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技法導入
我們在閱讀敘事類文章時,常常被文中故弄玄虛的內容所吸引,并引發了我們一系列的聯想與想象,豐富了我們的閱讀體驗。
這里的“故弄玄虛”,就是我們在行文中常常提到的“懸念”。通過合理設置懸念,可使文章內容跌宕起伏,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使文章更有內涵。
下面,分享幾種設置懸念的方法。
一、巧擬標題,設置懸念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既可以點明文章的主要描寫對象,又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茨威格《偉大的悲劇》中就包含著一定的懸念:偉大在何處?悲劇是為何?為什么說悲劇是偉大的?……一系列問題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讓我們在行文過程中可以牢牢地把握主標題,進行題目的擬定。可以是疑問式標題,激發讀者對文本內容或主題的探究,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也可以是拓展型標題,這類標題一般經得住反復咀嚼,且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如楊利偉的《太空一日》。除了文章的主標題外,還可以通過小標題來營造懸念,擬定方式遵循以上技巧。
二、寫好開頭,營造懸念
一篇好的文章,開頭一定要能抓住讀者的心。如茨威格《偉大的悲劇》一文的開頭:“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啟程,出發得比平時更早,為的是能早一點看到無比美麗的秘密。”這里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此次出發與以往進行對比,突出了這次出發的不一樣;同樣,“無比”“秘密”等詞語的運用,也讓讀者對這次的探險旅程產生了一些期待。
三、用好細節,彰顯懸念
恰到好處的細節描寫能進一步豐富文章的內容,有利于營造懸念的氛圍感。如《太空一日》中,“這個聲音是突然出現的,并不一直響,而是一陣一陣的,不管白天黑夜,毫無規律,說不準什么時候就響幾聲……不是叮叮的,也不是當當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作者對在太空聽到的不明聲音展開細致的描寫,一步步引導讀者去思考聲音究竟從何而來?在疑問的促使下,激發了讀者探求真相的心理。
文題亮相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記敘一件事或描寫一個人,在寫作過程中適當設置懸念,使作文更具可讀性。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作文展示
見證者
◎李鈺婷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這都是你欠我的!”
當黑夜從黃昏中墜落,人們總會忘記黃昏墜落了多久。你真的存在嗎?你怎么能肯定你的生活不是在眾人的見證之下……
當警報聲響起,我們就知道他來了,他終是走進了這張精心編織的大網。他很害怕,但一想到自己是和父親約好來此的,也就不得不走下去了。對于這個生物,我們姑且稱他“實驗體第421號”。
他走進了那座二層小樓,小樓里的第一個故事他好像找到了,那根燈繩,或者說是一串燈繩。不枉費我們對他的期待,他會不會明白這個故事呢,我們翻動著由各種記憶模塊拼成的頁面,走進了第一個故事——“第三司”。他發現自己的存在就是要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找到一根又一根燈繩,然后離開這里。在這個故事里,他的任務是幫助偵探找通緝犯,但這個故事遠沒有那么簡單,若提供錯誤的信息,實驗體就會死亡。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但他知道,在這個世界里,活下去才是最大的任務。
第三司的存在算是一個提醒,提醒他這次的任務才不是什么抓通緝犯,這個故事的主角從來都是他,畢竟他要做的是特殊的事,他只是被困在了這具軀殼里。我們看著他逐漸麻木,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墜落后已經沒有了困惑,沒有了焦慮,而是跟隨那根燈繩準備下一次的墜落。這就是這張大網的目的——讓你的靈魂割裂,戰栗。我們慢慢見證“實驗體第421號”變得不再鮮活,看他自我意識的拉扯,從第一個故事的覺醒,到第二個故事的妥協,我們不斷地在各個世界里灌輸“留下來”“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等指令,然而,他不斷地掙扎,又不斷地醒來。這令我們意想不到,畢竟人類總是習慣高看自己,以為否定命運才能讓他們的存在變得更加真實。
