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要“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
如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一文,便一端是虛構與幻想,另一端是科學與現實,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嚴謹的科學知識,打造了一個亦幻亦真的文學世界。
想象是科幻小說的靈魂,科幻作品的魅力便蘊藏在作者豐富的想象中。科幻小說的選材常與太空有關,而劉慈欣卻為讀者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神秘的地心世界。宇航員們可以看到太空壯麗的星群,而地航員們看到的卻只有熾熱的巖漿在不斷地翻滾,飛船上方的地層物質在不停地增厚,讓人產生一種難以想象的壓抑感。不幸的是,“落日六號”因發動機與主艙結合部的斷裂,致使飛船誤入地核,“她”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到達地心的人,而“她”也只能通過傳感眼鏡來感知這個世界。
在劉慈欣筆下,戴上這副傳感眼鏡,可讓遠在地心世界的“落日六號”的領航員看到花形,聞到花香;看見溪水,觸摸溪水的清涼;望見高高掛起的月亮,感受草原的微風;還能聽見雨中清脆的鳥叫聲,這一切都充滿了奇特的想象。而從人物形象的設定、飛船的命名、情節的安排角度等方面來看,則展示了作者獨特且豐富的想象世界,引發了讀者對地心世界的探索熱情,并將地心探索視作一件渴望實現并饒有趣味的事情,這一設計極具構思的藝術。
然而,科幻小說的魅力不僅在于獨特的想象,科學知識才是科幻小說真實性的基礎。劉慈欣創造的科幻世界既包含大膽的想象,又讓人感覺不那么虛無縹緲,這是因為其擁有豐富的理工科知識,在行文中加入了許多科學元素,讓讀者覺得真實且不突兀,而這些真實的細節需要大量的科學知識作支撐。
行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如“從地層雷達的探測中得知,航行區的物質密度急劇增高,物質成分由硅酸鹽類突然變為鐵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狀態也由固態變為液態,飛船顯然誤入了地核區域”“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船外別說空氣和生命,連空間都沒有,周圍是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等等,說明文中關于地幔、地核、空間站的多元化描述全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之上。這些基于科學知識的合理化想象,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其中生動有趣的一面,又能對文中的科學道理產生信服感,體會到小說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科幻作品是科學與想象相結合的文學產物,文章亦幻亦真的構思藝術在培養想象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如《帶上她的眼睛》一文中,“傳感眼鏡”“中微子通信技術”等概念在小說創作的當下是沒有的,正如1920年捷克作家首創“機器人”一詞時,也并沒有機器人問世;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提到的海底潛艇與人類登月,在當時也并未實現。然而,科幻小說的魅力正是在于它展現了現代科技不斷想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具有科學性和幻想性也是科幻小說的現實意義。
寫科幻類作文要做到“三有”:既要寫得“有科技感”,又要寫得“有真實感”,還要寫得“有時代感”。
1.有科技感: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大膽想象
寫科幻故事,首先要能想象出一個“科幻世界”,想象既要大膽,又要合理,符合客觀的科學規律。一方面,科學幻想不必拘泥于已有的科學成就,可在此基礎上展開大膽而新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所有的幻想都要遵循科學規律,不可胡編亂造。
2.有真實感:要在現實的基礎上細致描寫
在想象的世界中嫁接真實世界的生動細節,可讓讀者在“陌生的時空里”看到熟悉的場景。強烈的真實感可使科幻作文更有魅力,正如劉慈欣所言:“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把最浪漫、空靈的想象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
3.有時代感:不僅有想象,還要有思想,體現時代精神。
如《海底兩萬里》便是一部純虛構的科幻小說,但書中描述的海底潛艇、人類登月、太空飛行等如今都已成為現實。小說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關注其對人類的危害;提出了要保護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等這些至今仍熱門的環保話題,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體現了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