“課消率、出勤率、續費率、到店率、轉化率、轉介紹率、人效、評效”等關鍵的運營指標。
先做強再做大
青少年體育教育培訓機構的增長主要來自更多場館的擴張,這和眾多的“重度線下、人力密集型、難于標準化的服務”一樣,都遵循著先做強再做大的商業規律。這個“強”不只是指成熟的“單館盈利模型”,而是“可復制的標準”,包含了產品(課程、賽事、訓練營、嘉年華等)、門店運營的SOP、人才和數字化系統,而且這四個維度的內容還得有總部中臺的持續賦能和督導,這才是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相對于零售、餐飲等行業的標準化來說,體育教育更難做好,因為本質上是“人”的標準化,
更超值的“性價比”
經濟衰退期往往有一類“廉價平替”的機會。如果能持續提供更具性價比的課程、賽事等產品,將會成為機構未來一階段的核心競爭力,就像這幾年的“瑞幸Vs星巴克”和“拼多多VS京東”。
行業供給的“產品”類型遠遠不夠
一般來說,目前的大多數機構都只有“體育培訓課程”,遠遠不能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對體育教育的美好需求。比如說賽事和活動也是非常核心的產品,好的賽事(體育比賽很多時候會翻譯成Game)會讓孩子們真的熱愛上某一項運動,這會為機構增強用戶黏性形成明顯的助力。
“中心謙讓、邊緣綻放”
市場不只是在中心的一二線城市,下沉市場也同樣有機會。這里面存在一個“消費力套利”的機會,下沉市場“消費力并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低、體育消費意識穩步提升、客戶挑剔少、口碑傳播快”,這些都是優點,唯一的難點就是“人才”不容易“下沉”。
價值銷售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客戶買單的邏輯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獲得了價值。有一個公式可以簡單說明客戶價值的努力方向:“客戶價值=(產品本身的價值+銷售角色貢獻的價值)×客戶認知一客戶成本”。“產品本身的價值”需要不斷迭代產品、培養人才,“銷售角色貢獻的價值”和“客戶認知”卻可以通過對營銷和傳播的提升比較快速地改變,當從業者理解了這些就有可能找到自己在營銷服務方面改進的方向。
從“學會”到“熱愛”
產品要實現青少年對某項運動從“學會”到“熱愛”的目標。“學會”并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型,而“熱愛”就會好很多。“熱愛”不只是對青少年本身有巨大的價值,這是體育本身帶給他的體力、腦力和心力方面的人格提升的價值;“熱愛”同樣會給培訓機構帶來可持續的利潤。請注意,這里的“賽”不是專業競技,而是Game,能讓人從學會轉向熱愛的最重要的方式。
重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才梯隊”
以體育為核心的重度線下連鎖教育服務行業最為倚重的就是“人才”,一個優秀的校長能帶出上百個優秀的兵,相反的一個不合格的校長對一家體育教育機構就是災難。要注意這里其實是一個梯隊的建設,梯隊是指“人材、人才、人財”,對于人的重視不是“先招進來然后矬子里拔將軍”,而是從招聘的一開始就重視。
線上流量及AIGC
不管是美團點評、抖音、小紅書還是私域,都已經成為很多機構獲客的主要渠道,這些必須嘗試起來。此外,有一些機構也開始利用AIGC的大模型改進課評、客服反饋、活動方案等運營工作。
以上并非未來趨勢的窮舉,隨著宏觀經濟的變化、家長消費行為的成熟、體育教育機構的不斷升級,一定會有更多來自供給側的創新,讓青少年體育行業行穩致遠。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中國方興未艾的青少年體育行業一定會蓬勃向上、迎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