他的父親逃避了死亡,借他來對抗命運,可命運的因果循環終是逃不掉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沒有選錯人。“實驗體第421號”的意識贏了,他要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價值,于是,他斬斷了這張大網,從森林上空墜落。
這場實驗該結束了,他要醒了。他走過了那么多世界,成為了各種各樣的人,我們也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你的存在是否是在一場又一場的見證下進行的呢?命運的本質來自虛無,來自混沌,所以,你從來都是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見證之下,將是又一次意識的覺醒。
【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淮陽實驗學校】
◆點評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小作者通過開頭的對話,營造出了迷霧重重的閱讀感。對話者是誰?基于什么原因才有了這樣的對話?習作巧妙地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細節上,語言極其精煉:“那根燈繩,或者說是一串燈繩。”由一個到一串,進一步引發了讀者的想象。燈繩有何用?一串燈繩又是為何?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令讀者一步步走進小作者所設置的懸念中。
琪 琪
◎雷易穎
上個暑假回外婆家,我與一位兒時的玩伴重逢了,有些驚喜,亦有些失落。她早已蛻變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我們卻變得無話可說。
她小名叫琪琪,幼年喪母,父親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來幾次。她常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身上沾滿了鄉間特有的樸實與善良。我和她相處的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最愛在地上畫畫,每次我來到她家,她總會笑嘻嘻地跑進屋子拿出幾盒彩色粉筆,然后招呼我來到門前,兩人蹲在門前,各自從粉筆盒里挑出一支自己喜歡的色彩開始在地上“創作”。畫累了,我便蹲在地上看著琪琪畫,她畫了一家人:女兒、爸爸、媽媽。那時我并不知道她的身世,便問她:“琪琪,你畫的是誰啊。”她正耐心地給“母親”的長發涂色,漫不經心地說:“我的一家。”三五分鐘后,她又說:“我媽媽去世了。”立時,我感到很驚訝,她竟然用這樣一種輕松的方式告訴我這些。琪琪好似察覺到了我的情緒,笑了起來,拍拍我的背說:“沒事,我早就習慣了。我們去騎單車吧。”在這調皮搗蛋的年齡里如此成熟,我對她既敬佩又同情,此后,便不再提起這件事。
琪琪從小便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住的是紅磚砌成的簡陋屋子,穿的是親戚換下來的舊衣服,可她依然熱愛這個世界。平時我來她家,琪琪總會讓我坐下看電視或和我玩各種游戲,她那樣單純,又那樣孝順。那天,我剛進屋,琪琪就豎起食指做了噤聲的手勢:“我們得輕點,我奶奶剛睡下。”說完,她走進房間,躡手躡腳地把一床被褥攤開,輕輕地幫奶奶蓋上,又輕輕走到我面前說:“抱歉,今天我得照顧奶奶。”她拉著我的手,有些自責。我一時不知該說些什么,只是“嗯”了一聲。等我緩過神來,琪琪已不見了,我尋思她在后院,便悄悄地走了進去,只見琪琪正在給小雞喂食呢。她面帶笑意,樣子十分專注。陽光照在她的臉上,映著她那雙充滿愛意的眼,分外暖人心房。
后來,我們都長大了,見面的次數漸漸變少。再后來,她的爺爺去世了,可我認為這不會打倒她,因為這一切的苦難都會讓她破繭成蝶,成為她的寶貴財富!
藍天下的回憶,愿我們都能記得。
【湖南常德市鼎城區淮陽實驗學校】
◆點評
習作以人名為標題,設置了一定的懸念:琪琪是誰?與小作者有何關系?從而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開頭,小作者將過去“我們”的無話不談與如今“我們”的無話可說進行比較,不免讓人心生疑惑,為何會這樣?主體部分講述了“我”和琪琪之間的故事,真實細膩,感人肺腑。結尾卒章顯志,升華主題。